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习俗分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言诗的由来 



     五言诗即每句五个字的旧体诗,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等。 

五言诗源于西汉,最初的五言诗多为妇女所作,故有人说五言诗源于妇女文 

学。吴世昌在《文史知识》1985年第11期撰文,论证我国古代五言诗起源 


… Page 4…

于妇女文学,文章将“妇女文学”定义为:一是妇女自己的作品;二是诗的 

内容是有关妇女生活的题材。文章分析五首产生于西汉初年流传至今的五言 

诗《戚夫人歌》等,认为(1)就体裁而言,它们基本都是五言,虽然《戚夫 

人歌》开始为两三字句,《李延年歌》当中有一三字句,这些都不足以改变 

基本体裁是五言这一事实。(2)这五首诗歌作者至少有三人为妇女。也可能 

有四人为妇女。(3)这五首五言诗的内容题材都与妇女生活有关,而且都是 

咏妇女生活的痛苦与不幸。 



                                绝句的由来 



     绝句称截句、断句,是我国诗体的一种,固定格只有四句,故名。以五 

言、七言为主,一、二、四句末尾必须押韵。绝句源于六朝时期。当时的著 

名诗人鲍照、谢眺等人常在一起吟诗,他们其中一人先作四句,另一个也作 

四句续之,蝉联成篇。如果一人作过,下面再无人续作,前面这四句就称为 

绝句 (或断句)。从此,绝句成为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一种形式。 



                           诗歌称“首”的由来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 

 《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作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 

现在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 《悲哀诗序》中写道:“为胜 

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诗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 

著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由此推算,把诗歌称为“首” 

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打油诗的由来 



     据说,“打油”原是一个人的名字,此人姓张,是我国唐朝时期南阳的 

一个读书人。他不仅很会吟诗赋词,而且特别喜欢民间文艺,写出了不少内 

容通俗浅显、风趣形象的诗歌。这些诗歌虽然得不到当时所谓的“正统”文 

人们赏识,但颇受平民百姓的喜爱。 

     有一年冬天,张打油出游经过某县参政大人的阔宅,一时兴起,便入内 

闲游。不料天色骤变,下起雪来。张打油急忙奔进屋内,他被窗外的奇妙雪 

景吸引,不由诗兴大发,提笔蘸墨,龙飞凤舞地在墙上写下《雪诗》一首: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罢诗,掷笔而去。 

     事后,参政派人把张打油捉来责问他为何乱画。张打油答道:“想我张 

打油,只知吟诗作文,不晓得胡写乱画。”参政听之,便以南阳城被叛军所 

围,守将请求朝廷派兵解救为题,叫张打油作诗。张打油听后稍一思索,便 

朗声念道:“天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 

哭爹,哭娘的哭娘。”参政听罢,觉得诗虽称不上高明,但亦算扣题即景, 

通俗形象,于是便把张打油放了。 

     有此波折,张打油之名各地传扬。久而久之,后人便把内容浅显明了、 

字句诙谐风趣、形象鲜明生动的诗称作“打油诗”。 


… Page 5…

                               今体诗的由来 



     今体诗是在唐代兴起和定型的,具有一定格律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种诗体的形成要追溯到隋唐以前。六朝时人们已经开始认识汉语四 

声。四声和歌曲的节奏有密切关系,于是一些熟谙音律的诗人,就在诗歌创 

作中讲究平仄声在诗中交替使用,音调抑扬顿挫,形成优美的节律,就显得 

悦耳动听。齐梁时,骈体文盛行,讲究对仗的文风也影响到文人诗作。这样 

就形成了以沈约、谢眺为代表的“永明体”诗。到了唐代,就形成了格律严 

谨的今体诗。 

     今体诗的格律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句数固定,五律、七律每首都 

是八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或排律。五绝、七绝每首都是四句。(2)句式单 

一,只有五言、七言两种。(3)押韵严格。隔句押韵,又有首句入韵和首句 

不入韵两种格式,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只用平声韵,极个别的用仄声 

韵,讲究平仄。 (4)要求对仗,律诗中间两联必须使用对偶句式。 



                               外一首的由来 



     在文学体制上,内外对称,自古开始。古代经学家们把那些专门用来解 

释“四书”、“五经”的书称为“内传”,而把广引事例,推演本义,或写 

正史所不载的遗闻逸事的书统称为“外传”。论著中的主要部分是要旨所在, 

称为“内篇”;“外篇”则属余论或附论性质。 

     我们所说文学作品中的“外篇”(或首、章)即由此演化而来。指作品 

的主要部分完成以后,作者仍有余兴,便另作一篇(或首、章),来进一步 

阐发和抒发在作品主要部分表现的思想感情。用于诗歌为“外……首”;用 

于散文为“外……篇”;用于小说为“外……章”。 



                                诗话的由来 



     诗话是专门评论诗及其作者风格流派的著作;有关考证诗之类的亦属此 

范畴 (古代小说亦有称诗话的,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属说唱艺术,与本 

条无关)。严格地说,诗话源于南北朝,南朝梁钟嵘所撰《诗品》一书,是 

论述诗歌最早的专著。论诗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都曾有论 

诗之语。宋代欧阳修撰《六一诗话》是最早的诗歌评论集。论诗为题并以《诗 

话》命名者,即由他开创,此后仿者甚多。 



                               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起源于唐时的一种“歇后体”,为唐人郑綮所创。《旧唐书·郑 

綮列传》载有这样一则趣闻: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诗的样式也有 

些怪,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这种本来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 

竟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以至连唐昭宗也经常听到下人的吟诵。这些诗有很 

多是讽刺时弊的,但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大有“蕴蓄”,亲笔批 

 “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后来,郑綮真的当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 

后就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开来。 


… Page 6…

                                词牌的由来 



     词和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家族中重要的一员,词的起源和音乐,与民歌 

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牌,就是始兴于唐宋时代的一些流行的曲调。当时歌舞的人,都按照 

这些曲调配上歌词,这就是“词”。后来,文人墨客在写词的时候,都按照 

唐宋时的曲调来填写,所以后人便把它叫作“填词”。这些留下来的曲调有 

 《忆江南》、《清平乐》、《念奴娇》等。每个词牌句子的长短,字的平仄, 

以及押韵等都不一样,一般有小令、中调和慢词 之分。词牌的数目,按清 

人所作的词谱统计,共有800多调,而常用的只有100多调。 

     按照诗牌的格式来填写,看起来很受束缚,但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名 

篇,却是利用这些形式而作的艺术精品。因此,就是在今天,许多词牌仍然 

常为人们所用。 



                           “沁园春”词牌的由来 



     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一座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 

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由此得“沁园春”词牌。 



                           “菩萨蛮”词牌的由来 



     作为词牌名,菩萨蛮是唐代教坊 (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曲名,始于唐 

宣宗大中初年 (公元850年左右)。 

     相传唐代女国 (位于下缅甸的罗摩国)来进贡,他们梳着高高的发髻, 

戴着金饰的帽子,身上挂满了珠玉缨络,称为菩萨蛮队,于是有人制作出了 

 “菩萨蛮”词牌。 



                             传记文学的由来 



     中国最早的传记文学当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的纪传体篇章。但是, 

传记文学的萌芽比这还要早。战国时代已有了称为“传”或“家传”的作品。 

如战国时的《世本》一书,已有“传”的文体,它记录了黄帝以来至春秋时 

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 (都邑)、作(制作)等,又如《左传》中 

也有一些“家传”。还有人认为,《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如《生民》、《公 

刘》、 《绵》、《皇矣》、《大明》等已有传记的性质。这种传记所以采用 

诗歌形式,是因为其来源是口头文学,为了便于记诵,多用韵语,待到后来, 

这些韵语被记录下来,即成诗歌,因此也可以说,有传记文学基本特征的文 

字最早是 《诗经·大雅》中的五首史诗,它的产生年代可能在西周初年,即 

公元前11世纪。 



                                杂文的由来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文 


… Page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