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研究印度及其周边国家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 

     义净(公元635—713年),俗姓张、字文明。范阳人。因仰慕法显和玄 

奘的高风,志游印度。公元671年,他离开广州从海路往印度,沿途遍历佛 


… Page 103…

教圣迹,在印度那烂陀寺研究佛学10年,兼习印度医术。公元695年,返回 

洛阳。共得梵本经论近400部,金刚座佛像一座,舍利300粒。回国后组织 

译经,共译佛典56部,230卷。 

     北宋时有政府官费派遣沙门赴印留学,规模最大,但成绩最差。此次大 

规模赴印留学由继业带领。据范成大《吴船录》记载:“继业三藏,姓王氏, 

耀州人,隶东京天寺院。乾德二年,诏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 

书,业预遣中。至开宝九年始归寺。所藏涅■经一函、四十二卷。业于每卷 

后,分记西域行程,虽不甚详,然地理大略可考。” 

     佛教的东传和佛典的大批翻译给中国文化带来影响。在语言文字方面, 

很多梵语词汇被吸收到汉语之中,有些是古代梵文的译音,如佛、菩萨、罗 

汉、刹那、塔、禅等;有些是意译,如世界、戒律、意识解脱、施主、报应 

等;还有些是从古代印度哲学著作中吸收进来的,如一尘不染、轮回、因果 

报应、有缘无缘等。现在这些词汇都已成为极普通的汉语。在雕塑艺术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多地方,特别是中国北方各地陆续发展起了石窟艺术。 

中国固有的碑碣制度同佛教内容相结合,发展起了盛极一时的造像碑和石刻 

经幢等艺术形式。在文学方面,佛教的传入使中国民间逐渐产生了一种以说 

唱、或以说带唱的文学艺术体裁。唐时称其为“俗讲”,宋时称其为“话本”,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一些颇具艺术价值的话本小说和戏曲。此外,印度 

的医学、天文历算等传入中国。《隋书·经籍志》中所载的许多医学、天文 

典籍都与印度有关。同时,中国的丝、茶、白糖、花生、药材等物品也传入 

印度,甚至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加入了新的成分,又倒流回印度。《佛祖历 

代通载》卷13记载:“永嘉玄觉禅师著《证道歌》一篇,“梵僧传归天竺, 

彼皆钦仰,目为东土大乘经。”可见,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5)逻私战役与中国造纸术西传 

     公元751年7月,刚刚建国的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卜·穆斯林和 

唐朝的安西镇节度使高仙芝在■罗和 (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一带展开 

激战,高仙芝大败。关于此次战役的原因与经过,《旧唐书》卷109写道: 

      “初,仙芝绐石国王,约为和好,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 

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同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其子逃难,奔 

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仙芝惧,领兵二万, 

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 

     高仙芝战败,大批汉兵被俘往阿拉伯地区,其中有不少技术工匠。当时 

参加过战斗被俘后又放归回国的杜环著《经行记》,曾记载当时所俘中国士 

兵情况。另据阿拉伯文献记载,被俘者之中有造纸工匠,他们把中国的造纸 

术传到了西方。公元9世纪上半期,有一位阿拉伯作家塔米姆·本·巴赫尔 

留下了一篇回鹘行记,其中记述了公元821年前后的情况。行记引述了一位 

阿拉伯作家的话说:“穆斯林卤获甚丰,掳来的一些人的孩子们就是现在在 

撒马尔罕制造上好纸张、各种武器、各种工具的人”。据英籍伊朗学家米诺 

尔斯基考证,所谓“掳来的一些人的孩子们”就是公元751年与大食交战的 

唐军俘虏们的子弟。又1030年阿拉伯学者比鲁尼(公元973—1049年)在《印 

度志》中有类似说法,“中国的战俘把造纸法输入撒马尔罕。从那以后,许 

多地方都造起纸来,以满足当时的实际需要。” 

     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迅速取代原来阿拉伯世界使用的羊皮纸。除了撒 

马尔罕以外,在蒂哈玛、大马士革等地设立规模宏大的造纸厂。公元795年 


… Page 104…

以后,阿拉伯世界不仅有了大量纸坊,而且还有了以抄书为业的书坊。公元 

10世纪后,摩洛哥的首府非斯成了造纸业的中心,造纸术由此传入西班牙, 

并进而传遍欧洲各国。法国在1189年,意大利在1276年分别掌握了造纸术。 

纸的应用,对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2。东西方文化教育的比较 



     世界文化的类型,大体可归纳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以中华 

文化为主,其次是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以欧洲基督教文化为主,兼及伊斯兰 

文化。在中世纪,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当中国、 

印度、阿拉伯、拜占庭等地文化已相当发达时,西欧和非洲、美洲等地的许 

多地方还处于原始文化状态。不同类型的文化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这里, 

我们将中世纪东方的中国文化与西方的欧洲文化作一对比。 

     从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看:中国文化是一元的,欧洲文化是多元的。中 

国文化自唐虞以来便自成体系,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汉唐以后,虽受外 

来文化的影响,但始终未能影响中华文化的核心。欧洲文化则有三个源头, 

一是古希腊文化,二是古罗马文化,三是希伯来文化。 

     从宗教方面来看:中国文化中只有“敬天”、“尊祖”的观念,没有发 

展成宗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也被融合而变质,由小乘而变为大乘。基督 

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变化。西方文化则是 

因缘于基督教的文化,文化的发展受制于基督教,文化的内容充满了宗教的 

精神,每一方面的文化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从语言文字方面来看:中国有它独创的一贯的语言文字,且语言与文字 

密切结合,一字一音,一字一形。欧洲的语言文字要复杂得多,在中世纪, 

欧洲统一语言消亡了,各民族都发展了自己的语言。 

     从教育方面来看:中国是官学与私学并行,以官学为主,而且几乎没有 

宗教色彩。而欧洲的教育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可以说,欧洲的教育,从教堂 

中分出,那时的修道院、礼拜堂场发挥学校的功能。另外,欧洲的教育多由 

私人创办,不依附于政府,也不依附于社会任何一部门,因而具有自由传统。 

     总之,不同类型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有各自的优点长处。不同特点的 

文化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才能互相促进。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是中世纪所 

有发达文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在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并消化了印 

度佛教文化,形成了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新”文化;印度部分吸纳了中 

国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与印度传统相融汇,形成了印度中世纪文 

化;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均广泛吸收了印度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 

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欧洲文化的复兴也是在吸收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和阿 

拉伯文化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历史表明,兼容并包才能气势恢宏,这是文 

化发展的根本规律。 


… Page 10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