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故事情节之一。毛泽东很喜欢这段故事,多次评论和发挥它的含义。几次评论,都着重谈到它在解决矛盾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1937年在《矛盾论》里的评论,主要是立足于哲学角度,以说明要解决矛盾,首先要“从调查情形入手”,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前两次打祝家庄失败,就是因为“情况不明,方法不对”。
  1942年10月,延安平剧院成立不久,毛泽东又指示,让该院根据1937年他在《矛盾论》中对《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故事的分析,创作剧本。1944年7月初,正式成立了《三打祝家庄》剧本小组,并从毛泽东那里借来了120回本的《水浒传》,构思中又得到齐燕铭的帮助。毛泽东在听取创作汇报时,再次指示:该剧要写好这样三条:第一,要写好梁山主力军,第二,要写好梁山地下军,第三,要写好祝家庄的群众力量。1945年2月22日,该剧在延安公演,毛泽东写信祝贺:“我看了你们的戏,觉得很好,很有教育意义。”很明显,毛泽东在这里说的“教育意义”,已不单是在方法论方面,重点在各种力量在解决同一矛盾时的相互配合。编导者之一李伦在1945年10月2日《解放日报》发表文章便谈到其创作构思:“我们认为这样两个观点是首先要确定的:第一,梁山与祝家庄的斗争应该是一个阶级斗争,在这个斗争里面应该表现出群众的力量;而《水浒传》却强调了梁山的‘好汉集团’的性质,在具体斗争中也忽视了广大群众,只强调了英雄好汉个人的作用。第二,《三打祝家庄》这一段是以农民战争的史实来表现一个运用政策的范例,在这里面应该写出运用政策的主动性及其重大的效果,应该写出一些可做范例的地方供人思考。而《水浒传》上却把政策写成是太偶然的,有时又写成是毫不自觉的。”根据这两点,编导者仔细研究了原有的素材和类似的农民战争的实例,写出了提纲和草稿。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多次的座谈和讨论,进一步弄清了这样几个问题:梁山的政策是从实际的战斗经验和对于敌情的调查研究后产生的,还是由宋江、吴用等主观想象所产生的;梁山运用政策是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驱使敌人,还是顺应敌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自己的工作;里应外合的胜利,主要是依靠粱山的人马,还是主要依靠庄内起义的农民等等。对此,时任中央城市工作部负责人彭真谈的观后感或许是有代表性的:《三打祝家庄》的演出证明平剧可以很好地为新民主主义、为人民服务,特别是第3幕对于抗日斗争中收复敌占区城市的斗争,是有作用的。对《水浒传》里三打祝家庄故事的意义的这种引申,显然与当时面临的主要斗争任务有关。
  1942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再次讲到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他借用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是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强调合法的斗争和秘密的斗争必须结合起来,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孙新、孙立等假装投降祝家庄,里应外合,最后破了这个庄子,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1959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又一次讲到三打祝家庄的故事,背景是纠正1958年“大跃进”的弊端。他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来提醒全党要善于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处理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55。拦路打劫有义与不义之分(读施耐庵《水游传》)
  [原文]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却装在车子内,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扎挣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
  ——摘自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宋江立忠义堂,劫富济贫,理直气壮,可以拿起就走。宋江(晁盖)劫的是“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无碍,刮自农民归农民。我们长期不打土豪了。打土豪,分田地,都归公。那也取之无碍,因为是不义之财。现在刮“共产风”,取走生产大队、小队之财,肥猪、大白菜,拿起就走,这样是错误的。主要是干部,不懂得这个财是义财,分不清界限。
  ——摘自毛泽东1959年7月23日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见李锐《庐山会议实录》第131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解析]
  《水浒传》写到英雄“排座次”以后,曾有一段“单道梁山泊好处”,概括了他们的行为模式。“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至于“论秤分金银,换套穿衣服”,义军所到之处,“开仓,将粮米赈济满城百姓”,“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纳库公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这样的描写,在小说中更是随处可见。这些,无疑真实地融铸了农民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产生的最高要求和理想。这就是平等,政治、经济乃至人格身份上的平等。这是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所可能具有的最革命的思想。我们在考虑封建社会的农民革命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种思想,虽然它从没有真正实现过,但又的确曾鼓舞过一代又一代的农民起义。其平等的社会理想反映在经济愿望和行为模式上,便是反反复复的“均贫富”、“劫富济贫”。《水浒传》上的这类描写很多,最典型的,便是第15、16回描写的晁盖、吴用等的“七星小聚义,智取生辰纲”了。
  这段故事说的是大名府的梁中书每年都要搜刮大笔钱财,送往京都给太师蔡京贺寿,叫“生辰纲”。这年,他又搜刮了十万贯金珠宝贝,派武艺高强的杨志押送。公孙胜、刘唐探得消息后,报与晁盖,经吴用设计,在黄泥冈劫取了生辰纲。此前,公孙胜便对晁盖说过,“北京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的话。
  毛泽东读《水浒传》有多方面评论,而在1959年则多次谈到小说中的拦路打劫、杀富济贫问题,这与当时的政策背景有关。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部分地区刮“共产风”,在经济生活中,搞“一平二调”。为搞重点项目,无偿调拨基层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农村经济核算上,盲目由公社一级统一核算,抹平了不同生产队的收入差异;更明显的是搞公共食堂,名副其实的吃“大锅饭”,等等,这些措施,严重侵犯了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损害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1958年底开始,毛泽东就觉察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刮“共产风”的弊端,并着手纠正。他纠正的思路,除了让干部们读好有关政治经济学的书,搞通价值法则,等价交换,按劳分配等问题外,便是借《水浒传》里“智取生辰纲”等拦路打劫的故事,来说明应该纠正“共产风”的道理。
  前面引述的是毛泽东1959牟7月23日在庐山会议上的一次讲话。在此之前,3月5日在郑州,毛泽东就讲过取生辰纲的故事,也是从人民公社如何处理同生产队社员的关系问题说起的。
  在毛泽东看来,时代不同,对象不同,“财”的来源不同,因而“拿起就走”的“打劫”、“剪拂”,就有“义”与“不义”
  的区分。在封建社会,“对付超经济剥削”得来的不义之财,如梁中书为蔡大师祝寿的财礼,拦路打劫,取之元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把红军时期“打土豪,分田地”,也称为这个意义上的行动。在新社会,情况根本不同,对人民劳动得来的财物,绝不能学梁山好汉那样“拿起就走”。应该说,这个比喻是生动的,这个观点在50年代末期平均主义原则支配经济生活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 
56。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读施耐庵《水浒传》)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摒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
  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困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专门写了一篇评论金圣叹的文章《谈金圣叹》。(见《南腔北调集》)
  《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三种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印在前面。
  ——毛泽东1975年8月14日关于《水浒》的谈话
  [解析]
  这段评论表明,毛泽东晚年对《水浒传》的评价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与他发动“文化大革命”,防止党变修国变色,提倡“继续革命”的特殊心理背景,有着某些联系。这样,他让人们注意《水浒传》后半部关于宋江投降的描写,是符合他的心理背景的。
  其实,关于宋江形象的评价,即他是英雄还是叛徒的问题,在“文革”前17年古典文学界中始终存在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