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辨证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连(五分) 北五味(一钱) 水煎服。 
人有夜间发热,初时出汗星星,后则渐多,日久每夜竟出大汗,至五更而止,人 
以为阳虚盗汗也,谁知是阴虚出汗乎。夫阴虚者,肾虚也。肾藏真阴,阴宜秘藏, 
何故发汗?盖肾中之火动也。肾水非火不养,何反致泄水?即水泄宜从下出,何走 
皮毛而旁出耶?不知肾火生水,真火也。真火喜静而不喜动,水静则真火生水,水 
动则真火泄水矣。生水则火能秘藏,泄水则火乃奔越。故肾中之火动者,仍肾中之 
水自动,由于人之纵欲而好泄其精也。精泄过多,则劳其精而水动,而火亦动。火 
动而水不足以济之,则火且挟水,而腾出于本宫,不从下走,而乃随其火性,游行 
于经络腠理之间,遇毛窍而泄也。初则偶尔游行,久则夜夜出汗。阴气愈虚则愈汗, 
毛窍之细路竟成转输之大道矣。然汗既易出,宜无分昼夜,何夜汗而昼不汗耶?得 
毋阴虚而阳未虚乎?不知阴阳各有道路,行于阳之分,则阴不敢夺阳之权;行于阴 
之分,则阳不敢夺阴之柄。夜间出汗,实阴走于阴之途,至于五更,则阴不敢入于 
阳之界。故阴汗遇阳气而自转,非阴虚而阳不虚也。治法宜大补其真阴,而加之阳 
分之药,提阴出于阳分,庶几阴遇阳而止也。方用补阴止汗汤∶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人参(二钱) 白术(三钱) 地骨皮(一两) 沙参(三钱) 
北五味子(一钱) 桑叶(十片) 水煎服。二剂汗少止,四剂汗乃止,十剂汗不再出矣。 
此方熟地、山茱补精之物也,地骨、沙参补阴而更能清骨髓中之虚热,五味、 
桑叶止汗之神剂,人参、白术健脾开胃补气之圣药也。多用补阴之品,则水足以制 
火,少用补阳之味,则阳易于提阴。阴阳水火,既无偏胜之虞,自无走泄之患,何必 
用涩精之牡蛎、敛汗之瞿麦哉。 
此症用湛露饮亦效。 
熟地(二两) 地骨皮 沙参 丹皮(各五钱) 北五味(一钱) 水煎服。 
人有饮食之时,头项至面与颈HT 之间大汗淋漓,每饭皆如此,然身又无恙,人 
以为阳气之旺也,谁知是胃气之盛乎。夫胃气即阳气也,胃旺则阳旺,而分为二者何 
故?不知阳旺者,合三阳而言之;胃旺者,单举胃一经而言之也。胃本属土,无水谷 
之入,则胃气安静。即处饥饿之时,而其火暗起,亦不过在胸膈间,不能上至于头 
项。惟得水谷之气,填于阳明之经,则胃中之火,借水谷之气以助其势,遂化汗而 
上腾,越出于头面之上下也。此等之汗,明是胃火之盛,由于心包之火旺也。心包 
生土以生火,非助火以害土。胃得火生以出汗,不同于邪火之自焚也。故止出汗于 
上焦,而不亡阳于下焦耳。治法泻胃火之有余,不可损胃土之不足,使胃平而汗自 
止也。方用收汗丹∶ 
玄参(三钱) 生地(三钱) 荆芥(一钱) 五味子(三分) 桑叶(十片) 白芍(五钱) 
苏子(一钱) 白芥子(一钱) 水煎服。服一月全愈。 
此方不去泻胃火,反去滋阴。盖阳之盛者,阴之衰也。补阴则阴旺自足摄阳,不 
必止汗而汗自止。况方中有桑叶、荆芥为引经止汗之药,白芥、苏子为消痰定气之 
品,原调剂之咸宜,抑阳而归阴,化汗而为精,又何疑乎?然必久服而始奏效者, 
以调胃之药,宜和缓而不宜急遽也。 
此症用龟豕膏亦奇效。 
杀猪心内之血(一两) 龟板膏(二两) 五味子(二钱,为末) 煮成一块,口含化咽, 
服作一次。食完,永不再发。 
先将龟板融化,后入猪心血,再入五味子末,调化膏,切片,含化。神方也。 
人有心头有汗,一身手足无汗者,人以为心热之故也,谁知是思虑过多,心虚 
而无血以养心乎。夫心主火也,思虑过多,则心火炎烧,逼干其液,液干宜无汗矣, 
何心头多出汗耶?不知此汗非汗也,乃心中之液,内不能存,外走而汗出耳。或疑 
心液无多,安得尽化为汗?不知心为君主之官,心热则五脏七腑之液群来相资, 
因其内热之甚,不养心而为液,反越心而为汗也。汗既多出,无有尽期,五脏七腑 
之液何能相继?势必心愈热而汗不可止,及至汗不可止,而心中干燥,烦躁不眠之 
症生矣。治法补血以养心,泻火以生液,不必止汗而汗自止矣。方用滋心汤∶ 
人参(三钱) 桑叶(十四片) 黄连(五分) 丹参(三钱) 麦冬(五钱) 甘草(五分)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柏子仁(二钱) 生地(五钱) 白术(三钱) 沙参(二钱) 玄参(三钱) 
丹皮(三钱) 水煎服。 
二剂心汗止,十剂不再发。 
此方名为滋心,实多滋肾之味。盖心之液必得肾之精上溉,而液乃生。故欲补 
心中之液,必须补肾中之精也。补肾而少加清心之品,则心火安宁,而液不外越矣。 
此症用助思汤亦效。 
人参(五钱) 熟地(一两) 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一钱) 黄连(一钱) 肉桂(三分) 
茯苓(二钱) 菟丝子(二钱) 丹皮(二钱) 丹砂(一钱,不可经火) 柏子仁(三钱) 炒枣仁(二钱) 
莲子心(一钱) 水煎服。 



卷之七

五瘅门(十则)

属性:谷瘅之症,胸中易饥,食则难饱,多用饮食则发烦,头眩、小便艰涩,身如黄 
金之色,此是胃中虚热之故,非胃中之湿热也。人身脾胃属土,脾阴土也,而用则 
阳;胃阳土也,而用则阴。脾胃和同,则刚柔并济,通调水道,易于分消。惟七情 
伤损于内,则阴阳不相和合,胃无阴以和阳,则热聚而消谷;脾无阳以和阴,则寒 
聚而积水,两相搏激,故昏眩、烦闷生焉。于是所食之水谷,不变为精华之清气,而 
反蒸为腐败之浊气矣。浊气下降者也。浊气下流于膀胱,膀胱受胃之热,气化不行, 
小便闭塞,水即走于阴器,而热散走于皮肤,故一身发黄也。治法升胃中之清气, 
以分利其膀胱,则清升而浊易降,水利而热易消。方用分浊散∶ 
茯苓(一两) 车前子(三钱) 猪苓(三钱) 茵陈(一钱) 栀子(三钱) 水煎服。 
一剂水少利,二剂湿乃退,十剂全愈。 
方中以茯苓为君者,利水而不伤胃气。胃气不伤,而后佐之去热消湿之品,则 
胃无火亢之忧,自然脾无水郁之害。倘不早治,而水湿之气,流入于肾,则肾被其 
伤,必至腹满成蛊,不可治矣。 
此症用茵陈苓术汤亦效。 
茵陈(三钱) 茯苓 白术 薏仁(各五钱) 知母(一钱) 水煎服。 
酒疸之症,心中时时懊 ,热不能食,尝欲呕吐,胸腹作满,然清言了了,人 
以为酒食作疸也,然而酒湿之成疸,由于内伤饥饱劳役也。夫人之善饮者,由于胆 
气之旺也。夫胆非容酒之物,而能渗酒,酒经胆气之渗,则酒化为水,入于膀胱而 
下泄矣。惟其内伤于饥饱劳役,则五脏受损,脏损而腑亦损矣。五脏六腑俱已受损, 
宁胆气之独旺乎?胆气即衰,则饮酒力不能渗。无如人之纵饮如故,则酒多而渗亦 
多,更伤胆气。胆损不能渗酒,酒必留于脾胃之间;而脾胃不及从前之旺,则酒肉 
不能受,传之膀胱;而膀胱又不及从前之健,则水入不能消,下既不行,必返而上 
吐,而下泄又艰,中州又不可久留,于是湿热之气,蕴隆冲膈,懊 而发于心。由 
是遍渍周身,分布四体,尽发为黄也。夫心至懊 ,其心神之昏乱可知,何又能清 
言了了耶?不知酒气熏蒸于一时,则见懊 ;懊 者,欲痛不痛之状,非心中之神 
至于妄乱不宁也。治法宜解其酒之毒,而兼壮其胆;胆气旺而酒气自消,酒气消而 
水气自泄,水气泄而黄自解矣。方用旺胆消酒汤∶ 
柞木枝(三钱) 山栀子(三钱) 桑白皮(三钱) 白茯苓(三钱) 白芍药(一两) 竹叶(一百片) 
泽泻(二钱) 水煎服。二剂而膀胱利,四剂而黄色轻,八剂全愈。 
夫柞木专能消酒毒于无形,酒毒既消,则拔本塞源矣。至助胆之药,舍白芍、 
山栀无他味也。其余之药,不过分消湿热之气。世不知治法,或吐或下,皆操刀而 
杀之也,可不慎哉。 
此症用郁李归芍汤亦效。 
白芍(一两) 当归 茯苓(各五钱) 郁李仁(五分) 甘草(三分) 黄连(五分) 车前子(二钱) 
水煎服。 
女劳之疸,其症肾气虚损,四肢酸痛,夜梦惊恐,精神困倦,饮食无味,举动 
乏力,心腹胀满,脚膝痿缓,房室不举,股内湿痒,水道涩痛,时有余沥,小腹满 
身尽黄,额上黑,人以为黄胆之症,谁知因女色而成者乎。夫人室久战,相火充其 
力也,相火衰则不能久战矣。火衰而勉强入房,则泄精必多,火随水散,热变为寒 
矣。人身水火,不可少者也。水衰则不能制火,而火易动;火衰则不能利水,而水 
易留,顾水留宜可以制火矣。然而所留之水,乃外水而非内水也,内水可以制火而 
成液,外水不能消火而成瘅。故女劳之疸,仍是湿热而结于精窍之间,非血瘀而闭 
于骨髓之内也。倘用抵当汤水蛭之类,以峻攻其瘀血,或用矾石散硝石之品,以荡 
涤其微阴,则促之立亡矣。治法宜补肾中之气,而不可有助火之失。宜利膀胱之水, 
而不可有亡阴之愆。当缓以图功,不当责以近效也。方用减黄丹治之。 
白茯苓(五钱) 山药(五钱) 人参(三分) 白术(一钱) 芡实(五钱) 薏仁(五钱) 
菟丝子(三钱) 车前子(一钱) 生枣仁(一钱) 水煎服。十剂黄胆减,又十剂黄胆更减,又十剂 
全愈。 
再服三十剂可无性命之忧。 
女劳疸最难治,人生此病,未有不死者。苟存坚忍之心,绝欲慎疾,信服前汤, 
无不生者。盖此丹固本以救伤,并不逐邪以泻瘀,肾气日健,而黄色日减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