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狄德罗反对演员赤裸裸地表现自己的感情,认为“极易动感情的是平庸的演员,不怎么动感情的是为数众多的坏演员,唯有绝对不动感情,才能造就伟大的演员”。如果演员听任感情的驱使,离开了清醒的理智的控制,他的表演就可能时好时坏,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在狄德罗的心目中,理想的演员“表演时要凭思索,凭对人性的钻研,凭经常摹仿一种理想的范本,凭想象和记忆”。他只需要“对着镜子”摹仿剧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辞、声音、姿态,然后在舞台上“表演”出来,不需要运用真情实感。狄德罗注重角色的“外在标志”,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通过演员的声音、表情和动作,窥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到感染。

  狄德罗的文学创作

  狄德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美学理论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同伏尔泰一道,完成了哲理小说这一新的文学体裁的创造。

  狄德罗重视戏剧的作用,把戏剧当作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他主张打破悲剧和喜剧之间的界限,建立“严肃剧”或“市民剧”,用散文的语言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狄德罗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戏剧创作,写了两部“严肃剧”: 《私生子》(1757)和《一家之长》(1758)。

  《私生子》的主题是反对歧视私生子这一世俗偏见,剧中歌颂了市民阶级“道德高尚”、“忠于友谊”,与当时贵族的丑恶虚伪进行对照。

  《一家之长》赞美了家庭生活的高尚情操,颂扬了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

  由于作者把剧中人物用来充当“理性道德”的传声简,两个剧本在艺术上并不成功。

  狄德罗作为文学家的地位,是由他的三部小说奠定的。这三部小说是《修女》(1760)、《拉摩的侄儿》(1762)和《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73)。

  《修女》写于1760年左右,作者生前未能出版,直到1796年才得以问世。

  《修女》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它以少女苏珊·西蒙南写信给开明贵族科瓦马尔侯爵,寻求他的帮助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

  主人公苏珊在信中说,他是一个律师的女儿,天真单纯,热爱生活。然而,不幸的是,她是母亲的私生女,尽管她的才貌、品德都胜过她的两个姐姐,她的父母却并不喜欢她。苏珊的父母为了使两个大女儿得到财产继承权,决定把苏珊送进修道院。

  苏珊第一次去的是圣马利亚修道院。苏珊对修女这个职业丝毫不感兴趣,修道院的院长和嬷嬷就用花言巧语,对她进行哄骗,目的是为了得到一千块钱的寄宿费。为了使苏珊答应宣誓修道,苏珊的父母和姐姐都对她施加压力。最后,他们不顾苏珊的恳求,决定为她举行宣誓典礼。在宣誓典礼上,苏珊对阴谋强迫她出家的暴行进行了坚决的抗议。苏珊的父母只好把她接回家,在幽禁了六个月之后,苏珊又被送进了龙桑修道院。

  龙桑修道院的院长戴·孟妮夫人仁慈、宽厚,她非常疼爱苏珊。不久,这位可敬的院长就去世了,苏珊的父母也先后离开了人世。新院长名叫圣·克利斯丁,她凶狠毒辣,对苏珊进行残酷的折磨。苏珊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于是设法同外界联系。院长发现了苏珊的意图,对她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甚至不惜将她置于死地。苏珊在奴曼尔先生的帮助下,向法院起诉,要求脱离修道院,法院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宣布苏珊败诉。此后,苏珊遭到了更加残酷的迫害,差点被折磨致死。

  后来,苏珊被调到阿巴松修道院。这里的女院长是一个心理变态的色情狂,她对修女实行严厉的训诫,自己却淫邪放荡。苏珊在女院长的控制下,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受了严重的折磨。苏珊不堪忍受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在向院里的神师列满纳神父忏悔时,把女院长的卑污行径毫无隐瞒地告诉了他。苏珊听从了列满纳神父的告戒,不让女院长亲狎她,女院长因此精神失常,不久就死去了。人们指责苏珊蛊惑过女院长,把仇恨发泄到她的身上。苏珊向新来的神师唐·摩累尔倾诉内心的痛苦,得到了他的同情。她在神父的帮助下,逃出了修道院。在逃往巴黎的途中,充当苏珊“精神导师”的神父终于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试图拐骗奸污她。苏珊只身逃到巴黎,在一家洗衣妇家中当帮工。由于苏珊是一个不受法律保护的人,她只得隐姓埋名,隐瞒身份,在提心吊胆中生活着。

  《修女》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创作的,当时,一位名叫马该利特·得拉马尔的私生女,在父母的威逼下,于十八岁那年出家,当了一名修女。在修道院,她不堪凌辱,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她终身幽禁,不得还俗。狄德罗以马该特利·得拉马尔为原型,塑造了苏珊这一叛逆者的形象。

  《修女》通过少女苏珊在修道院遭受的残酷迫害,揭露了修道院的黑暗和罪恶。苏珊·西蒙南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少女·天主教会却强行把她关进修道院,让她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小说通过苏珊在三个修道院的不同遭遇,对修道院的黑暗现状和修女的不幸生活进行了真实的披露。在那里,修女被剥夺了人的基本的权利,过着悲惨的禁欲生活。她们严格遵循宗教的戒条,向上帝忏悔、穿苦衣、用苦鞭打自己……这些构成了修女生活的全部内容。宗教上层人士对修女进行肆无忌惮的迫害,她们任意处置修女,“擅自审判、擅自定罪、擅自处决”。修女们生活在人间地狱之中,倍受催残。在她们当中,有的精神失常,有的被活活拆磨致死。苏珊因为不愿意宣誓当修女,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他们用尽各种方式,对苏珊进行严酷的折磨。小说通过苏珊的自述,使修道院阴森恐怖的内幕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修女》刻划了教会人士的丑恶嘴脸:一个修道院院长为了得到一千块钱的寄宿费,对苏珊进行假仁假义的哄骗;另一个院长则对苏珊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以阻止她出院;还有一个院长是一个变态的色情狂;充当苏珊“精神导师”的神父是一个衣冠禽兽,他假装帮助苏珊逃出修道院,目的是诱骗奸污她。小说撕下了教会的神圣外衣,使教会人士的荒淫无耻暴露无遗。

  小说在揭露修道院的黑暗现状时,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整个封建社会。修道院之所以能够对修女实行肆无忌惮的迫害,是因为它得到了官方法律的默许和支持。苏珊逃出了修道院,却成了一个不受法律保护的人,随时都有可能被送回修道院。在作者看来,法国社会本身就是一座修道院,从而使对教会的批判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小说通过苏珊的家庭关系,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道德的普遍败坏。苏珊是一个私生女,因此受到了全家的歧视。苏珊的父母为了不让她分享遗产,强迫她进入修道院,断送了她一生的幸福。至此,资产阶级家庭的金钱关系已经暴露无余。

  苏珊热爱生活,渴望自由,不愿意过修道院的幽禁生活,并且为此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小说通过苏珊这一叛逆者的形象,批判了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对人的正常生活的破坏。作者反对把人当作牺牲品的宗教戒条,反对修道院违反人道的生活,这些都符合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

  《拉摩的侄儿》写于1762年,在狄德罗生前未能出版,直到1823年,法文的原著才被发现,并且出版。

  《按摩的侄儿》是一部对话体小说。

  音乐家拉摩的侄儿穷困潦倒,狄德罗经常在各种场合见到他。他时而脑满肠肥,衣冠楚楚,时而憔悴不堪,衣衫褴褛。一天,狄德罗在一个咖啡店里遇到他,两人展开了一场对话。

  两人首先谈论天才。拉摩的侄儿说,虽然拉摩是天才音乐家,他还是憎恶天才,因为尽管拉摩是音乐家,是天才,但没有给他这个侄儿留下任何财产,他不曾沾到天才叔叔的任何光,反而成了一个乞食者。他曾经在音乐理论上下过功夫,有独创的见解,但得不到人们的赏识,连糊口都很困难。他听到的故事尽是尔虞我诈的事情,不是丈夫出卖妻子,就是朋友欺诈朋友,再不就是道貌岸然的君子干出无耻勾当。他受的教育是“好名声比金腰带更贵重”,看到的社会现象却是“有好名声的人都没有金腰带,反而有金腰带的人都有好名声”。因为贫穷,他失去了美貌的太太。在乞食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只有当他阿谀献媚、装疯卖傻时,才能在餐桌上狼咽虎吞地吃上一顿,或者得到一点“资助”。有一天,他第一次表现出常人的理智,竟被保护人赶了出去。

  拉摩的侄儿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津津乐道。他说,充满欺骗、虚伪的社会使他变得自甘堕落、玩世不恭。为了得到两千块钱报酬,他引诱年轻姑娘跟别人私奔。他有一百种以上的方法,能从母亲身边去引诱一个姑娘不令母亲知道,有十种方法让人把情书从他的手中拿走。为了糊口,他冒充提琴手,担任家庭提琴教师,然后胡乱跟人家聊上一天,对主人大加恭维,结果皆大欢喜,主人受到恭维,他得到酬金。他还进行专门训练,使肺部能发出很大的声音,用来恭维爱虚荣的小姐,以此得到好感,获得吃食。他还学会了当面恭维你,背转身却对你进行辱骂。他能够维妙维肖地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可以说是多才多艺。但不论他怎样努力,乞食者的厄运总是像影子似地紧跟着他,他不得饥一顿饱一顿地度日。

  他公然承认自己是一个极端的无赖、一个骗子、一个贪食者。正因为他具备了这些特点,人们才喜欢他,他自己也因此沾沾自喜。他不愿意人们仅仅把他看作一个平庸的傻瓜,却宁愿人们把他看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