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尔泰的文学创作

  伏尔泰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全集包括哲学著作、历史著作、史诗、抒情诗、讽刺诗、哲理小说、五十多部悲剧和喜剧、一万多封信札。

  伏尔泰热爱戏剧,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伏尔泰希望自己继高乃依和拉辛之后,在戏剧领域获得永恒的荣誉,成为不朽的悲剧诗人。

  伏尔泰深受古典主义戏剧传统的熏陶,推崇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艺术。伏尔泰把古典主义当作不可企及的典范,认为十八世纪只能因袭十七世纪的道路。伏尔泰遵奉“三一律”,但反对古典主义理论家把他们的文学原则说成是永恒不变的那种静止的观点。在创作过程中,伏尔泰不拘泥于古典主义的原则,在很多方面有所突破。

  伏尔泰一度被莎士比亚的艺术所吸引,曾经给予莎士亚很高的评价。由于受古典主义和民族偏见的影响,伏尔泰不赞成莎士比亚把崇高与卑贱、悲剧与喜剧融合在一起的作法,指摘莎士比亚不懂得“规则”,甚至说他是“喝醉了酒的野蛮人”。伏尔泰排斥莎士比亚的创作手法,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的影响。

  伏尔泰的悲剧采用了古典主义的形式,内容上却贯穿着启蒙主义精神。伏尔泰试图用古典主义时代的戏剧手法,传播启蒙思想。伏尔泰一生中创造了许多充满启蒙主义的激情、思想深刻的戏剧作品,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俄狄浦斯王》 (1781)、《布鲁图斯》(1730)、《查伊尔》(1732)、《凯撒之死》 (1732)、《穆罕默德》(1742)和《梅洛普》(1743)。

  《俄狄浦斯王》是伏尔泰创作的第一部悲剧,它以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同名悲剧作为题材。伏尔泰在作品中基本上保留了索福克勒斯的故事情节,同时进一步深化了悲剧对神的批判意义。在伏尔泰笔下,俄狄浦斯一个勇敢、高尚的英雄,他竭力逃避神的不祥预言,但不管他怎样努力,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神的捉弄,犯下了弑父娶母的之罪。剧本对神恶意地愚弄人提出了严正的抗议,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这样说道:“残酷的神啊,我的罪孽完全是你们造成的,而你们却要根据这些罪孽把我处死!”从表达了作者对神的强烈控诉。

  《布鲁图斯》是一部政治悲剧,它取材于古罗共和派与贵族派的政治斗争,宣扬效忠于共和政体的思想。主人公布鲁图斯是罗马元老,他的儿子被人引诱,把祖国出卖给共和国的敌人——被驱逐出国的罗马暴君。共和派因为布鲁图斯对国家的功绩,委托他来审理自己的儿子。布鲁图斯大义灭亲,判处儿子死刑。儿子处决后,布鲁图斯说道:“罗马自由了,这就成了!”剧中贯穿着为了反对专制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理想精神,在法国大革命的年代,它起到了激励人们与专制暴政进行斗争的作用。

  《恺撒之死》的创作受到了莎士比亚的《尤里斯·凯撒》一剧的影响,写的是罗马历史上布鲁图斯等人合谋杀死恺撒的故事。在伏尔泰笔下,恺撒被描写成一个专制统治者,他的对立面则是忠于共和的人物。

  《查伊尔》是伏尔泰唯一的一出爱情悲剧,也是他最著名的剧作。该剧本显然是在莎士比亚的悲剧 《奥赛罗》的影响下写成的。剧情发生在耶路撒冷。年轻的苏丹奥洛斯马勒与女俘虏查伊尔相爱,她是法国人,受的是伊斯兰教的教育,但是查伊尔发现自己是一个受过洗礼的基督教徒,教规不容许她嫁给伊斯兰教的苏丹。基督教骑士纳瑞斯坦从欧洲来到耶路撒冷,准备将俘虏们赎回去。俘虏中有一位名叫吕西央的老人系王室的后裔,他认出查伊尔和纳瑞斯坦是自己的女儿和儿子。纳瑞斯坦骑士遇见查伊尔以后,试图劝她回到基督教方面来。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被奥洛斯马勒撞见了,奥洛斯马勒以为查伊尔另有所爱,妒火中烧,一怒之下将查伊尔杀死。真相大白以后,奥洛斯马勒追悔莫及,随即拔剑自刎而死。

  剧本情节离奇曲折,戏剧冲突引人入胜,感情真挚动人。作者通过悲惨的爱情故事,对宗教偏见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在全剧的结尾,骑士纳瑞斯坦对神发出了这样的质问:“全能的主啊,我不知道是应该颂扬你的愤怒,还是应当在悲痛中对你进行控诉。”

  《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创始人作为主人公。剧中把穆罕默德描写成阴险狡诈的骗子,卑鄙无耻的暴君,他利用宗教迷信和人们的愚昧无知,愚弄群众,以满足个人的私欲。伏尔泰把穆罕默德作为一切宗教迷信创始者的象征,通过这一形象,对宗教迷信的罪恶进行无情的批判。

  悲剧《梅洛普》以表现真挚的母爱为主题,带有强烈的感伤主义色彩。奸臣波里奉通过阴谋手段,杀死了国王和王子,篡夺了王位,只有太子幸免于难。波里奉想娶梅洛普为妻,并且威胁说,如果不答应,就要杀死她的儿子。最后,梅洛普的儿子爱基斯特杀死了波里奉,伸张了正义。作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梅洛普的内心世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伏尔泰把悲剧作为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伏尔泰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了宗教偏见和狂热的危害性,提倡理性和科学,主张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伏尔泰大胆地揭露了专制制度的罪恶,不遗余力地抨击暴政,宣扬共和思想,大力倡导平等、自由。伏尔泰运用悲剧的形式,传播启蒙思想,激励广大人民同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作斗争,极大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伏尔泰一度以“史诗诗人”而享有盛名,他按照古典主义的原则创作了长篇史诗《亨利亚特》(1728)。

  《亨利亚特》以法国十六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它描写了亨利四世通过战争成为国王以及颁布南特敕令,提倡宗教自由的经过。

  史诗的情节如下:

  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王后喀特琳有五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儿子先后当上了法国国王,他们分别是法兰西二世、查理七世和亨利三世。他们在位时,由于频繁的宗教纠纷,使整个国家动荡不宁。1592年,王太后在圣用圣巴托罗缪节日之夜,下令屠杀新教徒于格诺,由此引发了宗教战争。喀特琳的女婿亨利四世,兴兵反对王太后,当上了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即位后,颁布了南特敕令,实行宗教宽容。但是反动教会拒不执行亨利四世政策,最后密谋杀害了亨利四世。

  伏尔泰在长诗中,颂扬了亨利四世的功勋,把他描写成一位理想的君主。伏尔泰赞扬亨利四世为消除宗教纠纷的献身精神,推崇他的仁慈与治国有方。伏尔泰还描写了宗教狂热和统治阶级的内讧给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伏尔泰不仅将矛头指向了封建的无政府状态,而且指向了宗教狂热。由于《亨利亚特》充满了启蒙主义关于宗教宽容的思想,它在当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艺术上,伏尔泰一味模仿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和塔索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大大削弱了这部史诗的独创性。

  在伏尔泰的文学创作中,最有价值的是他的哲理小说。据法国《七星丛书》搜集,伏尔泰一共写过二十六部哲理小说,其中大部分是中短篇,约占他全部文学著作的十分之一。

  哲理小说是伏尔泰创造的一种新体裁。作为宣传启蒙思想的武器,伏尔泰的哲理小说比他的戏剧更有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伏尔泰那些轰动一时的戏剧,因为模仿的成份太多,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却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成为十八世纪启蒙文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此世界》(1746)《查第格》(1748)、《老实人》(1759)、《天真汉》是伏尔泰哲理小说的代表作。

  中篇小说《查第格》写于1748年,由十八个章节组成,副标题是《东方世界》。

  《查第格》的故事情节如下:

  古波斯巴比伦有一个名叫查第格的年轻人,他品性优良,明哲保身,但命运对他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他出于善良的动机做了许多好事,但他每做一件好事,总有一场灾难接踵而至。

  查第格同美貌的少女赛弥尔订了婚,两人如胶似膝。一天,一位大臣的侄子带着一帮人想抢走赛弥尔。查第格勇敢地击退了强人,赛弥尔对他感激不尽。

  在搏斗,查第格眼睛受了伤,赛弥尔担心他会变成独眼,就同他分手了。

  查第格同阿曹拉结了婚,但不久爱人就变了心,甚至想把他的鼻子割下来给新情人治病。

  一天,查第格在树林里散步,被怀疑偷了王后的母狗和御马,因为他凭自己的聪明才智鉴别出母狗和御马的大小高矮。

  接着,查第格写了四行打油诗,歌颂国王。因为石碑断开,诗意被歪曲,查第格险些遭到杀身之祸。

  国王欣赏查第格的才能,任命他为首相。查第格的优异才华,给王后阿斯达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悄悄爱上了查第格。

  国王知道以后,妒火中烧,决定对查第格采取报复行动,查第格不得不连夜出逃。

  一路上,查第格历尽了各种各样的艰辛。一次,查第格为了救一名挨打的妇女,被罚作奴隶出售。还有一次,查第格为了救一名投火殉夫的年轻寡妇,差点被活活烧死。

  一天,查第格路过一片草原,遇到了巴比伦王后阿斯达丹。

  原来,查第格逃走以后,阿斯达丹也躲了起来。缉捕阿斯达丹的差役抓错了人,把泼妇弥苏弗当作阿斯达丹押进宫中。国王欣赏弥苏弗的风韵,就娶她为妻。由于国王宠幸淫妇,国事被败坏得一塌糊涂,结果引起全国判乱,国王死于乱枪之下。

  阿斯达丹回到巴比伦,重新做了王后。查第格凭借非凡的才智,被拥戴为国王,并且同阿斯达丹结了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