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碧血春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私塾先生很有人缘,也乐于助人。邻近几个村里的乡亲,无论谁家有什么事都肯出面帮忙,受到乡亲们的尊敬。但对于这位先生的来历,有的村民说:听先生说话的口音,好像是成都一带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先生在风景秀丽的竹林中安家落户,村民不得而知。不知道先生是因为仕途失意,还是为情所困。但是每当先生独自一人面对竹林,用竹笛吹奏出一曲曲动人的音乐来的时候,乡亲们明白,这是先生用笛声向人们倾诉内心的欢乐和痛苦。
    先生吹奏的曲子,有时让听曲的人,感到无名的兴奋。有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无言的痛楚,一种莫明的忧伤。
    乡亲们猜测,以这位先生渊博的知识和儒雅的外表,以及写得一手漂亮工整的楷书毛笔字来判断,先生非等闲之辈。
    “要的,孙子满月时,请先生过来喝满月酒,顺便请先生给孙子取过好名字。”
    孩子满月的时候,这位私塾先生如约而至,在黄家长辈的邀请下,答应给孩子取名。
    范素群将怀中的婴儿抱过来,请先生相面。
    这位先生在观看孩子的面相后,对黄青山及黄姓家族的亲属们讲:“这孩子面相好,要是调教有方,长大后非贵即富,终生不愁衣食。”
    黄青山夫妇及黄姓家族的长辈和亲属们闻听此言,对这位私塾先生的话深信不疑,赶紧请先生给娃儿取过好名字,并对先生讲:“承先生吉言。这娃儿今后要有出息,还请先生多调教才是。”
    “好办,好办。等孩子满了六岁,就送到我哪里来,让他学好文化,将来长大了好出去闯天下。孩子是农历正月十八出生的。哪几天下好大的雪,常言道:瑞雪兆丰年。这是个吉祥的好兆头。加上这孩子是庆字辈的,就叫庆祥吧?”对黄姓家族了如指掌的这位私塾先生,用征询的语气对在座的黄青山和黄家的各位长辈说道。
    “嗯,要的。这个名字中听,就叫庆祥好了。”黄青山和黄家的长辈们附和说道。
    忠厚的黄青山在庆祥满了六岁后,即使在家庭尚未解决温饱的情况下,为使庆祥将来能出人头地,圆一个终生衣食不愁的梦。咬着牙将庆祥送到私塾读书。以期望庆祥长大后,能光宗耀祖,为这个家庭及家族争光。
    年青的黄青山、范素群夫妇从结婚成家后,按照黄姓家族历代的族规,非长子必须要分出去单独生活。父母就从家族自有的田产里分二亩地给这对年青的夫妻,作为独立生活的来源。
    二亩贫瘠的土地,一年没有多少收成,还要缴纳田赋和人头税,剩下的粮食连维持半温饱都很艰难。年青力壮的黄青山,只得向小镇开酒坊的赵掌柜家租了五亩田来耕种。将每年的收成,按二八开或三七开来上交地租。即佃户每年要将收成的大部,作为地租上交给东家(地主),余下的二成或三成才是一年辛苦所得。
    黄青山夫妇除大儿子庆祥外,以后又增添了小儿子庆瑞和女儿云英。家中人口的增长,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增添了贫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于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农家孩子来讲,从记事开始就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庆祥在未进私塾以前,同所有的农村小孩子一样,每天要将家里饲养的一头耕牛牵出去放牧。在放牧的同时,还要割青草回去喂猪。即使到私塾去读书,除农忙时节,耕牛要下地耕田,不用放牧外,在其他的日子里,这二项事情一样也不可少。
    带着背篓上学,在背篓里面放书包和镰刀,在放学归来的路上,再割一背篓青草,作为喂猪的青饲料。这就是一个农家小孩子,从小必须学会的生存方式。
    进入私塾以后,私塾先生从《三字经》、《百家姓》、《小儿语》的讲义中,开始对黄庆祥进行传统汉文化的启蒙教育。
    从此以后,伴随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朗朗读书声音,黄庆祥从私塾先生传授的学问中,逐渐了解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那无边的知识海洋,使这个山乡少年逐渐感受到大山以外的世界。
    在学习之余,黄庆祥同私塾的小伙伴们一起,常到村边的小溪中游泳,感受着童年的欢乐。在同小伙伴们的学习和玩耍中,黄庆祥也常为竹林深处传来私塾先生那清脆悠扬的竹笛乐曲音所吸引,不知普通的一支竹笛为何能发出如此美妙动听的声音。
    好奇,使黄庆祥也想像先生那样,用一支竹笛吹奏出美妙的音乐来。便突发奇想地对小伙伴们吹嘘说:“吹竹笛很简单,我也会。”
    小伙伴们不相信,要黄庆祥像先生那样吹二首曲子来听一听。
    在碧波万顷的竹林中,黄庆祥以为要弄一支像先生那样的竹笛很容易。于是,便用割草的镰刀砍了一棵小竹子,去掉头尾后,按先生吹奏的竹笛模样,模拟着在中间弄几个小洞,以为这就是一支完整的竹笛了。然后学着先生的模样运足气,使劲地吹奏起来,没想到竹笛只是发出一声声“嘟、嘟”的声音,引来了小伙伴们一阵阵的嘲笑声。
    笑声惊动了先生,走来拿过黄庆祥自制的竹笛仔细地端详后,对黄庆祥问道:“你想学吹笛子?”
    黄庆祥怯生生地点点头,用点头来回答先生的问题。
    先生拿来了自己的竹笛,从指法、运气和换气以及如何识谱等方面,教黄庆祥如何演奏这种乐器。至此以后,黄庆祥在私塾里又多了一门功课。
    在放学回家的路途中,黄庆祥喜欢骑在晃悠悠的牛背上,迎着落日的余晖,用竹笛吹奏着先生教的每一首曲子。
    冬去春来,在年复一年的时光中,黄庆祥已经十二岁了。弟弟庆瑞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整天吵着要跟着哥哥去私塾上学,可黄青山和范素群没有能力供养二个孩子上学,无奈之下,便让庆祥休学协助父母下地干农活。
    私塾先生很惋惜,对黄青山夫妇讲:“庆祥这孩子聪明好学,要是能再读几年书,将来会有无量的前途。”
    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黄青山夫妇,只好愧疚地回答先生:“我们也知道庆祥好读书。可没有其他办法,地里每年收获的粮食连糊口都艰难。这几年税赋一年比一年重,年前刚交了一年的税赋,换了一任县长,又要重新交了。这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是头?现在小儿庆瑞也到了读书的年龄,整天闹着要跟庆祥一起去上学,我们觉得庆祥这几年跟着先生也会写会算了。估摸着就让庆祥跟着我们下地干活吧,让庆瑞也学点文化。”
    私塾先生见状,只好作罢,便对庆祥讲:“有时间常到学馆来坐,借点书回去自己看吧,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拿来问我。”
    庆祥只好向先生鞠躬致谢。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四川各派军阀为争地盘,先后进行过几次大的混战,导致百业萧条,民不聊生,而生活在贫困山区的老百姓更加悲惨。于是,有部分生活不下去的农民,便开始挺而走险,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
    小山村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地方,方圆一百二十平方公里茂盛的竹林长海,自古以来就是绿林豪杰聚居的地方。这几年由于四川的各派军阀,忙于争夺对四川的控制权,长久不息的内战,使得政权失控,社会开始陷入混乱。
    黄姓家族为了自保,只得动员家族所有的男人行动起来,以锄头扁担作武器,来捍卫家族的利益。
    少年的黄庆祥同家族所有的男人一样,也要参加家族的保卫战。为使在战斗中不吃亏,每天都要跟随年轻力壮的叔叔和堂兄们,到私塾所在的关帝庙前练习武艺强身健体。哪时的农村,村民自卫用的武器依然是以传统的棍棒和锄头扁担。
    黄庆祥在离开私塾以后,跟随父母务农,同时也跟着家族的长辈们习武,在五谷杂粮的滋润下,逐渐长大成人。庆祥十五岁时,已经长到一米七的身高,是一个能独立下地干庄稼活的壮劳力了。为此黄青山又开始发愁,家里就这二亩地,加上租来的五亩水田,只需一个劳动力就够了,这多余的劳动力怎么办。想来想去,只有向赵掌柜再多租几亩水田来耕种。
    在地少田少的山区,哪有空闲的田地闲置在哪里等着出租,黄青山没有租到农田,便央求赵掌柜让庆祥到酒坊打工。赵掌柜的酒坊刚好新增设了一个酒窖,需要增加人手,便同意黄青山的要求,让庆祥到酒坊打杂工。条件是第一年只管饭,不开工钱。第二年开始每月五角钱的工钱,年末一次结清。这么么廉价的工钱,对于黄青山来说全不在乎,只要先解决一个人的口粮问题,到第二年还能拿到六块钱的工钱就可以了。
    黄青山带着满足回去了,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庆祥。刚好范素群的二姐范素芬带着儿子万顺发来走亲戚,庆祥的表哥万顺发听说表弟要到镇上的酒坊打工,也想跟表弟一块去,便央求姨丈再去找赵掌柜求情。
    这二姐家的情况,黄青山是了解的。
    万家三代单传,万顺发是独子,只比庆祥大一岁,但身体却没有庆祥长得高大结实,家里也只靠几亩薄田度日。二姐常来走亲戚,农忙的时候,黄青山也常让庆祥去二姨家帮忙下田做农活,二个表兄弟也合得来。这小镇虽说离村子不远,但孩子毕竟是离家了,要是有个兄弟在一起相互照应着也好。想到这里,黄青山便对姨侄子讲:“明天,我带着你和庆祥一起去找赵掌柜,请赵掌柜看在我多年租他家田的份上,收留你们俩个。”
    第二天一早,黄青山便带着庆祥和万顺发来到镇上赵掌柜的酒坊。
    赵掌柜一见黄青山带着二个还有些稚气的年轻小伙子拿着行李来到酒坊就明白了。对着二人啾了一会,便对他们说:“我这里反正都要用人,用谁都一样。只是你们二人要听话,干活勤快一点,不要偷懒,要听招呼,先到后堂帮着打杂吧。”
    见赵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