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权论-马汉[美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能为自己赢得尊重,1908年在巴尔干的兼并行动已明显表明德奥集团具有这种能力。而且,考虑到两国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存手段,显然它们的进击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为它们的工业获得至少说得过去的进入市场的机会。奥地利朝向巴尔干和爱琴海的扩张就是这个性质。另外,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德国也越来越从一个农业国变为了一个工业国,这样它也就越来越需要确保它的原料进口并尽可能地控制原料产地,越来越需要确保市场和在粮食进口方面的安全快速增长的人口使德国本国的粮食产量日益不敷需求。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海上安全必不可少。  
  面对上述众多需要,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组织的有力而实力大增的德国开始了它的航程;然而同时它也发现,其边界之外世界的市场和原料产区相当程度上已被其他国家抢先占据或控制。在取得了实现国家统一这项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德国已建立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并组建了一支大型商业船队,目前这支船队在运载德国的工业产品、保持对外交流的畅通方面正持续地积极发挥作用。不过,虽然德国有船队,有商业活动,但就交换过程的第三环节,也就是由于本国国内消费不足而必不可少的国外市场而言,德国不得不在完全处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国家努力进行贸易竞争。而在各国都为其国内经济挂上保护主义标签的时代,他国的随心所欲的规定使这种竞争十分吃力。德国能有效控制的唯一一块有价值的市场就是在其疆界之内。另外,自德国加入围绕着领土的角逐以来,迄今它也握有了丁点殖民地,但这看来也并不足以大大减轻德国在市场方面的压力。  
  于是德国在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在它看来,近在咫尺、令其历历在目的争斗将对它的种种不利暴露无遗;也就是说,距离上的接近使德国人有一种活生生的被束缚的感觉。这两者之间并不必然会有这样的联系,但不幸的是更多的时候的确如此。在诸如国家和个人间关系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官方认识,这些认识所体现的不同的国民特性常常加强各国间的误解与厌恶。在前引的那篇文章中,德尔布吕克教授就说道:“英国的政府体制在其他国家受人欢迎,而德国的政体则非如此。在德国我们有着一个辅之以一个民主议会的强有力的、独立的政府,它比在英国让人习以为常的、不断换马的政党执政制度要好。德国的兵役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法规在实践中已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问题,我们坚信这些连同今天德国的欣欣向荣都和将严格的秩序和自由结合了起来的政府形式密不可分。但是其他国家更青睐相对宽松、有着更大的自由度的英国制度。因此,英国的统治范围和影响的扩展比德国权力的上升更让人乐意接受。”一位长期乘坐德国轮船的官员曾拿德国人作比较,向我谈及了在和乘客说话的方式上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的礼貌程度。在德国的倚仗军事味的政府干预对个人行为的紧密控制所发散出的不容置疑的味道中,德国人的上述不同可找到并不牵强的解释。尽管如此,德国和其他国家仍然大可无情地一较高低。德国人从事工商业的方法有着公认的优越之处:他们总是认真地根据目标来调节手段,他们善于既仔细又全面地观察问题的细节,他们热情不倦而且还有着政府的英明支持。这些优点必将和英国已有的优势相交锋并将其消磨殆尽。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德国固然拥有上述优点,但对于工商业地区、对于贸易场所和原料产地的实际拥有以及更不公平的对于大片可用于居住和开发的地带的政治控制使德国作为一个国家并不能在这些地区大显身手。不过德国的个人倒可以前往这些地区并在那受到欢迎。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并且还可能喜爱上更自由的英美生活方式或任何比他们所脱离的制度有着更少的干预内容的社会体制,尽管他们或许依然热爱着并不存在这些东西的母国。不过,不管这些变化如何能促进移居海外的德国人的发展,德国本土上的人们建立一个“大德国”的心愿也仍然难以实现。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之内,各个部分之间有可能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英国及其殖民地之间有着实现的可能,而且双方正日益认识到了它的意义。当前,没有什么比建立一个“大德国”体系更能让德国人心满意足;而机会的缺乏又不禁使这个对殖民地的贪欲昭然若揭的国家心烦意乱。  
  德国的追求和现实之间存在着经济和政治上的不一致。此外,不列颠群岛的位置对于德国也有着深刻的军事意义。德国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它的所有内陆河道它们已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和利用,而且相互间有运河沟通,从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内水运系统都是以这两个海洋中的一个为入海口所在,因而这些入海口就成了海上贸易的进出通道,德国的全部对外商业也都集中于这些地区。如果沿着敌国军舰的巡游路线,德国的北海海岸从埃姆斯到易北河口也就六十英里多点;波罗的海海岸要长得多,但从大西洋抵达这里必经斯卡格拉克海峡,它的宽度也不到一百英里。战时德国商船可以在中立的区域之内贴着挪威和丹麦的海岸航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保护自己,不过德国依然面临着很大危险,因为从德国通往大西洋和其他大洋的所有航线都经由不列颠群岛。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的宽度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这两个海峡的一侧完全是英国的国土,其中还有两个主要的海军基地;在苏格兰以北的另外一面上,北海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四百英里宽,有些地方只有三百英里。在英国和德国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依照现今的国际法,没有任何德国船只可以经由上述水域而不被劫获,而对于德国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成功封锁会使德国开展的和中立国对德国开展的贸易都陷入停顿。对英国而言,只需以离德国不到四百英里远的英国港口为基地,就能在北海上对德国,包括它的两个主要商业城市汉堡和不来梅进行封锁;在波罗的海进行封锁则复杂得多。  
  至此我们就清楚了将波罗的海和北海在易北河口连接了起来的基尔运河的军事意义。借助这条运河,军用或商用船只可以从一个海域前往另一海域而不暴露于敌,德国海军也可以进行集结以对付敢于将其舰队一分为二的敌人。另外,虽然基尔运河不能使德国商船在北海的处境有所改善,但它能使由于封锁不能前往汉堡和不来梅的中立船只驶往波罗的海港口,从那里它们的货物可通过运河系统转运至许多目的地;而连成一片的水道使得很大程度上没有必要再在途中将这些货物另行装船。基尔运河在防御上的巨大意义在于,在某敌国海军的规模只是德国海军的两倍不到的情形下,它使前者不能同时封锁北海和波罗的海。如果它这样做,和因基尔运河而得以集中的德国海军的全部力量相比,它一分为二后的任一部分都处于劣势,这样它就只能后撤;而根据既定的国际法,这样的后撤使封锁暂时失去了法律效力。在封锁得以再次确立,牢牢扎下根基之前,封锁国不可劫获中立国的船只,而且中立国还需有一定的时间以被通报变动后的决定某个航行非法与否的封锁局面。不过,虽然封锁的松缓使中立国船只能出入北海或波罗的海的德国港口,德国从其中得到的好处也还是有限,因为英国和德国在今天的世界商船吨位中都占有很大比例。如果英德开战,中立国的吨位根本不足以满足开往德国港口的运输任务。  
  德国在北海的海军基地威廉港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并且和德国舰队的壮大是同步的。这些都表明德国正在做着系统的准备,这很大程度上使德国既显得伟大,又令人害怕。不过,发展威廉港的意义也是有限的,因为二十多英里长的、近海多沙洲的危险海岸将它与易北河口分隔开来,某种程度上这削弱了基尔运河作为两个海域间保险的连接纽带所具有的优点。另外,上述海岸的外围有着战略地位重要的赫尔果兰岛的拱卫。作为和德国放弃对东非的桑给巴尔岛的要求的交换,该岛于1890年由英国让给德国,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鱼雷艇基地。不过和海岸仅三十海里的赫尔果兰岛的意义远不仅仅在于鱼雷防御上。  
  尽管诸如基尔运河之类防御上的准备意义重大且值得赞赏,但由此获得的安全远远不能满足德国的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对古巴曾具有的对于我国对外政策之意义记忆犹新的美国人不会不明白不列颠群岛的地理位置对德国商业意味着什么。包括密西西比河流域贸易在内的墨西哥湾海岸贸易将古巴的一百英里海岸都囊括于其中,这种情形使美国不能容忍任何海军强国将古巴岛据为已有。不过,古巴政治归属状况的变化和美国力量的壮大已使美国曾有的担心化为历史;古巴的重要性依在,但至少此时已不再有古巴被某个国家用作海军基地的可能。不列颠群岛的对德国重要性和政治归属状况都是长期性的,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今天英国的海军力量依然首屈一指,保持这种局面更是英国两大政党的明确目标。  
  提出这个目标是合理和必要的。虽然和德国同为商业国家,但英国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的原材料、粮食和市场。英国的人口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二,因而英国在用以支持军事力量的人力资源方面居于劣势,尽管英国也有着较大的人口比例,单靠自己的土地也不易养活它的人口。英国的人口比例是每平方英里四百多人,而德国只有三百。另外,英国对海洋的依赖是绝对的,它不象德国有着能使其得到物资的大陆边界。德国还有着莱茵河,它通过和德国友好的荷兰入海,是德国腹地的一条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