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任。因为在这个节目里,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话语会遭到误读。
在阿富汗战争以及对伊战争爆发前后,《时事开讲》均播放了由赵一力女士在美国采访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专访节目。鲍威尔认为凤凰卫视的影响力至少可以使他客观地表达真实的美国式想法,以及他所想要披露给中国民众的真实信息。
《时事开讲》的努力意想不到地得到了各方的首肯与承认。
第十一章:第三种权力(1)
刘长乐打造凤凰明星的“三名”战略
◎ 以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员为内容的“三名”战略正在使曹景行、阮次山、何亮亮、杨锦麟成为凤凰卫视评论的活商标
20世纪50年代初,当CBS的新闻主管向著名的战地记者克朗凯特提出让他为自己找个经纪
人时,一直当自己是新闻记者的老克还有点莫名其妙。但20年后,却已经有政客向他郑重提出,要他竞选美国总统。因为这位CBS的老牌新闻主持人连续数年被评为“对美国最有影响的十大人物”之首。他影响了越战的进程,也改写了美国其后的某一部分历史。
与他一起在美国的历史上仍然产生影响的还有三位著名的老人。60多岁的布罗考、70多岁的丹拉瑟和彼特·詹宁斯。他们都是美国电视史上最重要的人,他们的名字代表了主流新闻的成熟与美国人寻找正确新闻的依据。他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待了20多年,并且有可能还将待下去。
这三位老人都是美国式商业路线的“产品”。美国化的电视体制从一开始就在商业化的路线上把其他国家那种只把主持人作为传声筒的做法,抛开了很远。它的明星制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媒体的版图,新闻节目也不能例外。美国电视人发现,要想让新闻节目长久地抓住观众,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把主播包装成明星。美国人甚至把主播称为anchor (团队的核心和引导者),而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直接叫做announcer(播音员)。用主播的名字为节目命名(如汤姆·布罗考的NBC晚间新闻),用近景甚至特写镜头让主播与观众接近,表现主播的个性化语言甚至个性化观点,特别是让主播在节目现场,表现得如同是他一个人在现场机智沉着地控制着全局。这些招数正在成为经典的美国式制造新闻明星的传播器中的一环。
曾在美国游历多年的刘长乐在凤凰卫视创办之初,就开始引进了美国式的明星制造机制。对于主持人包括整个电视台的包装,都是这个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华语电视媒体中首家可以感受到的明星制带来巨大轰动的样板。凤凰卫视起初的宣传包装部门属于默多克集团的STTV。其非常出色的台前幕后人员,功不可没。这些拥有西方电视包装经验的人物,熟练地用他们认为适用的方式,包装着每个踏进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记者、评论员。
老板刘长乐认为,这对于一开始就大手笔投资大型节目来吸引观众的策略,利用明星争取信任的手法显然高明得多。早期,观众一看到吴小莉,马上就会想到凤凰卫视,很多观众因为认识吴小莉,进而认识凤凰。在早期所写的一本名为《足音》的书里,吴小莉证实凤凰的这种明星策略,使她的声名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大陆铺排,并进而改变了她的一生。
经过三年的运作,凤凰卫视已拥有了全新的、成熟的推广明星的做法,几乎所有的主持人到了凤凰,都会在这个机制里得到全面的包装与推广。当然,最初得到包装的大多是娱乐方面的主持人。许戈辉、陈鲁豫和窦文涛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个有趣的转变,并得以成功。当然,还有更多的主持人,如董嘉耀、梁冬等人。他们的这个转变往往是以一些记者略显做作的问题来体现:“为什么你在大陆默默无名,到了香港,却只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就成功了?”
这很像是个秘密。
掌握这个秘密的人是老板刘长乐。他在较短的时间里,发现了这些人的潜质,重要的是给予了他们相应的阵地,以及完美的个性化的推介。凤凰卫视专门设有公关部,负责在平面媒体上大量推介他们的形象,而在电视上,个性化的宣传也在滚动播出,这种铺天盖地没有缝隙的宣传,在国内显得新鲜,有巨大的吸引力。人们在收看不到凤凰的时候,却在平面媒体上看到了大量的这家电视台的主持人以及凤凰卫视本身的推介。距离感以及对于香港电视的神秘,使凤凰卫视以及它的主持们成为了一群值得崇拜的明星。
第十一章:第三种权力(2)
至今,老板刘长乐仍然认为,凤凰最核心的竞争力仍在于人才。人才的价值在他的眼里,不亚于上亿元的投资。
明星制的战略至少使老板刘长乐坚定了这个方法的必要性。而他更于《时事开讲》开播之前,就前瞻性地提出了一个“三名战略”。“六年来,我们努力打造出一批有特色的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名记者。”刘长乐认为,电视媒体讲求的是视觉效果,如何令观众过目不
忘,惟有一张大家都喜欢的脸孔,要塑造活商标。
当然,在凤凰卫视整体受到拷贝的时候,刘长乐五年前提出的这个战略,也在被某些电视台全盘照抄。但老板刘长乐则不以为然,因为这个名词可以拷贝,但细节与思想,甚至传奇,肯定无法复制。
这个战略至少在多数的时候被发挥到了极致。在一个频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一个知名度极高的主持人就是收视的保证。在这个台,有时候提到一个节目就会与一个人的名字联在一起。早期的《小莉看时事》就是以吴小莉为品牌的一个节目,而《鲁豫有约》干脆就是陈鲁豫的节目。至于提到《锵锵三人行》,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窦文涛,提及《时事开讲》,大家必然想到董嘉耀、曹景行。
这样的方式很快就使每个节目打上了个性的色彩。《时事开讲》的主持人几乎都有被重新“制造”的过程。他们上节目前会有专门的形象顾问帮他们化妆。至于形象,则大多数会被专门的机构,当然包括“院长”与节目监制在内从形式到内容上进行全面包装。阮次山先生就被包装成了一个“蛮帅的列宁”,何亮亮则以持重示众,曹景行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的一头华发,至于杨锦麟最著名的就是他那几套唐装和书生言责的风格。
当然,公关宣传部门的人帮助他们进行的推广包括记者会、观众见面会、演示会、报告会、平面媒体宣传、设计主持人卡、拍宣传片、建立专门网页等等。评论员们出外会有专门的公关方面的人领队。这些老头儿也会被定期领去与那些主持娱乐方面的年轻的主持人拍形象照片,制作公关使用的形象卡片,在电视上用不同的形象推介自己,或者自己的节目。他们非常习惯这种形式,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老头儿们已习惯了自若地“作秀”,比如参加公司组织的公关活动,要面对大量的记者提问。而在每次新闻发布会及自己的节目推介会上,他们已能非常熟练地操着各种熟练的公关语言与新闻记者打交道并期望自己的节目得到更多的媒体推介与争议。
对于评论员的包装在凤凰卫视显得相当独特,他们的形象似乎被推向了学者的一面,并被不断地扩大。公关方面帮助他们联系的是在大学的授课以及在东南亚一带的演讲。
这是他们擅长的工作。
曹景行、阮次山、何亮亮、杨锦麟等人因此被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等几所学校聘为客座教授。以这样的身份在大学生中推广自己的形象,他们在大学以及东南亚华人社会受到的欢迎出乎意料。这种间接的推广正使他们成为时事方面的专家学者。而每次活动结束后,客座教授们已会用非常亲民的形式向大家派发自己的明信片,在拥挤的人群中签名。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正在凤凰庞大有力的明星制造机制中,成就着自己的声名和更多的故事,并因此而吸引到更多的人观看这个晚间的非黄金时段节目。
时事阶层:中国人为什么会关心时事
◎ 清华、复旦等10多所院校,以及东南亚数国请评论员们演讲,盛况空前。曹、阮、何、杨受到学生追捧,数所高校聘他们为客座教授
从来没有像中国人这样关心新闻的了。
在美国待了至少半辈子的阮次山先生,看到中国人对于时事新闻的关心,感到很吃惊。即使在美国,“9·11”之前,关注新闻与世界局势的阶层,也只限在一些政客与部分跨国公司的总裁们。更多的民众关注的只是超级杯的橄榄球大赛与NBA的战斗,甚至连足球也不在他们眼里。他们每个人的眼光只有几百公里,大部分美国人终生没有出过国,甚至不知道中国在哪里。与此相对的是许多中国人对于美国的了解到了如数家珍的地步。据调查,国际新闻成为中国人关注度很高的一项资讯。
第十一章:第三种权力(3)
无数的中国人似乎都是胸怀世界,对国际局势的了解,甚至到了令人费解的程度。
阮次山是在《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中感受到这种特殊的热爱的。在凤凰仅一年左右,他的名字已在国内的媒体上得到多次出现,雪片般的信件与数不清的电邮让他有种错觉。他个人的声名达到相当的程度,至少在媒体业界里,他著名的结结巴巴的方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甚至对他如明星般地拥戴。写信的人不过是一些平常的大学生或者一些平民百姓
,甚至在北京街头开车的的士司机,他们讨论他说过的话题,或者谈论解放台湾的一些个人设想,甚至谈及在国际局势中的中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