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精神历程--36位中国当代学人自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邱在教室里还不愿放下架子,用上级的眼光看着我,和周围的学生们相比,鹤立鸡群。讲座结束后,他等所有学生都离去,过来征求我对他留学的看法,我当然给他泼了一头冷水。
  像老邱这样,三十左右,小有成就,但又对现实的生存状态不满意的人,也是第四代留学大军的一批新崛起队伍。其实,生活中不如意之处很多,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有领导的压制、同事的猜忌、下属的不逊。面对压力,我们都必须寻找化解之道,或韬光养晦、太极手法,终有出头之日;或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维护自身利益;不得已时,另谋高就、再展宏图,也不失为可行之策。比如老邱,再熬上几年,社会资源、人脉联系全都握在手中,如果不愿受单位羁绊,而自行创业,或投身于更有成就感的他人事业之中,也很有吸引力。但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进行成本收益的考虑。如果抛弃的是国内的一切:功名利禄、车房产业、甚至妻子儿女,换来的只是朦胧的未知和梦幻,那是一万个得不偿失。
  别看老邱是不小的干部,讲起道理来逻辑清晰、引经据典,但在无目的、无意识的留学这一点上,比小民百姓W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与之类似,笔者这些年见了很多国内有车有房有产业的小公司老板或外企、民企的白领丽人,觉得生活不够刺激、缺少挑战,辞职、病退、下岗、卖房,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走上了前途未卜的留学路。如果说他们的留学是为了进一步充电,以便回国后迈上职业生涯和个人事业的新台阶,本无可厚非,但这些为国内平民所羡慕的中产者们,有相当多的人在留学时选择了与自己职业毫无关系的人文、社科等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倘若他们真是厌倦了纸醉金迷、尔虞我诈的官场、商场,而向往清贫高贵的学者生活,我们倒也应致以敬意,但其中很多人到了欧美后又无法忍受苦读生活、回想起已经失去的在国内的一切,涕泣如雨、悔恨不已,往往不能坚持修完学业,就试图回国寻找失去的辉煌。但现代社会,人走茶凉,他们留下的空位早已被他人补上,他们只能花费积蓄,重新开始,再体验一遍二十几岁时本已走过的人生经历。但远离国内环境数年,一切已时过境迁,他们在恋歌房里、好友派对上经常表现出对国内经济形势、思想观念乃至流行时尚的无知,重新开始创业,又谈何容易?当然,“人不可能两次走入同一条河流”,这些留学经历对人生的成熟、性格的历练仍然是有益的。可是,我们依然要说:有哪个神智清晰又没有特定精神信仰的人,愿意自找苦吃,做成本无限、收益全无的事情呢?
  把老邱和W比较,就能发现:他们虽然经历完全不同、性格迥异,但都患有同一种病症——留学无目的症。推而广之:对每一个留学的人来说,留学前的准备,从目标设定、学业准备、物质准备、思想准备,乃至留学后的工作和前景设想,都是绝对重要的,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托福、GRE、雅思考试和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申请材料、推荐信。因为后者可以凭着不懈的努力和适度的技巧而提高,而前者才考验一个人的恒心、视野、志向和智慧。根据我多年以来的不完全统计:那些日后成为青年人偶像的成功留学人士,多是在留学前已经对将来的留学生活状况、本人对留学的目的期待以及留学后的安排都有着周密计划的人,这些计划可能微调,但大方向是确定的。换句话说:有志者当然事竟成,但这个“志”,不是留学本身之志,而是对人生大棋局宏观考虑之志,留学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一种手段而已。而W和老邱,貌似对留学做了非常细致入微、耐心坚韧的准备,但他们对其中最关键的部分——留学的目的和留学之后的人生计划,反而没有做任何谨慎的思考。他们的留学走入了死胡同,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杨继 留学的迷思(4)


  好在老邱到底是思维成熟的聪明人,经过一番规劝之后,痛定思痛,退出了留学大潮,继续当他的副处长,从而避免了W那样的悲剧。前两天,他已经升职外调,志得意满,人也胖了不少,自然再也不向我提留学的事了。
  五
  我于2002年10月到德国法兰克福之后,颇忙碌了一阵,每日的生活在小阁楼、图书馆和学校咖啡馆之间展开。虽然自己年龄比一般留学生已是大了不少,倒也乐此不疲、怡然自得。读书写作之余,也常和在德的中国学生交流,由于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很少,我又天生喜欢广交朋友,因此经常参加二十岁出头的小留学生们的聚会。
  不接触不知道,原来留学无目的问题是如此普遍地存在。这些可爱的兄弟姐妹们,来德之前对德国高校的了解仅限于中介机构那一点点偏颇的介绍。他们不知道德国曾经分裂为两块、如今各自的教育水平仍有差距;不知道德国高等教育虽然不收费,但教学要求死板、考试通过较难;甚至有人不知道德国高校的正规项目极少用英语教学,很多人会因德语始终不过关而止步于大学的门槛之外。如今,他们花了两三年走过了这些沟沟坎坎,后悔当年未做充分准备也来不及了。那么现在该怎么办呢,有些朋友的言行仍然让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有一个来自北方的小伙子——Q,父亲是国家干部,国内本科没毕业,看到周围的兄弟纷纷出国,也不顾一切地退学、找中介、跑到德国,在附近的大学读日语(!)。他为人特别热情,我总在周日去他的住处参加聚会,那里离中国银行当地办事处很近,能收到中央四台、凤凰卫视的节目。我们一边看着熟悉的播音员讲解国际国内大事,一边包饺子、炖大肉、擀面条、摊鸡蛋。过了几周,有一次我想换换形式,对他提议:“兄弟,老来打扰你,过意不去!下次我们去德国餐馆聚会呗,我请客!”
  “不去,德国菜太难吃。”
  “偶尔一次还行,我们找个地段好的。美茵河边有一家不错,边吃边看风景,特田园。”
  “不瞒大哥你说,我不愿花钱买罪受。德国人说话我常听不懂,我觉得他们的侍者都特傲慢,在国内我可以对饭馆服务员呼来喝去,在这里我还要看他眼色。”
  “你多心了。有时候他们并不是傲慢,只是没听懂咱们说什么,咱也不必看他们眼色。再说,你老不练习,更没法和德国人交流了。”
  劝了几次三番,仍然无效,只得作罢。后来我了解到:Q每个假期都回国享受一段,一年也就在德国七个月左右。他很讲义气,不过只和中国人交往。他有很多国内电影的DVD,惟一看德国电视台的时候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故、灾难或者其他负面新闻时。德国发生了交通意外、天气灾难,或者经济继续停滞的消息,常让Q非常兴奋,忙着上网把这些他认为的好消息告诉国内的同胞们。
  他和我在地铁站、校园里相遇,总是桀骜不驯的样子,对来自东欧、东南亚、中东的学生指指点点:“你看,他们国家多穷,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最快。”一次,我问他将来怎么打算,他说:“那还用说,德国这么经济停滞,早晚要发生危机、民不聊生!我要尽快读完,早点回国享受幸福生活。”
  这时,我突然明白Q的问题在哪里了。他家里虽然比W条件好,但也为留学的事花去不少积蓄,为学德语折腾了好几年,二十三四岁,才读到德国大学二年级,比国内的同龄人已是落后了不少。照理说,世上没有后悔的药,他既然终于走入了德国正规大学的校门,就应该加倍努力、以较快的速度结束学业。同时,要在生活上尽情享受欧洲的时光,更要在事业上充分发掘留学国的优势,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基础,毕竟德国等欧陆国家再衰落,也有无数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很多像Q这样的留学生,拼死拼活、砸锅卖铁来到欧美后,却并不愿意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对留学地国欠缺基本的了解。很多人一个当地朋友不交、一部当地电影不看,除了课本外一本原版书不读,甚至放假也不在留学地领略风情,而是回国继续享用父母的宠爱。他们这种留学,实在太冤了,白白地把钱贡献给了中介组织和外国大学。早知如此,何必出来留学呢?一直在国内享受自己宽裕的家境不就得了。
  2004年底,我在德国导师的全力帮助下,顺利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据说,我攻读博士学位的速度(两年一个月),创了华人留德史上的记录。据说而已,不敢轻易吹嘘。当时,在我面前有多个选择,有的还颇有诱惑力。不过,我最终还是于2005年春回到清华大学法学院任教。拉德布鲁赫在20世纪初曾经自豪地说:“我们今天可以毫无哀怨地回首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法学者们可以与同时代的诗人共领风骚;同时,这也是一个法律科学仍然参与思想领域最高雅运动的时代。”愿21世纪的中国法学能享有19世纪的德国法学这份独特而崇高的荣誉!我愿做这其中一个小小的构建者。
  离开法兰克福之前,我得知Q由于向往国内蓬勃发展的经济形势,不想继续在德国受罪,已经决定于2006年春天拿到中期文凭(Zwischendiplom)后,放弃继续求学,到他父亲安排的外企里幸福地工作。
  果然,Q后来按此计划回国,有老爸给找的好工作和漂亮的女友,还是那样豪爽,看着还幸福,只是羞于提及自己的学历和留学经历,尤其反感于参加当年国内同学的聚会。
  和W、老邱的留学无目的症类似,Q其实患有另一种心态疾患——回国无目的症。既然到了德国,就该踏踏实实地真学些谋生技能、细心品味当地的一切、争取让留学生涯改变一生的命运,可他不想融入当地的氛围、等于到德国加入了一个中国人的社会。他想毕业后回国发展是没错的,中国这两年执世界经济发展之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