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辨证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甘草(五分) 茯苓(三钱)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十剂全愈。 
逍遥散乃解郁之神药也。肝胆二经之郁结开,则脾胃之 瘕不攻自破矣。 
此症用消瘕汤亦神效。 
白芍(一两) 白术 鳖甲(各五钱) 甘草 郁金(各一钱) 枳壳(五分) 天花粉 
丹皮 香附(各二钱) 茯苓 巴戟(各三钱) 白豆蔻(二粒) 广木香(五分) 水煎服。 
人有偶食难化之物,忽又闻惊骇之事,则气结不散,食亦难消,因而痰裹成瘕, 
人以为痞也,谁知是惊气之闭结乎。夫惊则气下,疑有食必随气而下矣,胡为因惊 
反多留滞耶?不知气乃无形,食乃有形也。无形之气,随惊而下降;有形之物,随 
惊而上升。且惊则气下于肝中,而不下于脾中也。气下于肝,则肝之气不散,而下 
克脾土,即无物相闲,尚留物不化,况原有难化之物,受于未惊之前,安得即化乎, 
此瘕所以生也。治法必去惊骇之气,大培脾胃之土,则 瘕不攻自散也。方用培 
土化瘕汤∶ 
白术(一两) 柴胡(一钱) 茯苓(三钱) 山药(四钱) 神曲(二钱) 山楂(一钱) 枳壳(五分) 
两头尖(三钱) 浓朴(一钱) 鳖甲(一钱五分) 白薇(一钱) 何首乌(生用二钱) 白芍(五钱) 
白芥子(二钱) 水煎服。十剂 瘕消半,再服十剂全消。 
此方用白术以培土,何又用白芍以平肝?盖脾弱由于肝胆之相制,用白芍以平 
肝胆,正所以培脾胃之土也。肝既不克脾胃之土,则土气升腾,无物不化,况益之 
消瘕破 之味,何块之不除哉?且方中柴胡一味,已抒肝胆之气,胆气扬而肝气快, 
总有惊骇,不知消归何处,宁患 瘕之固结哉。 
此症亦可用消瘕汤治之。 
人有饱食即睡于风露之间,睡未觉腹中饱闷不舒,后遂成痞,人以为食未消而 
成痞也,谁知风露之邪裹痰于胃中乎。夫风邪阳邪也,露邪阴邪也。二邪合,而不 
阴不阳之气最难化物,故往往停积腹中而不散。治法通其阴阳,使阳邪入于阴之中, 
阴邪出于阳之外,则阴阳正气两不相损,庶痰气开而邪易遁也。第阳邪易散,而阴 
邪难散。然虽有阴阳之分,而祛邪何论阴阳。但补其阴阳之正气,则邪不祛而自祛 
矣。方用两祛丹∶ 
白术(一两) 人参(三钱) 何首乌(生用三钱) 鳖甲末(三钱) 地栗粉(三钱) 
神曲(二钱) 茯苓(二钱) 当归(三钱) 半夏(一钱) 贝母(一钱) 水煎服。二剂轻, 
四剂又轻,十剂痞块全消。 
此方脾胃双治之法也。脾胃俱属阴,奈何置阳不问乎?不知阳邪入于阴分,已 
全乎为阴矣。全乎为阴,是忘其为阳也,故治阴而不必治阳。然方中虽是治阴,未 
常非治阳之药,所以能入于阴之中,又能出乎阴之外,而阴邪阳邪两有以消之也。 
人有食菜蔬之类,觉胸膈有碍,遂疑有虫,因而作痞,人以为虫子之作祟也。 
谁知是心疑而物不化乎。夫脾胃主化物者也,毋论菜蔬入胃俱化,即虫子之类,到 
胃入脾安有不化者乎?虫即消化,何能成痞?盖疑心害之也。夫脾胃之所以能化物 
者,全藉乎先后天之火气也。后天火气在心包,先天火气在命门,心包之火生胃, 
命门之火生脾。脾胃有二经火气,而后能化糟粕而出精微,土得火而生也。食菜蔬 
而动疑,则心动矣。心包代心出治,主动而不主静。今心动而心包反不敢动,心包 
不代心君以出治,则火气不入于胃。胃既不能化物,而脾遂不为胃以营运,其所食 
之物,又安能化?自然停住于腹,而成痞矣。若不解其疑,止去健脾消痞,则 瘕 
宁易荡除哉。方用释疑汤∶ 
人参(三钱) 巴戟天(五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五钱) 白薇(二钱) 甘草(一钱) 
使君子(三枚) 砂仁(三粒) 肉桂(一钱) 广木香(三分) 菖蒲(五分) 水煎服。二剂轻,四 
剂又轻,十剂全消。 
此方全去温补心包之气,心包气旺,则心包之火自必升腾,宁肯自安于无为, 
而不代心君以宣化哉。心包火气宣于胃中,而命门之火翕然相从,不啻如夫妇同心, 
内外合力,齐心攻击,虽有 瘕,不立时消化,吾不信也。 
此症亦可用加味四君汤治之。 
人参 远志 山药(各三钱) 白术(五钱) 甘草 枳壳(各一钱) 茯苓(五钱) 菖蒲(一钱) 
山楂(二十粒) 神曲(一钱) 水煎服。 



卷之八

疟疾门(十则)

属性:人有发疟,先腰痛头疼目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如火炽,热止,汗出不能即干, 
遍身骨节无不酸痛,小便短赤,世俗皆称脾寒,此乃太阳膀胱经之疟也。夫风邪从太阳经而 
入,即疟邪也。惟是冬月风邪入太阳而成伤寒。若夏秋风邪入太阳而成疟耳。盖冬月之风乃 
至寒之风,夏秋之风乃至热之风也,风不同而病亦异。总之,无食、无痰不能成疟。夏秋之闲 
,明是热风作祟,裹住痰食不化,行于阴而作寒,行于阳而作热也。夫痰食之类,遇寒则停 
住,遇热宜流通。何反裹痰食而不化,此乃寒热酷烈,因脾胃之衰盛,以分胜负。邪旺之极 
,正不能敌邪,遂至野狼狈,无津液以养身体,骨节所以酸痛也,正既不能敌邪,邪势更张, 
反堵截其关津路口,小便不能遽出,而邪火入之,此所以短赤也。治法健脾胃之土,散太阳 
之邪,消痰化食,邪无所恃而自散矣。 
方用开邪散∶ 
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前胡(一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 猪苓(二钱) 人参(一钱) 青 
皮(一 
水煎服。一剂轻,再剂又轻,三剂全愈。 
此方健脾胃之气,则土旺敢与邪战。健脾胃之中,用利水化湿之药,引邪直走于膀胱太 
阳之经,邪从太阳而入,仍从太阳而出,在本经尤易分消耳。方中不专散太阳之邪,而兼表 
少阳之郁。盖少阳乃太阳之去路,早断其窜走之途,则邪不得不仍趋太阳原路而去。况消痰 
化食之品,无不用之得宜,则堂堂之阵,自然望旗帜而惊遁矣。 
此症用加味四君汤亦甚效。 
人参 甘草 桂枝(各一钱) 白术 茯苓(各五钱) 半夏(二钱) 
水煎服。 
人有发疟之时,身先发热,头疼鼻干,渴欲饮水,目 不得眠,甚则烦躁,畏火 
光,厌听人声喧哗,人谓热病,谁知是阳明胃经之疟乎。夫阳明胃土也,邪入阳明,其势自 
大。盖阳明多气多血之经,其容水谷亦至盛,宜足以容邪,何邪入反能作祟,盖水谷之气盛 
,正足资盗贼之粮也。譬如贼居深山,势不甚张,及至入于城市,则妄行流毒,恣其掳掠无 
有止足也。阳明胃经之邪,亦复如是。若胃中水谷未足充其饥渴,必索水以救其内炎。渴甚 
多饮,则水停于心胃之中,心气为水所遏,不得下交于肾,则心肾两开,何能寐乎。心不能 
下交于肾,则肾畏火炎,何敢上交于心,以滋心中之液。自然心无所养而烦躁生,火邪更炽 
,伤火畏火,喜静而不喜动,人声喧哗安得不恶。总皆阳明热邪作祟也。治法可不急泻其阳 
明之热邪乎。然而火邪居于胃中,烁干津液,胃气必虚,但泻其邪,不补其正,则正气消亡 
,邪益跳梁,是终无痊可之日也。故必须补中以泻其火热之邪,则正不伤,而邪亦易解也。 
方用平阳汤∶ 
干葛(二钱)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贝母(三钱) 橘红(一钱) 石膏(三钱) 麦冬 (五钱) 柴 
胡 
(一钱) 茯苓(五钱) 
水煎服。一剂轻,再剂又轻,四剂全愈。 
此方以人参、白术助脾胃之气,干葛、石膏泻阳明之火邪,贝母、橘红消阳明之痰食, 
麦冬滋肺经之炎,柴胡舒胆经之郁,茯苓泻太阳之滞,既攻补兼施,复彼此相制,邪安得不 
退避哉。 
此症用伐邪汤亦效。 
石膏 人参(各三钱) 半夏 柴胡(各二钱) 麦冬(五钱) 茯苓(一两) 甘草 浓朴 枳壳(各一钱 
水煎服。 
人有疟病初发之时,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胸胁胀闷作痛,或呕或不呕,人以为火热之 
疟也,谁知是少阳胆经之疟乎。夫风邪入于人身,不敢遽入于脏,每伏于半表半里之间,乘 
人虚弱而后深入,进退于表里,而寒热生焉。故进与阴相争则寒,出与阳相争则热。半表半 
里者,少阳之地也。疟发之时,必有寒热之兆,寒热之往来,适在少阳所主之位。口苦者, 
胆汁外泄也。耳聋者,胆气不舒也。胸胁胀闷作痛者,胆血有滞也。或呕或不呕者,胆邪挟 
痰食而上冲也。治疟之法甚多,乌可舍少阳而别治。然治少阳之疟,有偏阴偏阳之分,偏阴 
则多寒,偏阳则多热。有纯热无寒,有纯寒无热之时,补偏救敝,总不可离少阳而求协其和 
平也。 
方用和疟汤∶ 
柴胡(三钱) 当归(一两) 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半夏(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五钱) 白 
芍(五钱) 山楂(一钱) 青皮(一钱)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三剂全愈。 
此方无一味不入少阳之经络,又无一味不入脾胃之脏腑,祛邪复能辅正,解表随可固里 
,真和解之仙丹,非特祛疟之神剂也。 
此疟用首攻汤亦效。 
白芍(五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五钱) 半夏(二钱) 香附(三钱) 羌活(五分) 甘草 神曲(各一 
钱 
水煎服。 
人有发疟之时,先寒作颤,寒后变热,面色苍白,善起太息之声,甚者状如欲死,或头 
疼而渴,人以为寒热相间之疟,谁知是厥阴肝经之疟乎。夫肝经之疟,由少阳胆经而入。若 
肝木自旺,则少阳之邪何敢深入,今因肝木之虚,邪遂乘机突入矣。肝气本急,邪入肝中, 
宜有两胁胀满之兆。兹安然不见有此等之病,是肝之大虚也。盖肝旺必怒,不怒而起太息之 
声者,是肝弱之极,不敢怒而又不能制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