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京悠悠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经与稳健派维特等人磋商,便在远东设立了总督府,并任命属于强硬派的阿历克谢耶夫为总督。
  九月,强硬派当中的极右中坚分子阿巴扎便执远东问题委员会之牛耳,其权力远远超过外交大臣。此时,稳健派的维特已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俄国的强硬派日益嚣张,首先对日本来取恫吓手段,企图使之屈服。
  俄国以为日本会被这刀光剑影之强硬气势所吓倒,从而退出满洲地区。他们正是这样期待着的。
  可是,日本对俄国的这种强硬态度却表示了强烈的反抗。
  日清战争期间,俄国曾出面干涉日本,以致引起日本的不满。俄国成了日本人心目中的仇敌,反俄气氛相当浓厚。当时,日本人曾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准备向俄国复仇。加上去年缔结的日英同盟,给日本带来很大支持。因之,他们敢于对俄国采取强硬的反抗态度。
  那时,日本的根本方针可以说是“宁愿早日对俄开战”。他们对俄国的恫吓进行了强烈的反击。
  俄国则不断经西伯利亚铁路加强满洲军事力量。但目前尚未做好开战的充分准备。
  如果日本不在俄国未做好充分准备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击败,则是无法占优势的。
  最初俄国的强硬派认为日本的反抗,只不过是硬充好汉。他们乐观地期待着日本不久便会屈服。然而,根据连续获得的情报,他们才逐渐了解到日本似乎已下定决心准备作战了。
  问题就在于:
  假若俄国的执政者觉察到日本希望及早作战,则会尽快考虑对策甚至会乘其不备而攻之。
  一九〇四年秋季中期,日本迅速做好作战准备。而在外交方面,日本应争取主动权,以便对俄国作战出师有名。
  作为开战的理由是,敦促俄国将军队撤出满洲。除此之外,无其它借口。
  掌握实权的俄国强硬派,肯定是不会撤兵的。可是从策略上,俄国方面会大量采取诸如发表撤兵宣言之类的行动。在此期间,日本军队若不能设法迅速地取得开战的主动权,俄国肯定会不断加强在满洲方面的军事力量,并且不断窥测时机制造借口取消撤兵宣言,以便进一步扩大其势力范围。这是帝俄政府一贯使用的得意伎俩。
  十分明显,即使在表面上俄国一再叫嚷撤兵,而实际上是不会付诸行动的。因为,俄国绝无撤兵之意。否则,俄国在远东地区处心积虑培植起来的嫩芽势必枯萎凋谢。可是日本方面,若是仅仅大声疾呼俄国人应当撤兵等等,亦无济于事。因为,这不会使人们认为日本将来对俄开战就是正义之举。因之,无论如何要让人们认为日本并非要发动对俄的战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为日本倡导的要求俄国撤兵的宣言树立法律上的威信。
  况且,俄国进军的目的地满洲,本来就是清朝的领土。
  此时,关于俄国从满洲撤兵的暧昧不明的中俄协定,也重新酝酿起来。倘若清政府批准了新的中俄协定,在法律上则无可非议。而且,还可按照新协定的精神,由双方共同拟定撤兵计划。如此一来,日本便没理由对俄宣战,至少是不得不加以延期。
  再者,只有在俄国不履行第二次中俄协定的情况下,日本才有理由宣布对俄作战。然而,为时已晚。因为到那时,俄国已在军事上作好各种准备。所以对日本来说,越是早日开战越加有利,容不得半点犹疑。何况,俄国时时刻刻都在加强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力量。
  那须详细地阐述了关于目前日俄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以后,又补充了一句:
  “现在使人为难的是,清政府并不希望日俄两国打仗。”
  “那是自然的事。谁都不愿意让别的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发动战争啊。不论谁胜,对清朝政府都没好处。”
  “直隶总督袁世凯极力主张避免日俄之间发生战争,而且上奏朝廷尽最大努力制止战争的爆发。”
  “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说,袁世凯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不过,从我们日本的利害得失来看,倘若目前不宣战,则将失去时机。当然,我不一定是指在今年之内。我想,最晚到明年就该迅速动手打击俄国,否则日本永远得不到满洲了。”
  “那么以后呢?”
  “现在在北京的俄国公使莱萨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咱们要多加警惕。因为,他在清朝政府里结识了不少亲俄派要人,这些人都在为他奔走。”
  “自李鸿章以来,亲俄派不是一直在活动着,并且把亲俄政策当成他们的传统吗?”
  从策太郎说的这句话看来,他也是具备一定的见解和知识的。
  李鸿章曾参加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而且传说李曾被俄国用三百万卢布收买了。不管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在他的晚年确实是非常明显地执行了一条亲俄政策的路线。
  边境线与中国接壤最长的就是俄国。当然,还有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等国与中国相邻。但这些国家的国境线无法与俄国相比。清朝必然要与俄国结成友好睦邻关系,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国人,一般都持有这种观点。
  虽然,政界巨头李鸿章已故世,可是受他影响的政客,如袁世凯等为数不少的人,都身居政界要职。
  “庆亲王是负责外交的清朝要员,他有被俄国公使莱萨拉拢过去的危险。庆亲王的得力助手,就是那个油光满面、长满胡子的那桐……你了解吗?和那桐最接近的就是文保泰。实际上,文保泰就是咱们和那桐联系的重要渠道。”
  那须声色俱厉地说。
  经那须一提,策太郎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担当的任务的重要性了。

四、人物关系图
  了解到自己的责任的重要性以后,策太郎的顾虑便消失了。
  直截了当地讲,他的任务就是设法监视清政府要人,使之不被俄国人收买。
  估计还有一些和他负有同样使命的人,通过其它渠道来监视清政府要人及俄国人的行踪。策太郎的任务就是了解联系清政府要人的重要渠道文保泰的情况。
  可是他又想:目标缩小以后,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吧。但是他又担心,这么一来,会难以看清整个局势。
  一个人,总不愿意让自己被当作工具使用,都想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这样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策太郎第二次到中国来,并和王丽英再度相见以后,不知为什么,总是感到内心有些不安。然而,当那须启吾讲明了他担负的重任后,不仅明确了自己职责的重要性,而且内心暗自欢喜,因为今后会有充分的理由和借口,去接近王丽英等人了。
  “有机会和一些关心政治的人交往,也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情报吧。”
  这些年青人经常出入于各种场所,他们很有可能获得情报。
  李涛等年青人经常在王丽英家聚会,其中不少人都曾在日本留过学。
  他们对策太郎并无戒心。王丽英就曾对策太郎讲过:
  “土井先生,我们这些人都是同情革命的。”
  当时,清朝的革命家们最苦恼的就是自身的孤立。他们非常欢迎外国朋友,就连赫赫有名的孙文亦不例外。
  土井策太郎是日本鹿原商会的社员,表面上是以商会的业务关系来到中国的。他从事间谍活动时,必须仍以买卖人的身分来做掩护。
  当时,一般人都知道书画古董一类的买卖集中在北京外城,也就是有名的琉璃厂一带,往日,这一带是专门向宫殿 
供应琉璃瓦的烧窑场。久而久之,便将这一带称作琉璃厂了。与文保泰关系极为密切的“修古堂”即在此地开设店铺。
  王丽英寄居在舅父家。她舅父家就在琉璃厂附近的吉祥二条胡同。后来,这家主人举家南下,迁往上海,将这所房子委托王丽英代管。王丽英的朋友便毫无顾忌地到吉祥二条胡同青找王丽英。年青人聚会在一起,谈笑风生,无所拘束。
  策太郎既然是古董商人,自然要常去琉璃厂,而且经常涉足于王丽英家中,与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策太郎真想天天都到她家里去,可是他又不敢如此放肆,于是隔一天就去玩玩。如此这般,他便可经常倾听到年青人对目前形势的看法和争论了。
  策太郎沾沾自喜,他想:这是多么好的情报来源哪!
  年青人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就是当前日,俄之间的矛盾。每当谈到此事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愤慨地说:
  “如果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上发动战争,真是太岂有此理了!”
  有时,策太郎也会听到与众不同的见解。这种见解出自一个曾就读日本高等师范学校的青年人之口。这个青年人皮肤白嫩、面孔长长、眼神怠倦。他说:
  “我们应当热烈欢迎在我国的东三省发生战争。何以言之呢?因为那里才是清朝的故土。一旦战争爆发而使其变成废墟,清廷贵族们在心理上、物质上肯定都会衰竭。当然,东北三省一旦成为战场,对当地居民是极为不幸的。应当事先让他们避难,除此之外别无他途。鞑虏的领地荒废之后,清朝的命运也就完了。我辈革命者,应当为在满洲的土地上发生日俄战争而感到高兴才对……。”
  这位年青人不是慷慨激昂地辩论,而是极其冷静,颇具说服力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他说的“鞑虏”一词,是汉族人对满族人的轻蔑称呼。毋须赘言,“鞑”就是指鞑靼人。
  中国在二百多年前波满族人征服。清朝当然是满族的王朝。满族的皇亲贵族们,大多在东北三省占有领地,每年从那里得到年贡,过着豪华的生活。
  倘使他们从领地上得不到任何东西,无疑就会衰败下去。这些皇亲贵族们一定会把东三省当作清王朝的“屏藩”死守下去。当他们衰竭无力时,谁来为他们维护清王朝呢?这样,他们也就临近灭亡了。
  上述论点,条理清晰,也是出自那位年青人之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