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药学第3讲泄利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体虚弱者及孕妇忌用。

石      韦
石韦味苦性微寒。它的主要功能是清肺经气分之热,利膀胱湿热而利水通淋。可用于肺气不清和膀胱湿热所致的尿癃闭和热淋、血淋、砂石淋。常配合滑石、瞿麦、萹蓄、木通、海金砂等同用。配小蓟、仙鹤草、白茅根等,可治尿血。配槟榔、知母等,可用于肺气热所致的咳嗽。
海金沙与石韦都能清利膀胱湿热而治淋,但海金沙偏入血分,石韦偏入气分;海金沙多用于砂石淋,石韦多用于湿热淋。
据近代实验研究,本品对因化学疗法或放射疗法所致的白细胞下降,有使白细胞升高的作用。可资临床参考使用。
用量一般为6~9克,特殊情况也可用15~30克。

通草
通草味甘淡性微寒。功能利小便,下乳汁,泻肺热,舒胃气。本品质轻柔。味淡能渗湿利尿,性寒能清热降火。配防已、茯苓、猪苓、大腹皮等,治水肿小便不利。配木通、瞿麦、连翘、竹叶等,治热淋小便不利。配杏仁、蔻仁、苡仁、滑石、厚朴、半夏、竹叶等,治湿热内蕴而身重疼痛、舌苔白厚、口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小便不利等症。配杏仁、黄芩、苡仁、桑叶、豆卷等,治疗表证兼湿而致的肺热咳嗽、烦渴、小便不利等症。配穿山甲、川芎、甘草、猪蹄等煎汤饮服,能通乳汁而治乳少。
木通与通草不同点是:木通降心火引热下行而利水,其性降中兼通(通血脉、通大便、通利关节)。通草泻肺热助气下降而利水,其性降中兼升(使胃气上达而下乳汁)。
灯心草清心热,引热气下行而利水。通草降肺气,渗湿清热而利水。王不留、木通主要是行血脉、通瘀滞而下乳汁。通草则主要是使胃气上达而下乳汁。
用量一般3~9克。但在有的下乳方中,可用到15~18克或30克。孕妇忌用。

五加皮
五加皮辛苦而温。功能利湿消肿,强腰膝,壮筋骨。可用于风湿痹痛,脚软无力,腰膝痠痛,下肢浮肿等,常与牛膝、苡仁、萆薢、木瓜、独活等同用。
本品配木瓜、牛膝,研未服用,可用于小儿脚软不能行走。据近代研究证明南五加皮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甲、乙挥发油(五加皮油),故可用于缺乏维生素甲、乙引起的诸种疾病。配茯苓皮、桑皮、冬瓜皮、陈皮、麻黄等,可用于急性肾炎腰痛水肿。配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等,可用于心机能不全所致的下肢浮肿。据实验报导,北五加皮有类似毒毛旋花子甙K样作用,可作为强心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近人的发明,配伍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用本品泡酒,名五加皮酒,有祛风湿、壮筋骨、强腰膝的功效,可随证饮用。
本品还可以外用。例如配黄柏、蛇床子、防风、苦参等,煎水外洗,可用于阴囊湿痒,皮肤湿疹等病。
五加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两种,功用大致相同。但仔细分辨,也有不同之处。北五加皮多用于利湿治水肿,南五加皮多用于强筋骨治脚软无力。
用量一般为3~9 克。
用北五加皮时,如发现脉搏减慢(一分钟低于60次),则需停用。

芫    花
芫花辛温,有大毒。功能峻下逐水,兼除痰饮。配甘遂、大戟、牵牛子、槟榔、轻粉、橘红、青皮、木香为丸(舟车丸),常用于形气俱实的重度水肿、腹水、胸水。配大黄、葶苈子等,也可用于痰浊水饮引起的咳逆喘满。
本品常与大戟、甘遂同用。三药比较起来,芫花毒性最大,甘遂次之,大戟又次之。用醋炙后可减轻其毒性。三药均反甘草,与甘草同用毒性增大。
据近些年的报导,本品可用于肝硬变腹水、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和胸腔积液等病。
用量一般为0。5~l。5克 ,病重体壮者可稍增大。体弱者及孕妇忌用。

薏苡仁
简称苡仁或苡米,苡仁性味甘淡微寒。主要功用有四:利湿;健脾;排脓;舒筋。生用利湿、排脓、舒筋,炒用健脾胃。
1。 利湿:生苡米有利水祛湿的作用,常配合车前子、猪苓、茯苓、泽泻等,用于水肿、小便不利。配木瓜、牛膝、防己、紫苏、槟榔等,用于足膝肿痛、湿脚气。
2。 健脾:炒苡米有健脾除湿的功效。常配合白术、茯苓、炒山药、炒扁豆、芡实米等,用于脾虚泄泻。对于脾虚湿盛者,常生、熟苡米同用,可收健脾利湿之效。
3.排脓:生苡米不但能利湿,并有清热排脓的效果。例如配冬瓜子、桃仁、芦根等,用于肺痈(肺脓肿);配桔梗、白芨等,用于肺痈已溃、吐大量脓血者,有帮助排脓的作用;配银花、当归、生地、元参、生地榆、黄芩、甘草、生大黄、丹皮等,用于急性阑尾炎;配附子、败酱草等,用于阑尾炎已化脓穿孔形成脓肿多日不愈者。
4.舒筋:生苡米还有舒筋、利关节及缓解痹痛的作用。配威灵仙、防己、羌活、独活、桑枝、赤芍、当归、附片等,用于风湿痹痛、筋急拘挛、肢体不能屈伸等症。对由于风湿久痹、筋急拘挛而关节、肢体变形者,除重用苡米配合上述祛风湿之品外,还可同时选配骨碎补、伸筋草、炙山甲、红花、地龙、虎骨(或豹骨)、续断、木爪等活血通络、舒筋壮骨之品。这时可以生、熟苡米同用,既利湿舒筋又健脾益胃。
木瓜、苡米均能舒筋,但木瓜偏于治湿寒所致的筋脉拘急和腿肚转筋;苡仁偏于治湿热所致的筋急拘挛、肢体难伸。
扁豆、苡米均能健脾,但扁豆偏于消暑除湿以健脾;苡米偏于淡渗利湿以健脾。
用量一般为10~20克。但本品味淡力缓,病重者常须重用(30~60克)和久服。
滑精及小便多者不宜用。孕妇忌用。

茵      陈
茵陈味苦微寒。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作用。配栀子、黄柏、大黄、车前子等,用于阳黄(湿热性黄疸)。配附子、干姜、白术、茯苓、泽泻等,用于阴黄(寒湿性黄疸)。表有湿者,能微发其汗,里有湿者,能利尿祛湿,故阳黄、阴黄、表湿、里湿皆可用。近些年来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阳黄证较多),常以茵陈、栀子、黄柏、车前子、柴胡、黄芩、大黄等随证加减应用,对于退黄疸有明显效果。
本品也可用于湿温、暑温初起,症见往来寒热、口苦、胸闷、干呕、头眩、胁痛、不思饮食、或听觉不灵者,常与黄芩、竹茹、陈皮、半夏、枳壳、白叩、苡仁等同用。
茵陈有利胆的效能并有抑菌作用,配银花、连翘、枳实、柴胡、焦三仙、槟榔、赤芍、莱菔子等,可用于胆道感染;配苦拣子(或苦楝皮)、乌梅、使君子、槟榔、川椒、大黄、元胡等,可用于胆道蛔虫。
用量一般为9~15克,病重者也可用25~30克。个别情况还可用到60克左右。


玉米须
玉米须性味甘平。有利尿消水肿的作用。配桑皮、茯苓皮、陈皮等,可用于肾炎水肿。配茵陈、黄柏、栀子等,可用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但最常用于治疗各种水肿,也可单味煎水内服。
据近代实验研究,本品有利胆及降血压作用。可与茵陈、金钱草、元胡、芦根等同用,治疗胆囊炎及胆结石(泥砂状或小块结石)。
单味煎服也可用于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治疗。
用量15~30克,单味使用时,有的可用到45~60克。

郁李仁
郁李仁味辛苦,性平。能开幽门之结气,润大肠之燥涩而行气、润燥、通肠,并有利水消肿作用。火麻仁偏入脾与大肠血分,生津润燥、增液缓脾而滑肠通便。郁李仁偏入脾与大肠气分,通幽散结、行大肠气而导滞润肠。
郁李仁配火麻仁、全瓜蒌、番泻叶,为末蜜丸,每个10克,每服1~2丸,可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
郁李仁兼有行气利水作用,可用于腹水兼有便秘者。另外,因受惊而失眠,经服一般安眠剂无效者,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酒煮郁李仁(把郁李仁用黄酒煮十分钟,去酒)10~15克,往往有效。
用量一般6~12克,特殊情况下,可用至30克。
蜂蜜
蜂蜜味甘性凉,为润肠通便药。多用于老人、虚人、津液不足、肠道涩滞而致的大便燥结。可用蜂蜜一至三羹匙,开水冲服,一日二、三次。蜂蜜煎熟后则不太凉而补中,是很好的滋养品,可用于病后调养。
饴糖、蜂蜜、大枣均味甘补中,但饴糖性微温主入脾,能缓急止腹痛,滋润滑肠之力不如蜂蜜;蜂蜜兼能润肺治疗肺燥咳嗽。大枣甘温补中,但专补脾胃,无润肠通便之力。

泽泻
泽泻味甘淡微咸,性寒。主要功用有二:1、泻肝、肾二经之火;2、逐膀胱、三焦之水。临床上主要用为利尿祛湿清热药。例如配合车前子、通草、桑皮、猪苓等,治疗水肿胀满、小便不利。配合茯苓、海金沙、滑石、萆薢等,治疗小便浑浊如膏。配合生地、木通、猪苓、黄柏、石韦等,治疗热淋尿痛、小便不利。配桑皮、枳壳、桑寄生、茯苓、大腹皮等,治疗妊娠水肿。配合海金沙、金钱草、牛膝、泽兰、冬葵子、猪苓、茯苓、赤芍等,可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配龙胆草、黄芩、柴胡、茵陈、青黛、车前子等,能清利肝胆湿热,治目赤、胁痛、呕恶少食、黄疸、尿赤等症。临床上常在补肾药中,佐用一些泽泻,以防补药生热而致产生肾火。治疗肾、膀胱或肝、肾有火邪、湿热时,泽泻是首选药物。
泽泻配白术(泽泻汤),可治支饮及胃内停饮而致的头目眩晕。泽泻利尿消水,适用于消水臌之腹水。泽兰行血消水,适用于消血臌之腹水。
用量一般为6~9克,病情需要时,也可用到15~18克或至30克。阴虚无湿热及肾虚目昏者忌用。


猪苓
猪苓味甘淡,性平。主要功用为利水渗湿。各种水肿、尿少、湿盛泄泻、淋浊、黄疸等症,皆可使用。例如配白术、茯苓,可治水泻尿少;配苍术、白术、厚朴、砂仁、陈皮、茯苓,可治脾湿肿满、中脘闷胀等症;配萹蓄、瞿麦、木通、黄柏、滑石等,可治热淋、小便疼痛不利;配茵陈、车前子、黄柏、栀子、大黄等,可治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