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乱的经济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80年代的时候,一直到1998年为止,银行的贷款100%都是贷给企业,根本不往房地产贷。——我当然也不是主张回复到那个状态,但是要掌握适当的比例。现在为什么闹成这样?就是因为不敢贷款给中国企业。80年代、90年代,中国的银行向企业贷款,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就是出了大量的坏账。这个坏帐腐败是主要原因,当时腐败很厉害,拉点儿关系、送点儿礼就能贷款。现在我听说银行的这种腐败现象也还没消灭。没消灭它也不敢往企业贷,现在中央政府对坏账追究得很厉害。
  
  但是,它之所以不敢贷,还是因为贷款的机会少。——如果贷款的机会很多的话,中国该有多少投资啊!这点钱是不够的。——为什么贷款机会少?第一,我们在拼命地盲目地引进外资。外资进来了,把最赚钱的部分赚取了,人家没有10%的利润不来投资的。剩下的都是贷进去就赔钱的,当然没人敢贷了。去年,我的辽宁老乡告诉我:现在辽宁省在抓,招商引资是第一大任务,落实到人头上,每个人都要承担多少招商引资的任务。招商引资不要紧,你如果是招中国的商、引中国的资,也行。但是,第一个硬指标:招外资。所以很多地方为了完成招外资的任务,市政府一看,这个项目有15%的利润,肯定赚钱,那就把它给外资;那人家外资当然来了,他的底线是10%嘛。他来了,中国的企业就完了。中国的资金都投在赔钱的项目上,到银行去贷款,那银行哪敢贷给你啊!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行为。——这个行为跟“市场迷信”还不是一回事,它不是市场迷信,包括那个税收优惠,这都是“超国民待遇”,倒过来的市场了。
  
  这个现象我看出来了,我早提出来:不要迷信现在这个格局。说来说去,中国总归是政府干预很强的经济,——包括吸引外资这件事。——你想让政府不干预,也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干预方向。政府应该积极有为,把资金引导到该去的地方。该去的地方,我刚才都列了:研发、军工、……怎么想办法把资金引导到那里去,用到正经地方去,别净在房地产上挥霍。这就涉及到刚才说的“两难处境”。就中国的现状来说,我们不一定非要在这个两难处境里面呆着,关键就是有“市场化迷信”。必须坚持完全的市场化,不能政府干预,如果坚持这个,那只能在这个两难处境里呆着。如果跳出这个,不要完全的市场化,我们可以有一个比现在好得多的状况。
  
  我再重复一下我刚才的论点:第一,从我刚才举的这些例子:片面地给外商优惠,宁肯把赚钱的项目指定给外资也不给中国企业,这都从客观上说明,完全的市场化在中国根本做不到,反正也是要干预的。第二,即便真能做到,中国现在的形势下,不会有好结果。例子不远:日本。
  
  我们的资金大量集中在银行,这在经济学上是有名的,叫“间接融资”。对于老百姓的资金来说,当企业自己的资金不够了,向社会上筹资时,如果通过股票市场,或者老百姓直接来投资,都叫直接融资,如果通过银行,叫间接融资。不同国家是不同的。美国是直接融资的典型。股票市场筹来的资金比较多,从银行贷来的资金比较少。德国、日本,包括韩国,都是典型的间接融资的国家。企业从外部筹得的资金,基本上都是从银行搞到的,股市几乎不起作用。日本人曾经说,对于这个间接融资模式,美国人和日本人达成了共识:它不是一个完全市场的东西。其实也是市场经济,但是它不完全,不彻底。完全的市场经济应该是直接融资占大头。所以日本90年代曾经长期努力,日本教授都说要“改革”,要把日本的间接融资变为直接融资。
  
  但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归根结底是老百姓给的你钱,老百姓把钱都投在股票市场上买股票,这就是直接融资,老百姓有钱都存到银行去,必然到最后就是间接融资为主。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国民性决定的。日本人有了钱,都存到银行去,就成了间接融资。现在我问:中国人有了钱,是存到银行去还是去买股票?绝对大多数还是存银行。——你想改,改得了吗?日本“改”了十年,结果越改越糟糕,银行体系等等都出现了危机。最初日本人说:这是由于我们的“泡沫”、房地产涨得太高。可是“泡沫”的破灭都过去十年了,总不能这“泡沫”一直留到现在吧?头三年、五年我们相信是泡沫影响的,可现在都十多年了。——后来它就一直咬牙切齿地想办法把银行这条路掐死,采取种种措施,——当然不是通过政府的法西斯强制,而是用经济的手腕,——逼着、引着老百姓,“胡萝卜加大棒”,把钱都弄到股市上去。弄到最后也没弄上去,结果经济老是在那里低迷着。日本也是内需不足,资金大量流出,就是不在本国投资。——而我们现在还死活迷信这个市场。
  
  我在比较决策性的会上,比如中央个别部门开的会上一提这事,人家都一片嘘声,说:跟改革背道而驰。你老是想着办法把资金让政府调动起来;这应该让市场来解决。你这经济学怎么学的?他们可能还得给我上一课。总而言之一句话:改革怎么能这么干?结果造成这样一个结果:政府不敢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和调节资金,任其自由流动,任由银行的资金流不出去。但例如上海要造架大飞机,他又说“没有钱”。这些都是“浪费国家资金”的,可那边房地产商盖的房子都卖不出去,就不浪费了。——我有的时候气得没地方说话。这是你们这让我说,所以我在这儿讲一讲。——海南的烂尾楼投进去了几百个亿,有这几百个亿,多少架“运十”飞机都造出来了!有钱在这地方浪费,而且现在还这么干。——干点正经事,大学科研什么的,必定是“浪费钱的”。——这种思想,不归结到市场迷信,归结到什么?他就一句话:这不能由政府干,得由市场、由企业干嘛!——据我所知,美国的大学也不全靠企业啊!美国的大学有两类,一类公立大学,一类私立大学,公立大学的资金60%是政府的,就是私立大学40%也是政府出的。我一个朋友的儿子现在美国的一个有名的大学,他儿子告诉他:他们学校有自己的原子能反应堆,也就是说能自己造原子弹啦,以他们的水平设计原子弹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人家大学有这个设备,中国理工科的大学教授哪能跟人家比呀!见过原子能反应堆没有啊?做得出成果来么?说“科教兴国”,没有硬件上得去吗?可一说添置设备,就是一句话:没有钱!他给外资让税、让利都有钱了。你多收点不就完了吗?把11%变成22%,能多收多少?财政部早就都算出来了,一年怎么也得多收几百亿吧。
  
  一说干正经事就“没有钱”。那都是“政府干预”,那是“政府破坏经济”。结果最后任凭着银行的多余资金到处乱流,使得本来会对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好影响的资金变成了祸害。他给房地产企业发贷款,给你们发按揭。当然很多按揭买房的人都会恨我:“就你这一句话,把我的贷款给掐死了”。所以这话我不太敢公开讲。不过我好好地跟你们说:掐死了有好处,掐死了房价就不再往上涨了。等你真有实力的时候,买比较便宜的房子,何必要借钱买特别贵的房子呢?当然从你个人来说,你起不了作用;但是从整个经济的运行面来说,这个话是对的。我正儿八经地买点便宜的,借的钱也都能还得起,这多好,何必干这个事呢?
  
  最后,概括一下:宏观经济上的“两难”是不是两难?回答是:也是两难也不是两难。如果你坚守市场化迷信,不能搞政府的调节资金等等这一套,那一定是两难,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个两难,——温家宝不反膨胀、不反过热也不行,反过热也不行。——如果你没有这个迷信,我相信没有这个两难。
  
  当然我们得讲具体操作。坚决地把过热的房地产打下来,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一般的宏观调控、让过热消失,更重要的是扭转整个国民经济中资金的流向。我们已经有十几年,不断让过剩的资金流向房地产,造成过度的建设,——人家一到北京、上海,发现比第一世界还第一世界;导致WTO谈判的时候,我们老说我们是第三世界,谈判代表说我看你们北京比美国一点儿都不差,怎么能是第三世界。我说你没到西部地区,去看看中国那些农民,那在第三世界里面也是上数的。——但是反过来说,何必搞成这一套呢?谁领你的情?又不是说资金多得没处花了。——我们就是要把资金从不正当的方向,引到正当的方向;从盖过剩的、没有用的房子,引到国家最需要的我列的那些项目上——从军工、研发,到大学设备,到最核心的产业。——需要资金的地方多了。真往这上面看,那资金真不够用。搞个十年、二十年,资金还都是不够用的。——问题就在于你要有政策正确引导。
  
  如果明确了这一点,那么把房地产打下去,没什么。——房地产价格可能会掉下去,房地产这个行业本身可能有一个时期不太繁荣,但是它也不会永远不繁荣的。——你搞高科技产业,人民收入肯定就会扎扎实实地上升,上来之后还是要买房、盖房的,只不过我们把它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了。——这是第一。第二,不能再像19 92、93年和2003年这两次那样,老是靠房地产来拉动中国经济,——这种拉动肯定是一种泡沫的拉动,就跟疟疾似的,要么就过热,要么就过冷。——应该现在把方案作好,包括具体的:资金怎么流向,制度、政策等等,准备着;一旦房地产泡沫下来了,可能会导致整个经济下滑,钢铁业之类都会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