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决。即便没有,只是两代人对教育的认识差异,你也需要关注一下奶奶的感受,不要让奶奶感到你们“剥夺”了她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从而产生或者加深家庭内部的矛盾。你作为儿媳妇,不要和婆婆起正面冲突,多让你丈夫参与跟她的沟通。

    树立规则从家里开始

    儿子两周岁,一个多月来经常出现拍人、挠人脸的行为,而且稍不如意就朝人吐口水。如在车上他用力掰开小哥哥扶他椅背的手、在公园里小朋友来摸他正在踩的水泥彩球他就想一脚踩去等,这些我还能够理解为他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会帮助他用语言而非行为来表达自我感受。有时他会毫无来由地舀起饭粒放到邻座小朋友衣领里、就餐时突然拍打邻桌陌生阿姨、我捉住他手说不可以之后他吐人一身、坐公交车上他想扯前座人的鬈发、我说不可以之后他又想吐口水……我们平时在家里对他挺宽松的,但这些确实伤害了他人的行为我总不可能不制止吧?我倒不会介意别人说俺们没家教而对他大动肝火,顶多也就是平静地说“不可以”,在道歉之后抱离而已,但我不知道他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还是我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据老师说幼儿园常有家长投诉说孩子被他欺负之类的情形,所以我一放寒假就请了假自己带着,希望多观察来了解问题的根源。可是我真的迷惑了,有时候看他这样我也很难过,除了等待和倾听、共情,我还能怎么做?

    看了你的描述,有些情况还是不大清楚。比如,孩子对家里人也是这样吗?在外边发生“情况”时,当你把孩子抱离之后,他有什么反应?你说“不可以”之后有否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是错误的?制止他行为之后有没有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恰当的、被人接受的?有些时候孩子连续做出不恰当举动,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指导他并向他示范:怎样的行为才是恰当的。仅仅告诉孩子“不可以”还不够,还需要对他解释为什么,同时示范什么是“可以的”,不然他还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做。

    实际上,对一个两岁的孩子直接说“不”(不可以、不要、不行)并非上策,因为他们尚不能理解这个字眼,也不能很好地化解因行动受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最佳方式是因势利导,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用另外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替代不可以做的事情。

    不少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孩子两岁左右,突然变得喜欢“打人”、喜欢招惹或者攻击他人、喜欢恶作剧,甚至吐口水、说脏话这些令我们既震惊又尴尬的不良行为居然也频频出现。这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普遍发生的变化,进入生命第三年,大部分孩子已经走得比较稳,不再趔趔趄趄容易摔跤,也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而不是沿用成年人对他们的称呼,这是他们身体和精神的一个飞跃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并且发展,真正把自己和他人分离开。然而,他们还不能确切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也没有把握很多社会交往规则,比如,前座阿姨头上的鬈发在你儿子看来就是一个好玩的东东,他就是想揪一把,却并不知道这是无礼的行为、阿姨也会感觉疼甚至因此而生气;把饭粒塞到小朋友衣领里,在他看来是很好玩的试验,却不知道小朋友不喜欢他这么做。

    至于吐口水,这只是他不计一切想达到目的的最“狠”手段,既然手被捉住不能动,就让嘴来帮忙(咬人也是一种办法),而且往往能够引起别人最强烈的反应。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举止“粗鲁”,是因为家人要求他做“乖宝宝”的压力过大,他明知故犯,以获得关注。这个原因在你这里不成立,因为你说家里对他比较宽松,那么我想很有可能是宽松过了头,从描述看,好像不良行为都是发生在外边,我猜测可能家里没有给他及时树立一些行为准则。   
这些年来我发现,不少奉行“爱和自由”理念的家长容易忽视树立规则的必要性,或者感到难以把握自由与规则的度。孩子在外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如何化解受到挫折时的负面情绪,都需要首先在家里跟父母多次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原则。孩子在家,难免与父母发生冲突,父母怎样巧妙地对孩子说“不”,怎样坚持原则而不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怎样不用自己的情绪胁迫孩子就范,怎样用语言、倾听和共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价值观),都给孩子在外如何表现树立了榜样。有些父母在家对孩子宽松,孩子怎么折腾都行,到了外边,出于对环境和面子的考虑,要求孩子彬彬有礼、遵守秩序,这未免给孩子带来混乱。社交原则的树立,应该始于家里,在外边不被允许的行为,在家里也不能大行其道。内外一致的准则,让孩子容易接受和遵守。

    我猜测你的儿子属于那种精力旺盛、爱玩爱动的活泼儿童,养育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也的确需要练就一张“厚脸皮”。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不用管孩子,只需坦然承受外人的非议就行了。你不当着他人的面训斥孩子,这很好,但仍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向孩子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是被他人接受的。比如他拍打别人,你可以一边轻轻地握住他的手,一边说:“你喜欢阿姨是不是?看阿姨穿的衣服好漂亮,咱们轻轻地摸一摸,先问问阿姨能不能让我们摸啊?”我相信这个陌生阿姨不会拒绝你们的,你可以趁机握住孩子的手轻轻摸一下,对他示范什么是对他人恰当的接触。在公交车上,你握住他的手之后,说:“阿姨的鬈发特好看是不是?可是她不喜欢别人扯她头发,她会疼哦。你看,窗户外边那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转移视线之后,你还可以想别的办法来吸引他的注意力,比如你们一起说说歌谣什么的。至于那个被塞了饭粒的小朋友,你可以请孩子帮助你一起把饭粒清理出来,并告诉他这样做让小朋友很不舒服。

    孩子到了3岁左右,这些办法可能不如以前见效,如果他还有“明知故犯”的时候,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后,可以在家里设立一个“反思角”,当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的时候,停止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将他抱到反思角,要求他在那里平静地坐5分钟。同时也告诉他,为什么现在要坐反思角。他坐反思角的时候,你全程陪伴他,因为这不是对他的惩罚,只是中断了活动让他平息下来,认识到什么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这样在家里得到应有的训练,会有助于他在外的表现。

    慎用“timeout”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问题就来了。在很多育儿书中都会提到一个惩罚叫timeout。在我儿子小的时候,每当他脾气无法控制时,我常用这个方法,很灵。现在儿子6岁了,他倒过来学会把这个方法用在我们的身上。每次我们批评他;或做了让他不高兴的事情;他会马上跑到自己的房间或洗手间,把门关上;等一段时间才出来,如果出来后我们还说话;他又把关门时间延长。如果事情是发生在街上,他会跑开,不肯跟我们在一起。听说一般小孩到青春期会跟父母有隔阂,会叛逆,像他这样的性格到那个年龄会反应更强烈吗?会喜欢离家出走吗?作为父母的我们,在他还年幼时要怎样教育和引导,才会尽可能避免事情向严重的方向发展?

    希望我是在杞人忧天;还望小巫老师指点指点。谢谢!

    我不知道你以前用timeout时,是怎样的情形。你表现得很生气吗?你把他关在门里不让他出来吗?你有没有用这种办法要挟他,强求他必须马上遵从你的意见?另外,你怎样对他解释这样做的道理?事后他明白吗?

    关于是否应该对小孩子使用timeout(或者我们称为“坐反思角”),各路育儿专家意见并不统一,有些门派坚决反对使用这种办法。的确,timeout运用不当,会令孩子感到他在受惩罚,往往他并不明白为什么受罚。有些家长没有了解timeout的意义和正确的使用方式,在孩子折腾或者哭闹的时候,自己感到心烦意乱,于是把孩子生硬地推到一边儿,甚至关进小房间,“让他哭去吧”,试图用这种方式逼迫孩子就范,中止哭闹,听话乖巧。事实上,孩子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一方面,独处一室令他感到恐惧,父母拒绝陪伴他,更令他感到恐怖,所以很多父母发现这一招的后果是孩子哭得更厉害,没有几个父母能够忍心听下去,大多数都赶紧把孩子“解救”出来,timeout宣告失败;另一方面,孩子并不会因此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只是感觉自己被父母从情感上抛弃了。那些“识时务”的孩子,出于求生本能,不禁马上埋没自己的感受,乖乖投降。

    然而久之,孩子得到的信息是:负面情绪是不好的,父母不喜欢我的负面感受,我的感受是错误的,必须压抑下去。孩子为了承欢父母,就会抑制自己的感受,从而抑制自己的成长。表面上看,这种办法似乎见效,却为将来埋下隐患。当孩子大一些,体力更强的时候,这个法子会失灵。事实上,任何惩罚手段都不会取得长远的效应,反而容易令父母引火烧身,自食其果。

    如果需要运用timeout,恰当的方式是如我在上边那个问题里指出的,父母不要离开孩子,而是全程安静地陪伴他,等待他平息。这样的timeout,就不带有惩罚意味,而仅仅是在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中止当时的活动,从而中止不良行为。  
我不知道你当初是如何运用timeout的,因此也无法判断你儿子现在的“反将法”是什么性质。如果儿子并不是用这个办法来要挟你们,迫使你们妥协,而真的是想自己安静一会儿,那他这么做,倒也不是很坏的事情。不高兴了,就自己呆一会儿,是一个很好的消气办法,强于当面大吵大闹;等心情平静了,再相处,有利于化解矛盾、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