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政治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107…

源出老子,但脉流不同,所以汉初以黄老并提,而不称老庄;东汉以后,配 

以老庄之说,为道家主要思想流派。所著《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经》, 

是道家的经典之一,现传33篇。 

     ③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荀 

子的思想学说原为儒家八派之一,他主张法后王,建立“一天下”的统一国 

家;并以性恶论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强调后天环境的影响;荀子提出:“制 

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荀子对自然界的看法不同于孔子,却与老子 

相近,他认为“天行有常”,即天有常道,地有常法。可见,荀子的思想学 

说反映了当时新的社会发展和要求,并为法家建立地主阶级封建政权的理论 

奠下了基础。正因如此,尽管秦汉儒生所传诗、礼、易、春秋,多出荀子, 

他实际上也是可与孟子并立的最大儒者,但后世孔庙中却没有荀子的位置。 

现传《荀子》有32篇。 

     ④韩非子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法家的主要代 

表。他出身韩国贵族,师事荀子,继承荀子思想,汲取老子学说及郑国传统 

的法家、名家诸派学说,形成了刑名法术之学。韩非子思想学说的本旨是: 

集一切权力于君主一人。他指出当时“争于气力”的时代,要通过战争实现 

统一;实行法治才能符合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他主张“法不阿贵”、“刑过 

不辟大臣,赏善不避匹夫”。他的思想学说为统一的封建政权,提供了理论 

根据,得到秦王政的重视,于公元前233年被邀入秦。不久,受李斯的陷害 

下狱,被迫自杀。著有《韩非子》55篇。 

     ⑤屈原与楚辞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楚国贵族,楚辞的最 

伟大创始者。他在吸收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创造骚体这一新形式。其诗作, 

想象丰富,构思奇伟,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 

之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屈原因遭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两代昏君及佞臣的迫 

害,被逐出朝廷,流放沅湘一带,悲愤无奈而投江自尽。他的政治理想和洁 

志芳行,都通过其作品表达了出来。屈原的《离骚》、《九歌》及其弟子宋 

玉的《招魂》等作品,千古不朽,流传百世。楚辞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文学的 

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高潮。 



          3。秦代封建中央政权时期 (公元前221~前206年) 



     秦王嬴政 (公元前259~前210年)于公元前246年即位,积极推行新 

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政策,加快了对六国的兼并。公元前230年先灭韩 

国,接着于公元前225年灭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楚国,公元前222年连灭 

赵国和燕国,最后在公元前221年灭齐国,结束了七国称雄局面,建立起中 

国第一个封建中央政权,成为公元前8~前3世纪,世界政治史进程中的重 

要事件。 

      (1)秦始皇统一中国 


… Page 108…

     嬴政二十六年 (前221年)称始皇帝,定都咸阳,废除分封制,以皇帝 

为最高统治者,继续进行统一中国的事业。首先,巩固一统疆域,加强封建 

中央统治。秦始皇平毁原来各国所筑的城廓要塞,疏浚鸿沟作为中原水路中 

心,修驰道促进全国的交通和联络;又派蒙恬率兵30万,取河南 (今内蒙 

古河套以南及甘肃省黄河以南)地,置44县;发50万人戍守五岭,开凿灵 

渠,沟通湘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巩固了秦代封建中央政权下的一统疆域。同 

时,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立郡、县、乡、亭等行政区域,确立了“名田” 

制,以承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 

     其二,设立封建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秦始皇自己总揽统治的大权,设 

左右丞相辅佐国政,设有太尉管军政,御史大夫助丞相掌秘书、监察。又分 

设治粟内史管钱粮,廷尉管司法,少府管税收,大仆管车马交通,典客管外 

事活动,奉常管祭祀礼仪,郎中令管内廷警卫,卫尉管宫外保卫和屯守,设 

博士供顾问。地方的郡设郡守主郡政,郡尉主军事,监处史监视郡政;县设 

令主县政,县尉主军警,县丞主司法裁判;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讼狱赋 

税,游徼管地方治安;亭设亭长管治安。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均由皇帝任 

用。秦代设置的统治机构,保证了秦始皇的统一事业,也奠定了中国古代封 

建社会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的组织。 

      (2)秦代的社会政治 

     秦代的社会政治,维护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地主阶级的封建中 

央政权;这对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车同轨、书同文,促进了古代华夏族的共同经济基础和共同文化心理。 

秦代为巩固疆域,加强统治和方便皇帝巡视,在全国修建称作驰道的交通干 

道,驰道宽50步(6尺为步),两旁供军民往来交通,中央宽3丈,为皇帝 

专用。驰道的修建,对当时中国的沟通和发展,对各民族的交往,提供了极 

大的便利。秦代又以当时笔画比较简单划一的小篆(又称秦篆)为通行文字, 

让李斯作《苍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都用小篆 

书写,作为学童课本。同时,狱吏程邈犯罪在狱中苦心钻研10年,创出更 

方便书写的方形字体隶书,到汉代广为推行。这就解决了周秦以来“言语异 

声、文字异形”,给人民在广阔地域交往,所带来的不便。中国古代各地、 

各族之间的方言、方音不同,都因有了统一的文字,而可以无妨碍地频繁的 

交往和大量地移民了。 

     行同伦统一了古代华夏族的传统思想意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和秦代初 

期,推崇荀子、韩非子、李斯等人的思想学说;又取阴阳五行家的学说,以 

水为德,定亥月 (十月,属水)朔为岁首;记数以六,如六尺一步,车宽六 

尺,符长六寸,冠高六寸等。特别是严禁以古讽今、攻击朝政的儒家私学, 

焚烧不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坑杀一批极端反对秦代统治的儒生。 

这些思想文化上的严厉措施,既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强制,乃至屡兴文字 

狱的先例;但是也给古代华夏,用适应政治制度的思想、行为,作为共同的 


… Page 109…

思想意识,并使之逐步成为巩固和维系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反映和凝聚力 

量。 

     修长城、戍五岭,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区域文化发展。秦始皇发大军 

击匈奴,在原燕国、赵国等诸侯国的长城基础上,修建东起山海关,西至嘉 

裕关的万里长城,以拒匈奴等游牧民族。同时,在平江南,以其地为会稽郡; 

 “并楚,百越散去”,又派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进兵岭南,“为桂林、 

象郡、南海,以适遣戌”。于是,大体上按自然和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下的 

物质资料生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为基础,推动着中国古代的民族区域文 

化的发展,使之形成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等地的华夏 

农业礼仪文化;长城西部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区域文化;岭南越人诸部的稻作 

区域文化,以及南方山地民族的游耕区域文化。这种古代的民族区域文化, 

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往及民族关系,对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 

着深刻的内在影响。 

     秦代统一的封建中央政权,比之诸侯争霸和封建兼并,是历史的前进和 

发展;秦代的封建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形式的基本模式;秦 

代的统治措施,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各民族统一的中国巩固和 

发展。然而,由于秦代推行了一些极端手段,无休止地滥用大量民力,从事 

修宫殿、建墓室等不顾人民疾苦的挥霍性举动,尽管留下历史业迹;但却自 

毁统治根基,以至秦始皇死后,公元前209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短促的秦代“二世而亡”。公元前206年,汉 

高祖刘邦继续再立了地主阶级的封建中央政权,中国的社会政治,循着民族 

统一的历史进程,揭开了汉代的新篇章。 


… Page 11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