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育病--拷问当代中国教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接触、感受自然的运动,恢复和充实孩子们的感性体验”的建议,并于1984年起就开始了让学生和社区开展广泛的“感触性”教育运动。    
      之后,他们建立起了一些教育基地,名谓:交流村。学校和社区定期组织孩子们到交流村去劳动、锻炼和生活。同时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去与老人们交流沟通,并让这些老人们向孩子们讲述过去的生活以及教这些孩子们如何编草鞋的方式等等。通过这些“感触性”教育和实践,孩子们加深了与社会的接触,对大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周围生活有了切身的体会。并且通过社会性活动,逐步培养起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共同生存的优良品德。除此之外,日本人还经常让孩子们吃“忆苦饭”,据说,有一次一所学校让孩子们吃的忆苦饭是非常难以下咽的糠菜,结果学生们面对糠菜竟嚎啕大哭并集体绝食。然而学校毫不心软,在双方对恃了三天之后,饥肠辘轳的孩子们终于顶不住了,吃下了这顿难以下咽的忆苦饭。     
    


第二章 溺爱,中国家庭灭杀生灵的头号刽子手变本加厉的溺爱 

      后来我总在想,这件事要是发生在中国(当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就麻烦大了! 我想首先大哭并发疯的肯定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家长,而且一定会以虐待罪联合起诉该学校,而我们的法院也一定会以保护青少年权益为由,判这所学校有罪。然后校长被开除,老师被停职检查,学校被责令停课整顿。期间,那些孩子们肯定会被父母一口一个心肝宝贝的接回家中,然后补以在商店里能买来的一切滋补品,随后开始大摆宴席,这就是中国。    
         
      然而日本人就绝不这样。除了吃忆苦饭,如果你假期去日本,那么你一定会看到不少日本的孩子们活跃在许多孤岛和大森林中,他们常常三五成群、七八结队的在没有任何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自助生存。有时候甚至在一个没有水源、粮食的孤岛上靠挖野菜、寻找雨水来生存。而这些孩子的家长不但不阻止他们,反而鼓励他们去勇敢的接受生存的挑战。这不能不让我们对这些孩子及其父母们肃然起敬。因此,在十年前的这场中日青少年野营较量中,中国人是必败无疑的。而且假如在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一次的话,我相信我们中国的孩子们将输得更惨。因为这十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不仅没有丝毫的进步,相反,我们的孩子在他们父母变本加厉的溺爱下似乎越来越被变得不堪一击!    
      但是我们不要去责怪那些孩子们,因为中国古人早有所言:“子不教,父之过”。我们的孩子之所以会成为今天这个模样,完全是由他们父母的过度溺爱所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仅不如日本孩子的家长们,我们在动物的“原物性”上甚至还不如前面所叙述的那些狐狸和鹦鹉。真的,我们不要不服气,文明进步在某种意义上是以退化某种“原物性”为代价的。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只有“原物性”的存在才能使人保留一些人本来就应该有的“天性”。比如,为了实现一个真正的爱,“天性”告诉我们:有时候必须要以一种貌视残酷的方式去实现的,就像那些狐狸和鹦鹉,但作为人来说;实际上这种“天性”是靠人类的理性来实现的。“爱”与“溺爱”,一字之差,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用理性的方式去爱是真正的爱,而完全用情感的爱去爱就是溺爱。用理性去爱,那么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去正确的实现你的爱,如果仅仅用情感去爱,那么你就只能在溺爱中迷失方向。    
      我曾听到一位中国的母亲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这样来评说她脑子里的美国父母亲的:你看美国人的父母怎么这么狠心,他们都不怎么管孩子,他们从小就让他们干活,到了18岁了就设法把孩子轰出家门,还有等孩子读大学时候还要让他们自己去打工,甚至孩子没钱的时候,做爸妈的还说是借钱给孩子。你看这些美国佬这么有钱却这么扣,真自私!美国人真没人情,你看那《北京人在纽约》,那个姑妈把王启明他们塞哪住了?破地下室!那儿有脏有乱的,那哪是人住的地儿?还有你看那姑妈的德性,扔给王启明他们几白块钱,还说是借他们的,那哪是人干的呀!别人大老远跑到你美国来,你怎么也得首先请外甥女、外甥女婿找个好饭店好好撮一顿吧。真没劲!    
      这位年纪并不大的母亲说完立刻搂着她那大约十多岁模样的孩子,细声柔语的说到:乖,妈可不会这样,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心肝宝贝呢。妈要让你好好读书,今后咱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好让你姥姥、姥爷你妈你爸脸上都有光彩!心肝,妈什么事儿都不会让你干,你只要读好书就行了,没钱花了,乖你就说,妈再苦再累也会满足你要求的,因为妈妈爱你……    
      此刻我关注着眼前这样一个画面:一个满面红光、嘴里不停地嚼着零食的少年和一个年纪不大但却显得苍老的母亲,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史上一次神圣的演讲。我相信这位母亲代表了当今中国绝大多数父母亲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此同时,在那位母亲神圣而又自豪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已经瘟疫般地进入了几乎中国的每一个家庭。    
      无疑,这是一种价值观。    
      对一种价值观的非主体价值评说是我从来就反对的。因为一种价值是否有意义,是取决于这个价值的享有人而不取决另一个价值系统的人。所以就这个层面上来说,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对另外一个价值系统的人或事物说三道四。但这里面需要一个前提:这就是在遵循于一个价值系统中的大部分人群必须是快乐而幸福的。如果不是,那么这个价值系统就必须重新审视直至被打碎、重建。    
      然而事实已经证明,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那样: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出现了深重的危机,尤其是在城市里,两代人几乎都在一种互相敌视的状态下疲惫地徒步人生。我敢说,当下中国,在有十岁以上孩子的家庭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快乐的、疲惫的、缺乏沟通的、心情不畅的甚至是互相仇视的。这种现象在大、中城市里尤为严重。现在社会上已经公布和出版的各类有关这方面的调查报告和书籍,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章 溺爱,中国家庭灭杀生灵的头号刽子手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陈屹,这位留学美国多年的学子,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比较中、美两国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及优劣。作为国内多家媒体的特约撰稿人,陈屹经常在国内的媒体上发表各类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章。下面这篇文章是他在2002年9月5日的《北京青年报》上发表的,题目是《美国人不谈“父母恩”》,请看:    
      “养儿方知父母恩”, 这是在我们做了父母之后,才感悟到:“原来做父母真不容      
    易。” 但是,多年来在与美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我并不记得他们说过“当了父母后,才知晓做父母是这么难啊”。     
      在有意和无意的观察中,我觉得海外大部分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尽心尽力,但有时并不觉得他们在享受子女的成长,而是盼望他们长大成人,父母好解脱辛苦。似乎养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时刻赶着完成系列任务。 比较而言,美国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要比中国父母随意得多,大部分父母更注重整个过程中的快乐,而不是单纯的结果。     
      比如,美国学校为学生组织了各式各样的体育队:足球,篮球,垒球, 学生自己报名,象征性地交一些费用。教练呢? 都是队员的父母,他们都是自愿服务者, 为了孩子,也为了他们自己的兴趣。 队员的训练时间不定时,有时为了赶场地,训练从下午四点半就开始。 我真不理解,正是上班的时候,这些孩子的父母们怎么安排出时间的? 比赛的时候,尽管这些水准参差不齐的队员,表现得实在惨不忍睹,但是,大人们还是认真地为他们助兴。 有一次,我在停车场等儿子,看到儿子的教练愉快的样子,我说:“他们赢了?”教练说:“这次踢个3比9,虽然我们输了,但是,孩子们斗志昂扬, 精神可佳。” 当时,“祝贺孩子们”的话几乎要从我的嘴边脱口而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何没有听到他们讲“养儿方知父母的苦呢”?经过多年观察,我总结了下面几点: 其一,大部分美国人决定当父母时, 在经济、心理上,做过一段适应和调整。其二,相互尊重,把子女作为一个享有同等权益的人,尊重子女本人的意愿, 远比完成父母的梦重要得多。其三, 孩子不可能跟父母一辈子,父母也没有想靠孩子养老, 所以在具体生活中,孩子和父母双方保持独立的思考和经营方式。 比如,父母不会拿出自己的养老退休金给孩子付学费,只要孩子有机会,他们都以自食其力为荣, 即使父母非常富有。     
      在中国的大文化下,我们看美国老人,觉得他们很可怜,其原因是他们没有子女在身边相伴。 实际上,这正是大部分美国老人自己的选择, 不靠子女,靠独立的自己。 也许美国父母比中国父母“狠”些,因为他们的子女上学自己贷款,以后自己靠工资偿还, 甚至高中时候就开始打工。 但是,这些正是孩子走向独立,提早步入社会,锻炼个人素质不可缺少的机会。    
      在中国我曾看到高级自助餐上,孩子大吃,父母要了一份最最便宜的食品,为的是陪孩子。 当时第一个念头我想到的是:“我不会这样做,如果经济上不允许,我会诚实地告诉孩子真相。”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