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乱的经济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这里可以得出的真正教训是:西方的政客和媒体是短视和善变的,它们朝三暮四,今天叫你往东,明天又会叫你往西。唯一不变的只是,它们叫你作的任何事情,都必须合乎它们自己的眼前利益。它们对我们宣传和建议的东西,往往是损害我们这些非西方国家的人民的利益的。听西方人的指挥,溶入这样的“国际社会”,只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南斯拉夫的例子就很清楚:本来就应当一直坚持铁托的路线,不听西方人说三道四。那样就可以使许多人免于在战争中死去。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在2001年6月底塞尔维亚和马其顿的群众示威中,才出现了愤怒的群众暴打西方记者的现象。
  
  最带悲剧性的是米洛舍维奇本人的遭遇:据说在80年代末南斯拉夫反通货膨胀的时候,他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银行的支持,被视为经济改革的代表。而今天,正是当年用好话来捧他的西方人,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类的机构,用种种手段把他送进了监狱。西方人就是这样玩弄那些非西方国家的政治家,把他们当成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
  
  对于非西方国家的政治家来说,这已经成了一个规律:谁得到了西方人的高度评价,谁就快要在政治上完蛋了。诸如戈尔巴乔夫之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不是很快就下了台,甚至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吗?谁爱听西方国家政府的好话和“建议”,谁总想被他们称作“改革者”,谁就难逃很快下台的命运;如果他还不想完全出卖自己的国家,他还难免最后被当初称赞他“改革”的西方国家送进监狱!那些一心想“溶入”西方的“国际社会”的政治家,其实都是在拿自己的命运开玩笑。
  
  西方国家向我们鼓吹的“溶入国际社会”,其实是要建立一个由它们统治世界的新殖民主义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对于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现在去搞什么“溶入国际社会”,就只能是损害民族利益,把我们的国家引向灾难的深渊。向我们宣传“溶入国际社会”的人,不是糊涂透顶,就是想为了他自己而出卖我们的国家。
  
  第七节  曲解历史的“对外开放”神话
  
  近年来国内流行着一种“对外开放”的神话,它以“吸取历史教训”为幌子而曲解历史。这个“对外开放”的神话其实是为“服从西方的全球化”作铺垫的,所以我们有在本章揭穿这种神话之必要。
  
  这种神话利用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西欧各国在18世纪到19世纪之间迅速地富强起来,而中国则在这个期间逐渐地相对衰落下去,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已经沦为一个落后国家。神话的编造者们宣传说,中国在这个期间之所以变得落后了,其原因就在于中国“闭关锁国”、“对外不开放”;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妨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中国国力的相对衰弱。
  
  仅仅从中国本身的历史看,这个神话似乎很有道理: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政府确实有一种“闭关锁国”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当时中国的清朝政府不准西方教会在中国传教、不准外国商人在华办企业,特别是对西方与中国的贸易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措施,如只开放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外国船只不准进入中国港口,中国人与外国商人从事的贸易必须经过官方特许的商人(“洋行”),对外国人在中国可以前去和居住的地方加以严格限制,等等。
  
  “对外开放”神话的宣传家们抓住了这一点事实大作文章,说中国的衰落就是因为中国不让外国人自由进入中国、不开放自由的对外贸易。似乎只要实行“对外开放”,让外国人自由地进入中国经商,让对外贸易自由化,中国就能避过那一段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
  
  我们早就可以在西方的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分子那里听到这个对外开放的神话。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就一直在编造这种地地道道的谎言。可惜的是它今日竟如此之深地渗入了某些中国人的意识。而只有对近代的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才会相信这种神话。
  
  “对外开放”本身真的能造就一个发达的现代化经济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近代史都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之后,西方各国的商人们就来到了印度。可以说,从那以后印度次大陆就是“对外开放”的,西方人可以自由地进入印度次大陆经商,次大陆方面不能不让它与西方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当时的印度次大陆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它也不可能实行这种政策,因为当时它正处于政治上的分裂状态,没有一个统一的本地政权。印度近一千年中最强大的一个王朝——莫卧儿王朝是在欧洲人到达印度之后的16世纪中叶才兴起的,而且它的统治也只限于印度次大陆的北半部。自16世纪初开始,西方人不仅可以在印度次大陆的南半部自由经商,而且甚至可以在那里自由地夺取政治上的统治权。从此就开始了一个西方各国的商人们争相抢占印度次大陆的过程。
  
  近代西方各国同东方国家的往来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贸易和经济关系。西方人同东方国家的贸易总是结合着他们对东方国家的政治征服和领土占领。
  
  印度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在16世纪的一百年中,葡萄牙在西方同印度次大陆的往来(包括领土征服)上占优势。为了夺取在印度的经济和政治霸权,新起的经济强国荷兰于1602年成立了东印度贸易公司,英国则在1600年就建立了自己的东印度贸易公司,它们分别垄断了本国对印度的贸易,并且争相在印度建立并扩大殖民地。后来法国也曾经仿效英国和荷兰的作法,力图在印度扩张自己的势力。西方国家的这些“东印度贸易公司”从来就不是什么单纯的贸易组织,而是将贸易和武装侵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海盗式集团。
  
  在17和18世纪,欧洲国家与印度的贸易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印度日益陷入欧洲国家的控制之下,一块又一块的领土、一个又一个的当地土邦变成了西欧国家的“东印度贸易公司”的领地,也就是西欧君主的领地。到18世纪中叶,英国在印度打败了法国,赶走了它在印度次大陆上的所有欧洲竞争对手,并且靠着军事上的胜利实际上取代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北部的统治。而到19世纪,英王政府正式接管了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权,将印度变成了英王的殖民地。
  
  到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独立为止的450年中,印度是对西方国家完全开放的。它完全被卷入了与西方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之中,用时下的流行术语说,是完全“溶入国际社会”了。可是这种“开放”给印度带来的,是印度变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而历史学家们都公认,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摧毁了印度传统的手工业,使印度农民陷入极端贫困的状态,把印度变成了英国工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印度尼西亚自16世纪以来的历史,与印度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用贸易结合军事手段一步步征服了印度尼西亚的是荷兰,而不是英国。
  
  无论西方殖民主义者以何种借口为他们对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殖民统治辩护,一个绝对无法辩驳的事实是:一直到20世纪中期这两个国家独立时为止,它们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在经济上极端落后和虚弱,经济上的不发达程度甚至与中国相比也没有什么重大差别。而在政治上,它们更是任由西方人宰割的殖民地,连中国都不如。
  
  退一万步说,即使不谈变为殖民地的可能性,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历史经验也足以说明:“对外开放”,将对外贸易自由化,让外国人自由地往来经商,并不能使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免于贫穷和落后。
  
  由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教训看,清政府在17-18世纪那样严厉地管制外国商人实在是很有必要。如果不对这些实为武装强盗的西方商人严加限制,恐怕中国早就被西方的商人兼强盗们一块一块分割了出去(澳门就是一例),大片的中国领土甚至整个中国早就变成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了。
  
  “对外开放”神话的信徒们会辩解说,“对外开放”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仅有“对外开放”可能不会使一国的经济现代化;但是“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对外开放”就不能变成第一流的经济强国。
  
  如果我们把“对外开放”理解为实行自由贸易、让外国人自由往来经商的话,那么英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就恰恰与对外开放的神话相反。
  
  将手工制造业转变为用机器的生产的近代“产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英国是全世界第一个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但是在产业革命完成之前,英国又是一个典型的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本书第七章已经指出,当英国的棉纺织业还落后于别的国家时,它禁止英国人穿着任何用外国衣料制成的衣着,甚至绝对禁止进口外国的棉织品;一直到18世纪初,英国政府还曾经完全禁止印度的丝织品和印花布的进口;就是到了19世纪初,英国的进口关税率也还在30%以上。
  
  至于外国的商人和商船进入英国经商的自由,也在英国受到了很大限制。例如英国17世纪中期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非经英国政府许可,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国殖民地通商;必须用英国的船只运输英国从其殖民进口的商品;欧洲货物必须用英国船只或原商品出产国的船只方准运入英国港口和殖民地。为了贯彻其航海条例,英国不惜与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荷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