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郝万山讲伤寒论40~48-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么一修改,表无寒,表有寒是白虎汤使用禁忌证呀,表无寒就是没有白虎汤使用的禁忌证,里有热是白虎汤使用的适应证呀,所以只有适应证而没有禁忌证,当然要用白虎汤了,这个修改多么严丝合缝呀。

可是为什么当代的校刊家并不看重这个本子呢?一个是,这个故事编得稍稍的有点离奇一点,第46代孙保存着张仲景亲自修改过的第稿《伤寒杂病论》,再有一个,作为一个古籍的话,总有难以尽如人意的地方,可是在这本书里,凡是在《伤寒论》中难以尽如人意、难以解释的地方,它都改得特别好,所以这就觉得是后人经过精心学习之后修改的,所以在校刊上,没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本子。

不过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得罪特别推崇这本书的一些医生。

我们还是这个意思,一个古籍,一个文物总有一点缺陷,有缺陷才是真的,完美无缺的东西就太新了。你看在古玩巿场,我们不说这东西是假的,拿起这个杯子,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东西,看了半天,我只能说这是新了一些,意思是说这是假的,只能说新了。所以我们说张绍祖的这本书是新了。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无寒,里有热。”这正是白虎汤的适应证,用白虎汤辛寒折热,在《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一共出现过两种,一个是脉浮滑,见于176条,还有一个是“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个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第350条。

这是涉及到白虎汤适应证脉象的两条原文,一个是脉浮滑,一个是脉滑,你看脉滑是里有热,没有提到白虎汤的适应证是脉洪大,没有提到。我们今天讲方剂的时候说白虎汤的适应证是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白虎汤这张方子原出《伤寒论》,在《伤寒论》中没有这么说,这是我要提醒大家的。

有一年中南5省5个中医院校《伤寒论》考试比赛,有的学校,为了参加这次考试停课3个月,让学生们专门学《伤寒论》,那学的是不错的,据说考试考得成绩很好。这次考试有一道题是K型题。题目是,在《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是什么?底下有4个备选答案让你去组合,第一个备选答案是脉浮滑,第二个备选答案是脉洪大,第三个备选答案是脉滑,第四个备选答案是脉沉实。好多同学都选了1,2,3。

这个答案是错的,应当选脉浮滑和脉滑,而不应当选脉洪大。脉洪大在《伤寒论》中,不见于白虎汤的适应证,而见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

我在这里讲这些事情,就是让大家注意,你要学习《伤寒论》,《伤寒论》原文没有谈到白虎汤的适应证的脉象是脉洪大。什么地方提到脉洪大呢?下面我要讲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时候,我会详细给大家谈。

好,176条我们就谈这么多。

白虎汤是辛寒折热的,是辛寒清热的一个代表方,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张方子,药物由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组成。

其中的粳米,我们在座的都知道念jing。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上课,我说粳米,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粳米,我把这字写在黑板上之后,全班的同学都说“哦,原来是geng米呀”。我说谁告诉你们这个字念geng米的?说我们中药老师呀,学生都把错的当成正确的了。我念了个粳米,他们反而不知道这什么意思了。河北省的遵化县,有个叫粳子峪的地方,粳子峪就专门种粳米而出名。粳米是什么东西?是旱稻子,它在水田里不能生长,是在旱地里生长的,它和稻子是一样的,只不过它的产量很低,一亩地也就打一百来斤吧,现在人们觉得经济效益太差了,所以种的人就少了,因此许多药房就没有这种东西。要用白虎汤的时候,大夫们怎么办呢?他就告诉你,抓一把大米吧,说粳米有养胃的作用,大米也有养胃的作用,应当说它又是同一科属的植物,代替它应当说大体上是不错的,可是问题是稻米是水里生长的,粳米是陆地上生长的,水里生长的东西,不管用量多还是用量少,从性味和作用来讲,这有一点利尿的作用,你在一个热盛津伤的证候下,再用一点利尿作用的药,在理论上是不合适的,当然在实践上,天天吃大米,每天虽说不是三顿吃,吃一顿你也得吃一小碗,所以利尿作用对于这个病人、对于这个具体的人来说,可能微乎其微了,实际上可以这么代替,但是理论上不应当这么代替。

现在我们看白虎汤的适应证,另外一条,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这条原文以三阳合病开头,实际上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阳明热盛。

虽然是三阳合病,但是主要是阳明热盛,没有太阳表证的症状表现,或者他没写、也没有少阳半表半里证的症状特征,而主要是阳明有热的一种表现,阳明热盛的特征,腹满是阳明有热,热壅气机,所以不一定见到腹满就判定是里实,气机不利的时候,壅塞气机的时候,也可以出现腹满,身重是热邪壅滞经脉的气机,热邪壅滞经脉的气机而出现身重的我们前面已经遇到过多次了。“身重,难以转侧”,经脉气机壅滞,所以翻身都翻不动。“口不仁”就是口中发木,食不知味,嘴里头发木,饮食不知道味道,吃东西像吃木头渣子一样,有的病人就是这样描述。

“面垢”就是面部没有光泽,如蒙油垢,像脸很脏一样。这两个症状,是阳明之热循经上扰的表现。“谵语”,因为阳明经的经别上通于心,所以当阳明之热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主语言的功能失常,于是乎就导致了谵语。“遗尿”是热盛神昏的表现。

有人说遗尿是太阳病的表现,可是我们在学太阳病腑证的时候,只有小便不利、小便少,也没有遗尿呀,所以我在这里把遗尿解释成热盛神昏,和第6条那个“失溲”是一个意思。

这个证候怎么治疗呢,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看最后一句话,“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如果又有里热逼迫津液外越的自汗出,阳明胃热弥漫的临床特征,明显是偏重的,所以就用白虎汤来治疗,也就是说白虎汤,可以用于治疗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证候。

由这一条我们就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有一道A型题是这样问的,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是阳明病的两种不同类型,区别这两者的关键,就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这两个证候的关键是,底下有5个备选答案,我想听听大家选哪个,第一个备选答案是发热的高低,是不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的关键呀,不是;第二个备选答案是谵语的有无,也不是,因为阳明热证也可以有谵语,阳明实证也可以有谵语;第三个是汗出的多少,也不是;第四个是腹满的有无,有同学说腹满的有无,是,可是他就忘了刚刚学过的这一条说“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这也是白虎汤的适应证呀,也不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的关键;该第五个备选答案了吧,以上都不是,那我们就选“以上都是“吧。

所以学这一条要注意这个问题,发热的高低,谵语的有无,腹满的有无,这些都不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的关键。这样一个三阳合病阳明热证的证候,“发汗则谵语”,原来就有谵语,怎么说用辛温发汗后又有谵语呢?这里又丢了一个字,不是我们的讲义丢了,是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宋版依据的底本就没这个字,哪一个字呢,概括《金匮玉函经》这个伤寒论的别本,“发汗则谵语”下面有一个“甚”字,应当“发汗则谵语甚”。热盛的证候,误辛温发汗,那就会更伤津助热,谵语就会加重,所以说“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热盛的证候,里无实邪,如果误下的话,就可以下面伤阴,上面阳脱,也就是阴竭于下,阳脱于上。为什么说阳脱于上呢?主要是额上生汗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什么叫额上生汗呢,就是额头部汗出如油,凝而不流,这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

我想我们在座的同学,有的可能在医院的急诊室或者病房呆过,你看到临终的病人,有一些病人如果属于阳气脱的时候,脑门上一粒一粒的汗珠,流不下来,就好像生根一样,我们正常的人或者发烧的人在出汗的时候,汗都往下流的,这种病人阳气上脱的时候,一个珠一个珠的小汗珠在脑门上搁着,不往下流,这正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我们把它叫做脱汗,所以,张仲景一定是亲自看到了这种病人,他才说额上生汗,就好像生根一样,流不下来,这正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手足逆冷”是阳气虚衰,四末失温的表现,所以“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是指的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时候,不能用辛温发汗,不能用苦寒攻下,只能用白虎汤来清热。

好,白虎汤的适应证我们就谈这么多,下面我们看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

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我们把它叫做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

在《伤寒论》中,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一共有五条。我们把这五条归纳起来,看它都有哪些临床特征,我们先不一条一条的读,我们在黑板上归纳。

首先是热的问题,他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说明热的热源不在表,而在体内。但是这个热源是弥散周身的,充斥内外的。热的热源虽然在体内,热邪是弥散的,充斥内外的,因此他说表里俱热。这句话见于条,他还有一条说无大热,但是有心烦,这是169条。无大热主要是因为汗出太多,汗出以后把肌肤的热给散出去了所以摸上去似乎表面上没有多少热,可是在内里有心烦,所以这就提示了里热盛,因此我们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