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科全书》的出版,是狄德罗一生中的主要功绩。他以《百科全书》为中心,团结了一大批最有名望的思想家和学者,从而形成了“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指的参加《百科全书》编纂工作的全体成员。广义地理解,还包括和他思想接近、关系密切的其他一些思想家。《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是狄德罗,副主编是法兰西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达朗贝尔。达朗贝尔是百科全书派一个重要的核心人物,同时又是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先后在《百科全书》编辑部工作过的有三十余人,为《百科全书》撰稿的各方面人士达一百六十多人,他们当中,几乎包括了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理论家、社会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等。

  除了《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和副主编达朗贝尔以外,积极支持《百科全书》编纂工作的启蒙思想家首推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在当时已经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百科全书》的工作,并且亲自为它撰写辞条。

  孟德斯鸠也是《百科全书》的支持者,他撰写了文艺批评方面的辞条。

  卢梭为《百科全书》撰写了有关政治和音乐的辞条,他的著作《论政治经济学》,就是他在1755年为《百科全书》撰写的一个条目。尽管卢梭后来宣布同《百科全书》断绝关系,他仍然是《百科全书》的主要合作者。

  百科全书派的其他几名重要成员包括:

  孔狄亚克 (1715——1780),他是一位修道院院长,在宗教上主张自然神论,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为发展唯物主义扫清了道路。他为《百科全书》撰写哲学方面的辞条。

  爱尔维尔(1715—1771),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精神论》、《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他反对宗教,主张无神论,把唯物主义运应于社会生活方面。爱尔维修没有参加《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但他同狄德罗等人过从甚密。他在自己的家中主办沙龙,成为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活动场所。

  霍尔巴赫 (1723—1789),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百科全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热情支持《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在十五年的时间里,为《百科全书》撰写了三百七十多个条目。他在宅邸中开放沙龙,成为百科全书派经常聚会的地方。

  此外,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还包括自然科学家布封,政治经济学家魁奈、杜尔果,哲学家拉美特利,文学家马蒙泰尔,数学家孔塞多,生理学家哈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若古,他一直负责繁琐的编校工作,在达朗贝尔退出编辑部以后,又成为狄德罗的主要助手,同时撰写了大量的有关科学、政治、历史方面的辞条。

  百科全书派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而产生,它的主要成员的社会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张扬理性,反对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他们通过《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宗教迷信、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展开了全面的进攻,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和发展,以《百科全书》的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百科全书》的编纂和出版,引起教会和专制政府极大的仇视,他们千万百计破坏和阻挠这一正义事业的开展。

  1751年,《百科全书》第一卷出版,立即遭到天主教会的围攻,耶稣会借故要求政府加以取缔。第二年2月,《百科全书》第二卷刚刚面世,就被吊销出版许可证。后来,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专制政府才不得不解除禁令,《百科全书》第三卷才得以同读者见面。

  此后,《百科全书》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出版,订户不断增加,影响日益扩大。到1758年,《百科全书》已经出至第七卷,但新的麻烦又紧接着出现。由于内部意见分歧,百科全书派发生分裂,先是卢梭宣布同《百科全书》决裂,接着是达朗贝尔决定辞去副主编的职务。1759年,《百科全书》遭到总检察长的控告,罪名是发表渎神的言论和敌视宗教,接着又被吊销继续出版的许可证。

  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狄德罗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他在致伏尔泰的信中这样说:“放弃这部著作,就等于从阵地上掉头逃跑。这样做正符合那些迫害我们的恶棍的意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狄德罗独立支撑,肩负起编纂《百科全书》的重任。他除了为《百科全书》承担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外,还亲自撰写了一千多个辞条,内容涉及哲学、历史、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百科全书》中有关工艺、技术的辞条均出自狄德罗之手。为了做到准确无误,狄德还经常深入工厂,并自己动手制作机械模型。有一次,狄德罗发现出版商布鲁东私自删除文章中一些精彩内容,感到十分痛心,很长时间都为此食不甘味。

  在为《百科全书》辛勤工作的同时,狄德罗还埋头进行哲学理论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对自然的解释》(1754)、《达朗贝尔狄德罗的谈话》、《达朗贝尔的梦》(1767)、《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1770)等论著。在这一系著作中,狄德罗不但表达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而且显示了辩证法的倾向。

  狄德罗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人的认识首先来自感性知觉,但不是单纯停留在感觉上,认识的主体可以发挥能动性,运用经验进行思考,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狄德罗的唯物主义仍然存在形而上学的倾向,但与同时代的唯物主义者相比,又具有辩证法的思想。

  此外,狄德罗在美学、文艺批评、戏剧理论和小说创方面,也有独特的建树,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同伏尔泰一样,狄德罗对“开明君主”抱有幻想,他在《百科全书》中这样写道:“把一个君主和哲学家结合起来,那就可以得到一个最完善的君主。”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利用了狄德罗这个致命的弱点。这个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给自己涂上开明君主的色彩,长期以来,利用小恩小惠,在经济上对狄德罗进行拉拢。她花了一万五千里弗尔,买下狄德罗的藏书,并且委任狄德罗终生为她管理这些书籍,年金为三百皮斯托。

  叶卡特琳娜二世多次邀请狄德罗到俄国访问,为了报答女皇的知遇之恩,1737年,狄德罗来到了彼得堡。在那里,狄德一下子成了王公贵族猎奇的对象,女皇也只是把他当作清谈的门客,无意采纳他关于实行政治改革的建议。狄德罗深感失望,在彼得堡呆了七个月,于1774年4月回到了法国。

  从俄国回来后,狄德罗在自己人生的最后十个年头中,没有取得任何建树。

  1784年,狄德罗因为中风,溘然长逝。在逝世前不久,狄德罗还同朋友们一起谈论哲学和科学,他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怀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

  狄德罗的美学和文艺理论

  狄德罗多才多艺,在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有很多独特的创见。1750年,狄德罗发表了《美的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一文,这是他的最早的美学论文。从1759年到1781年,狄德罗应好友格里姆之约,为巴黎每两年举行一次的绘画雕塑展览写过十多篇评论文章,这就是著名的《沙龙》。此外,在《论戏剧艺术》、《画论》、《关于〈私生子〉的谈话》、《演员奇谈》等一系列论著中,都集中体现了狄德罗的美学思想。

  狄德罗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狄德罗的全部美学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艺术摹仿自然”。狄德罗曾经这样指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优点,看来艺术就跟感觉官能一样:一切感觉官能都不过是一种触觉,一切艺术都不过是摹仿,但是每一种感官都用它特有的方式去触觉,每一种艺术都用特有的方式去摹仿。”

  狄德罗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客观事物,“艺术摹仿自然”。在这里,“自然”包括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它是艺术的第一个范本。

  那么,什么是美呢?狄德罗是这样回答的:“在所有叫做美的事物所具有的许多共同性质之中,我们究竟选择哪一样性质来用美作为它的符号呢?哪一种?我看很显然,只有这样一种性质才合格:有了它就使所有这些事物都美;它的多寡 (假如它有多寡之分)就使得这些事物在美上有多寡程度之别;没有它就使得这些事物失其为美。它不能改变性质而不致使那一种类的美不随之改变;和它相反的性质就会使最美的东西也变得讨厌和丑。总而言之,美开始出现,增长,千变万化,衰退,消失,都要凭它这一性质。只有关系这一概念才能符合这些条件。”

  这就是著名的“美在关系”说。狄德罗认为,“美”标记着存在物的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性质就是“关系”。在狄德罗看来,事物的性质可以在人们的心灵中引起各种各样的观念,比如秩序、和谐、比例、安排、对称、统一等等,但只有唤醒关系观念才可以用“美”来称呼。

  美在于关系,由于关系不同,美的性质也就不一样。根据事物是否与人发生关系,狄德罗把美分为两种:“在我身外的美”和“与我有关的美”。狄德罗在《论美》这部论著中这样写道:“我把一切本身有能力在我的悟性中唤醒关系观念的东西,称之为在我身外的美;而与我有关的美,就是一切已经唤醒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