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8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张先生却好像是很欣赏朴正熙的,化腐朽为神奇。做到这一点,张先生是通过对中韩两国的民族主义的比较实现的。也刚好是在这一点上,张先生与其他的启蒙主义者们显得相当不同。在朱学勤看来,民族主义是五四留下的两个病灶之一,而在张先生这里,民族主义则似乎有可能被转换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事实上,如果我们认真考察近代世界历史,就会发现,民族主义并不像朱先生说的那样只是纯粹的病灶,也不是张先生一厢情愿地认为的那样,而是一种同时兼具破坏性与建设性的意识形态力量。
  即使在今天大多数启蒙主义者那里,虽然他们在嘴上对民族主义千般批判万般指责,而事实上他们的出发点最后归结起来,无非是一点,也就是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发展”不利。而这种潜意识恰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与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对传统的攻击一样,一切都是看对中国的“发展”是不是有利。今天也许要稍微好一些,毕竟,有许多人把国家与个人分离了开来,把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分离了开来。
  在《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中,杜赞奇考察了近代以来对中国历史的书写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对历史的书写刚好就是一个民族主体意识建构的过程,完全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不是出于完全的学术研究。比如顾颉刚,早期是攻击传统最厉害的人,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也开始注意从另一个角度阐发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见解。千言万语,都可以归结为章太炎的一句老话:之所以研究历史,就是要激发民族心。
  那么韩国呢?以2002年世界杯为例,许多人认为,韩国队之所以能过关斩将,就是因为场外观众与场上的球员心中共有的爱国心。我们当然为这种精神感动,可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刚好就是那一届世界杯,让真正的球迷们感到悲哀,因为它被从一种体育运动转换成了一个全民族的政治性狂热行为,甚至为了取得民族荣誉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关于本书韩国比中国少了什么?(3)
  民族主义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意识形态,它在各种意识形态中,最容易实现国家动员,使一个民族卷入集体的狂热之中,完全忘却别人正当的利益诉求。希特勒赖以发动德国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是这种力量,也是把民族主义从简单的情绪变成一种理论言说的学术大师马克斯·韦伯生前所最担心的事。在韦伯看来,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情绪,往往是盲目的、幼稚的,易于被某种政治动机所利用,所以他始终呼吁德国成长为一个“政治成熟”的民族。也刚好是因为此,在1990年代《中国可以说不》式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的时候,已经避居香港好几年了的甘阳重新提出了韦伯的观点:政治成熟。只可惜,“政治成熟”迄今在中国不但没有丝毫进步,而且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
  虽然张先生对中韩两国的民族主义所做的比较只占全书的一节,然而,综观全书,不难发现,为张先生所赞叹的那些韩国人的优秀之处几乎都是出于民族主义情绪。比起韩国来,中国人是显得狭隘,不团结,自私自利,然而,也正是因此,中国人才显得比韩国人更符号儒家最重要的概念—中庸的要求的。
  这样,我们似乎也跟着张先生到了全书的曲终奏雅之处:国民性。
  张先生说,天底下并没有“中国特色”或者“劣根性”的“非典型”绝症。因此,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种种“缺点毛病”并不可怕。适用于其他民族和社会的方子到了中国,大抵也会药到病除。但是,如果我们非得坚持“中国特色”的诊断,采取“中国特色”的疗法,只在家里跳大神,或者走街串巷找什么“猪肉炖大枣”、“糖水熬白梨”之类的偏方,那可是真正的危险了。
  换句话说,张先生延续了五四那一代启蒙思想家的一个基本信念,即国民性是可以通过文化启蒙实现改造的。然而,朱学勤多次提到,正是这种信念导致了“文革”的发生。“文革”之所以为“文化大革命”,就在于它本身最重要的一点是“灵魂深处闹革命”,即完成五四所未能完成的任务。同样背负着启蒙的潜意识,我不知道,为什么张先生与朱先生得出的结论却是如此之不同。
  在书中,张先生的忧患意识跃然纸上。然而,忧患意识过于强烈的人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理性了,以为自己所知道的是别人所不具备的,所以就总是试图以一种未免谵妄的启蒙者的姿态教导其他人。而这一点早在鲁迅那里就已经开始反思了,夏榆的死不仅没有完成启蒙的任务,而且成了被启蒙者们的“血馒头”。
  为什么会这样?当五四过去已经80多年,新启蒙运动也已过去20多年了的时候,我们是该认真地重新思考康德的那个问题了:什么是启蒙?
  (310006  杭州市浣纱路159号  武孝武)



模式代表了一种发展方向
  张晓波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试图回答韩国模式成功的原因
  近年来,时常听见“韩流”一词,这股韩国风,夹着电影、偶像电视剧、歌曲的威力,把我国观众吹得神魂颠倒。VCD套装电视剧、ASTRO的凤凰卫视频道的韩国电视剧场等,更使观众们废寝忘食(在电视机前吃饭,食不知味,是为忘食;校好闹钟,凌晨起床看重播,是为废寝)。“韩流”在中国的风头正劲已是不争的事实。安在旭、HOT、NRG、刘承峻、李政贤们在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中华世纪坛乃至大江南北高歌狂舞,引来哈韩族们尖声喝彩;金喜善、张东健、崔真实、沈银河、安圣基们在银幕与荧屏空间演绎浪漫的爱情故事,令我们彻夜难眠,挥之不去。
  从表面上看,我们似乎又一次陷入了从国外漂来的流行文化的漩涡之中,就好像八十年代初日本的电视连续剧风靡大陆,九十年代好莱坞席卷中国,而现在,新的流行是“韩流”。而且是以更令人目不暇接的方式出现,真让人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叹。那么,追问一句,为什么韩国流行文化在今日中国如此走红?本雅明早就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定位于一种文化生产,文化是生产系统中的一员,试问今日好莱坞的电影难道不是文化生产?而文化生产背后的现代化图景又是什么?—这似乎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张宏杰先生的文化随笔集《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试图为我们回答韩国模式成功的原因。
  韩国现代化的文化模式
  从文化角度看,东北亚6国(中、日、韩、朝、蒙、俄)的现代化道路,从模式上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物质强国型”(即“工业强国型”,以俄国为代表),一种为“文化强国型”(以韩国为代表)。韩国以突出文化(包括教育),以文化趋动经济的现代化道路,走出了与西方及前苏东国家很是不同的现代化模式,被西方称之为“第三种工业文明”。那么,韩国的现代化模式有什么主要特征,它与“工业强国型”模式有什么不同,这种模式具有什么优势或劣势?马克斯·韦伯所创立的文化学(“韦伯学”)对当代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国家现代化与文化的关系。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中阐述了这样一个原理,即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必须有一种“核心精神”(价值取向),作为经济发展的“动源”,也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节制或平衡,没有这样一种“精神”,便无法克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那些“发自人本性的欲望”,当然,也就无法实现现代化。“韦伯学”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这也正是“文化”被当代人越来越重视的原因。文化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宏杰先生从文化视角发掘出韩国现代化动力要素中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尽管这并不是张宏杰先生的原创性见解,早在九十年代之初,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就引起了大陆学术界关于“儒家资本主义”的广泛探讨,时至今日,仍旧是学术界一个长盛不衰的热点。但在《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一书之中,张宏杰先生的讨论与论述却不是空泛而谈,张先生详细举证了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及此种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之中的动力因素,最后,他认为:“韩国人向我们证明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传统文化更主要的不是一个民族前进的阻碍,而是这个民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韩国人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须有自己的深厚底气,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祖先。韩国人向我们说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进步,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丰富和满足。”我认为,这种由事实举证,进而达到结论的论证手法是科学且实证的,也是颇能令人信服的。由此,可以进而得出结论,韩国的现代化图景是一种儒家文化的现代化努力,并是一种成功的努力,尽管韩国的现代化之中仍然存在巨大的问题,但他确实是一种儒家现代化的成功典型。
  韩国经验可能是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图景?关于本书模式代表了一种发展方向(2)
  在本书的序言中,张宏杰先生就提出了一个颇为尖刻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应该“学习日本还是学习韩国”?他认为:“日本的社会结构与中国差别很大,而更接近于西欧。中国实行的是官僚统治,天下都是皇帝一人的私产。而日本则实行类似于西欧的庄园领主制。日本的长子继承制,世袭等级制,天皇和幕府两个权力中心制,武士制度这些特征,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封建时期的西欧惊人的相似,而与一衣带水的中国迥然不同。”因此,百年来中国以为的日本经验其实是不足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