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乱的经济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就是“市场化迷信”。“市场化迷信”,在舆论上占到了主导地位,在实际的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上,——今天我主要谈这个,——它确实也占了主导地位。而我们现在碰到的很多问题恰恰是这个市场化迷信带来的。
  
  下面就是“中国经济的两难处境”。中国经济的两难处境,应该说有很多,但今天我想强调的是现在的宏观经济问题。现在的宏观经济问题的两难处境,是什么意思呢?“两难处境”,我个人理解应该是这么一个处境:就是你怎么干都不好,你这么干也不行,那么干也不行,这就是两难处境。如果说我们现在有问题,比如我们现在太右了,我往左走,就把太右这个问题解决了,——我认为这不算两难;——或者说我太左了,那我往右走,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也不叫“两难”。“两难”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怎么做都不好,怎么做都有大弊病、有危险,怎么走都不对,这就是两难了。
  
  “两难”在哪儿呢?我现在讲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房地产热的问题,中国的宏观调控问题。简言之,我想,决策层基本已经同意这么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我在差不多半年多以前概括得非常尖锐:现在,房地产商是中国的万恶之源。我跟决策层没关系,但从决策层采取的政策,像提高利息、紧缩放贷,想把急剧上升的房地产价格给打下来,这些情况来看,决策层已经承认了这么一点,也就是说,现在决策层已经逐步接近、接受这么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经济至少有“过热”的危险。宏观有“过热”的现象、“过热”的危险。
  
  当然,具体把这个话把握到什么分寸上,还是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比如吴敬琏,2003年开始,就说: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我的师弟樊纲也是这个观点:全面过热。这当然是把问题说得很严重了。还有的人说“不热”。不过自那时以来,人们都不敢明说“不热”,而是说“不要轻言过热”。这意思就是说:我不敢否认过热,但你别随便讲过热,随便讲可能会引起许多恶果的。——但是他不敢说不过热。——当然还有另外种种说法。——现在基本是接受了这样一个看法:中国的经济,第一,有过热的苗头、过热的倾向;第二,过热的源头,——至少是非常重要、非常主要的一个,——在房地产。房地产的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房地产的价格;我们大家都能看到,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中新建住宅的价格,不断往上升。最近有统计数字表明,一年里上升了15%,这确实很可怕。
  
  那么这是一方面。就这一方面来说,对症下药当然很简单,就是采取紧缩经济的政策,把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而且过热首要来自房地产,所以要把房地产的过热苗头打下来,让房地产的价格降下来。——当然这个“降下来”,经济学家还是主张利用经济手段,——我也是比较相信市场经济的,——不能是政府强制的;在现在的情况下,政府定个价格可能也没有用。——经济的手段有很多,具体怎么做以后我再跟大家慢慢讲。——总的一句话,你把这个过热的房产价格降下来,这个过热的经济就没有了。
  
  如果问题只到这里为止,我就不用讲了,这就不是“两难处境”了。——但这个问题确实是两难处境。“难”在哪儿呢?我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经常参加温总理的报告起草,至少对温总理的许多想法还是知道的。他就说:温总理知道、早就承认,房地产有过热的苗头,应该想办法抑制,房地产的价格应该想办法让它降下来;但是,温总理也怕另一个东西,就是经济上一采取坚决的措施,把过热、泡沫打下来,一下来就上不去了,中国经济就掉进萧条。首先是房地产萧条,之后可能是整个中国的经济都进入萧条。
  
  这个萧条是什么样子呢?至少我们中国人也经历过了,就是朱镕基当总理前后、主持经济工作的时候,出现过一次,——在96、97之后,实际中国经济经历过一个很长时间的萧条,至少有5年的时间。这个萧条大家也都看见了:物价普遍走低,经济增长率低。我们正常的增长率可以在9%,而那些年增长率7%、8%,而且这是我们统计数字的7%、8%,美国人还怀疑,说我们这个数字有水分。——水分不是说你特意造假,而是说你的统计制度之类的有毛病。——这水分一挤的话,就是连7%都到不了。这是过低的增长率。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走低,不断降低。那几年消费者都挺好,手里的钱买东西多了;可是失业者太多。这些年下岗失业这么厉害,——我也有很多文章谈这个问题,——这当然和我们具体的政策有问题,有关系,但是也不能不承认,宏观上经济萧条有很大的作用。任何国家,这样的低增长,——我们中国正常的增长率是9%,那你6%、7%的增长,——必然会导致失业。资本主义国家也照样。现在温总理就是怕这个。
  
  现在如果来问我,他怕的有没有道理?我会说很有道理。因为现在中国房地产的价格确实是个泡沫,“泡沫”到很多人是在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买房子。——当然我这么一说,可能会涉及到许多年轻人,年轻人可能会有意见,所以这个话我是不爱公开说的。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以后,申请按揭贷款买房子,买很豪华的房子;据我听说的许多案例,结果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全都闹到月供里面去了。——说实话,本来市场经济里面,你想怎么办都是你个人的事情;但我们作为经济学家,旁观地客观地分析,这是很不理性的行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很少有这样做的,而我们这样的案例非常多。最后又发展到,大批的人投机买房。也就是去年有名的温州炒房团。过去温州人是有名的搞工业、搞商业流通的,现在都不干了,他们就拿钱来买房了。买房的大部分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用。
  
  我刚才说的第一种,就是年轻人借钱买房,这还有情可原:虽然超出了他的实力,但他买房子是为了自己住的。——可温州炒房团是炒房子,他纯粹是为了把房子再卖出去。我们不能光攻击温州人,现在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在这么干,前几天报纸上还披露,还有很多人在借钱炒房子。那么这种炒房子,有人说炒到这个程度:上海市陆家嘴,原来1平米是1万块钱,现在据说已经炒到6万块了,涨了6倍。最初的炒家可能是大获全胜,比如说当初你1万块钱买进来的,现在6万块钱卖出去,肯定是大获全胜的。但往后怎么样呢?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现在实际上是“有价无市”:不是6万块钱一平米都能卖出去,而是大量的房子在那里空置。全国的统计数字,每一年盖的房子都有20%卖不出去。这种状况已经累计八、九年了。我们自己观察也知道,确实有很多高楼大厦、很多房子,根本就没卖出去。这就是经济上“泡沫”的典型,就是说房地产有“泡沫”。
  
  那么泡沫应该怎么办呢?老百姓一般可能想,“泡沫”把它捅破了不就完了么!但是要知道,在任何国家,泡沫破灭都不可能不带来灾难,不可能一点灾难都没有。因为有泡沫的时候,很多老百姓认为自己有钱,就开始花钱,例如房地产一涨价,很多有了房子的人都觉得自己很有钱,于是他买东西,所以经济很繁荣,增长的也很快。所以泡沫涨的时候,经济都是很不错的;但是泡沫一过,很多人马上感到穷了。
  
  这个“穷”的典型,说一个很沮丧的话:去年“七一”还是前年“七一”,——这事咱们大陆媒体没报道,——香港发生了一次大游行,“七一大游行”,组织者号称有50万人参加,当然倾向特首这方面的人说没有这么高,夸大其词,实际也就30万。30万也很可怕啊!香港大约是600万人口吧,二十分之一的人在那里游行哪!你想二十个人里出一个,咱们现在的听众里也得划出一大块去。全北京市都按这个比例的话,那是很可怕的一个事情。——“七一大游行”是为什么?有一些人,包括接进政府和一些比较高层的人说,是国外的反华势力挑动,因为他们的游行,矛头是指向特首的——特区首长,——特别指向董建华。我猜想董建华先生今年辞职,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他大概也觉得干这个活也太累了,说句简单的话,是“出力不讨好”的一种活。——这是有的人说是反华势力,包括美国和英国,在挑动;有没有呢?我相信是有的。你不用给我具体事实,这个肯定有。他们什么时候也不希望中国安安静静的,他总想给你挑点儿事,有机会他就给你闹个热闹。这个不能否认。但是下边你就要问另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挑动得起来?难道香港的老百姓都那么傻,谁搞个反华挑动就行了?何况香港老百姓都是中国人,应该说他们基本上还是爱国的。有的人甚至说,这次游行的组织者,也就是香港的民主派,70年代是亲中派、是反英的呀!至少里面有相当一批人,是典型的亲中反英的。现在怎么搞得跟特首这么对立呢?——我认得的有见地的、比较了解香港情况的人,他告诉我,游行的人绝大多数是香港的中产阶级,既不是大富翁,也不是最穷的人——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中产阶级比如说中小学的老师啊,医院的护士啊,小公务员啊,大学的下级老师——不是教授,因为在香港,教授当然是高档的了,这里指的是下面的助教啊、讲师啊、大学里的行政人员啊,——之类的。为什么这些中产阶级要游行?——当然也可能是我们学经济的人的职业病,——就是经济问题。很多人多已经负资产了。负资产就是说,我的所有的资产,包括房子等等,合起来比如说是50万港元;我负债100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