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邪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鲋硖慊褂兴闹患Τ岚颍唤鲇杖耍一购芫谩
  除了这种说法之外,《史记正义》(大约是唐代的张守节所著,我并不是十分清楚)中还有这样的解说:
  “昆仑西有兽焉,有目而不见,有两耳而不闻,有腹而无五脏,有肠直短食径过,名浑沌。”
  这个解说是引用了《神异经》,而网上可以查到的《神异经》中的描述要更为详细一点:
  神异经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扺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浑沌。”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个浑沌实在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倒也没有太错怪它。笑。
  但在《神异经》的描述中,虽然肚子里面的东西似乎不怎么全,浑沌倒还是有“五官”的,这让我很是困惑,因为在我找到的图里,作为“帝江”的浑沌显然和《庄子》中的传说一样,没有七窍,浑身光板一个。
  另外,还有别的说法,比如我在袁坷先生著的《中国神话传说》中看到了同样是引用《神异经》的注释,上面又多了一句“空居无为,常咋其尾,回转仰天而笑”——前面把浑沌说成是个恶棍倒也罢了,这一句简直就说它是个傻子。又或者是因为书上说了浑沌善歌舞(据说还是远古人的歌舞之神),想来这咬着自己的尾巴转圈还仰天大笑——这动作也太难了点儿——的动作就是所谓的“歌舞”了。
  同样,按照这个说法,浑沌还是有五官的——或许也就是儵忽二帝给浑沌凿出来的七窍?
  我不得不再次用“另外”这个词了,而这一次的另外,真的很“另外”。
  据说,浑沌(帝江)还是黄帝的儿子。这种说法出自《左传 文公十八年》,“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浑敦”。杜预注:“帝鸿,黄帝。”
  这个“浑敦”,就是浑沌了,也不知道黄帝是怎么生出这么一个儿子来的。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还有一种说法说帝鸿就是帝江,换句话说,浑沌其实就是黄帝!
  好吧,等我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已经彻底让古人们把我给弄晕了头。
  这也就不能怪我要在《邪樱》里恶搞一下浑沌了。 
 
 
 
  
部分神话传说和典故整理 为了那些“魑魅魍魉”之海山八妖不全版
 
  魑魅魍魉等于妖魔鬼怪,这个解释我想应该行得通,但真要深究起来,却好像又不是这么简单。就像《邪樱》中提到的种种妖魔鬼怪,从无定乡八老到三山十八友和南宫飞燕,个个背后都有些故事。
  那就先说说“魑魅魍魉“
  魑,同螭,也同彲。魅,同鬽。而“魍魉”,则有多种说法,比如“挝W”、“罔两”、“方良”和“蛧蜽”,还有一种说法是把“罔两”中的“两”换成三框中加一个“良”字,紫光拼音和微软2003中都没有那个字,而那个字却赫然不能算是繁体异体,顶多是咱们平时不用它罢了。
  不由得再一次仰视咱们祖国的伟大汉字——我可以打一个赌,当我活到一百八十岁的时候,我依然认不全它——如果到时我能认全,我就输给你一块钱。
  另外让我感到惊讶的一件事情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竟然查不到“魑魅魍魉”这个词,这可是个常用词啊!
  于是我翻开《辞海》,结果:还是没有。
  “魑魅”和“魍魉”是分开解的。
  而且,虽然“魍魉”是在一起,“魑”和“魅”却各有各的意思。
  如果你看到这里还不觉得厌烦,并且对抠字眼有点儿兴趣的话,那就接着往下看。
  魑魅: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记载,杜预注曰: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辞海》P211)
  换句话说,魑魅就是鬼怪——《邪樱》中的妖精应该也算是“魑魅”了。但是,有朋友可能马上会想到无定乡八老中的“刀四”,这个家伙虽然还没怎么露面,却大约不会是山里河里的,所以,刀四不是“魑魅”。
  那刀四是什么?
  或许应该说,刀四是“魅”,不是“魑魅”。因为《说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鬽,老物精也”。《周礼》又说,“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郑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说,“鬽”,是百物之精灵。
  而“魑”这种东西,则比“魅”要复杂一点。
  《辞海》中解释,魑,是一种无角的龙——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腾蛟真人,但腾蛟真人是有翅膀的,恐怕不能算——可《说文》中又说,“魑,若龙而黄”。既然“若龙”,那就不是龙了。
  于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种兽形的山神,郑玄则干脆说了这么一句:“魑,猛兽也。”
  但魑是一种像龙的东西总不会有错,在对“彲”的解释中,有《史记》可以为证,《史记 齐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龙非彲”。
  我私下里估计,这“非龙非彲”的,肯定就是腾蛟真人了。
  说完了“魑魅”,那就该说说“魍魉”了。
  “魍魉”除了写法多一点之外,含义也不算少。
  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层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无所依的样子”,前者在《庄子》里还有个寓言,甚至斑固在他的《幽通赋》中也有提及。(参照《王力古汉语字典》P1739)
  至于后者,《淮南子 览冥训》中有个我很喜欢的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
  当然,我更重视的应该是和神仙鬼怪牵扯着的东西。
  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国语 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
  “夔”这种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再说,至少“罔两”已经有了下落——罔两——魍魉者,绣山万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来那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好吧,接着该说“魑魅魍魉”了。
  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有的“魑魅魍魉”这个说法?我琢磨了好久,不得要领。
  直到有一天去乱翻那本为《邪樱》预备下的“妖精大全”:《古本山海经图说》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前言中马昌仪引了《左传》——这大约是我能找到的有关“魑魅魍魉”的最早出处了。
  《左传 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嗯……我得承认,我对于“魑魅魍魉”如此上心或许只是为了一时的好奇,但引出来的这几句话,却真的成了重中之重。
  看惯神异小说的朋友刚才应该会心一笑了。
  《左传》中的这几句,实在是天下妖精的总出处。
  ——禹鼎!
  禹鼎这东西又称“夏鼎”,更让人明白的说法是“九鼎”。
  不用我说,都知道,夏、商、周,九鼎是传国之宝,象征着……国家政权(汗)。
  就是在这上头,刻满了天底下的妖魔鬼怪——哦,也就是魑魅魍魉——的模样。为的是:“使民知神奸”。
  这禹鼎来头可真是不小。
  当然,来头越大的往往越是倒霉——91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禹鼎亦然。
  在秦灭周之前,禹鼎就已经不知去向,后代史家纷纷猜测,可终究还是只能归于猜测。可能是烦了,清代的王先谦提出了一种很让人丧气的说法:东周王室入不敷出,把九鼎给熔了,改铸成铜钱。只是,这说法打死我我也不肯相信。
  如果有一天禹鼎真的能够出土的话——我想,我定会高兴得痛哭失声。
  好吧,把这个先放下,回到小说中来,《邪樱》中并没有提到禹鼎,至少是“还”没有提到,对国之神器,我敬畏之心还是有的,所以也不太敢胡说(不排除今后我会有一横心的时候出现,莫谓言之不预。笑)。
  此外,还有很多小说中编排了禹鼎,最有名的,肯定就是倪匡力赞的“天下第一奇书”《蜀山剑侠传》了。
  倪匡是这样兴致勃勃地说着,“……而其中的一只“禹鼎”,更将大地万物、山川精怪全铸在其中,连天地间的音律也全在其内。”
  而《蜀山》中对禹鼎的描述则更加……朋友们自己去看就是,不用我再多罗嗦。
  既然禹鼎上铸着天下妖精总图,想来《邪樱》中的人物也免不了要列名在上面,那就从无定乡八老开始,一个个看下去,看看他们究竟是何方神圣。
  只是事关剧情发展,我总不好说得太多,有些东西只好留待以后补全了——这就先略过了老大清泉君俞曼不谈。
  鹰二,号苍梧泛天君,人如其名,是天鹰之中成道最早的妖精,天下飞禽得道的妖精之中,他怕是最了得的一个。
  只是无奈,迫于剧情,鹰二早逝,只能活在人们心中了。
  曾经有过写“邪樱前传”的想法,连题目都想好了,就叫:《黑龙转生》。不过这个题目太俗,所以真正去写的可能性并不太大,只是想着如果去写的话,鹰二必定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苍梧,是广西的一个县名,之前我并不知道,我把它解释为苍色的梧桐,这显然是有些牵强,只是想着要在无定乡八老之中有一个飞禽成精的,才有了这个“苍梧泛天君”。原本飞禽之中最高贵的是凤凰,但又实在不适合成精,而《山海经》中本来有相当多的飞禽,可我偏偏最喜欢“鹰”,这也是没有法子。又说凤凰非梧桐不栖,才算是多少有了些联系。
  后来知道,《山海经》中还提到一种“狂鸟”是凤凰的变种,我极钟爱这个名字,便自作主张地在心里把鹰二当成了“狂鸟”。
  “狂鸟天鹰”,这也不错。不是吗?
  接下来是猪三——阔口吞天。我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