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出面进行干涉,并指出,“挪威方案不能放手”。这样,此项任务又回到了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手里。
  12 月底,国防处将加工后的第一份草案呈报给希特勒,不久,希特勒——可能是偷偷地——将草案转给了三军总司令部。其中有一条虽是新的、但改动不甚大的建议,要求组建一个由空军总司令领导的指挥部,继续筹划。希特勒对组织形式一贯弃新厌旧,贪婪地接受了这一思想,认为必须为占领挪威成立一个特别司令部。但是他再次拒绝在空军组建;他指示应在国防军统帅部里组建一个“特别司令部”。希特勒还拒绝这个“特别司令部”由一名空军军官领导的建议,而是由三军各派一名”组成,由统帅部参谋长领导。戈林对这一规定一直表示反对,但未获任何结果。
  促使希特勒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可以从1 月27 日的命令中找到答案。命令说:北方行动草案,应在“他个人直接影响下,并紧密结合作战全局进行拟制”。这就是说——事态的发展也表明,希特勒认为“威悉河演习”这一不寻常的艰巨的作战行动,只有掌握在他自己手里,才是上策。此外,他还想以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并以此为转机,挽回约德尔草率允诺空军对挪威战局指挥权的要求而造成的局面,他认为,不论是空军总参谋部,还是其总司令戈林,对组织计划一次大规模的联合作战,都是力不能及的。不仅如此,他比约德尔更早地认识到,“威悉河演习”的重任,不能交给空军,也不能交给海军。
  约德尔在2 月5 日的日记中有一句简短的话:“特别司令部”开会时,“空军代表缺席”。这是戈林对“他的”空军所遭到的冷遇的恼怒和失望的表现,在以后的几天里,只有海军和陆军的两名军官,在国防处毗邻的房间里开始他们的工作。他们连地图都没有,更不用说缺少有关“北方行动草案”的任何资料,因为过去德国总参谋部从未对斯堪的纳维亚进行过研究。而且,人们不久就看清楚了,“特别司令部”在作为一个固定的高效率的指挥机构方面,几乎无法与指挥参谋部相比。
  在“阿尔特马克”事件压力下,希特勒经过一段犹豫之后,急迫决定“尽速准备威悉河演习行动”。这使得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到2 月19 日清楚地认识到,此次行动只能由一个具备各种领导职能的指挥机构来领导,这也是能最快解决目前状况的唯一办法。希特勒在听了他报告以后,当天便同意委任陆军的“一名新任军长”连同其司令部,继续进行“威悉河演习”的准备工作,并在国防军统帅部领导下,负责整个行动的指挥。
  由于约德尔的建议,短短几天内,终于在“威悉河演习”的指挥机构中,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核心。然而,就在这以后,不可思议之事仍然接瞳而至。首先是,在经过一系列动荡之后陆军重新回到中心位置。此时,统帅部不是请陆军总司令至少将任务委派给一个集团军司令部;而是利用自己的绝对权威,将这一特殊任务交给了一个军司令部,也就是说是陆军位于考虑之列的指挥级别中最低的一级。驱使统帅郎采取如此作法的重要原因,可能是认为在未来的西方战局中,不可能指望陆军派出一个较高级的司令部。而更大的可能性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和副官处长将此看成第一次机遇,即通过不考虑合适人选级别的方法,按照希特勒的意向并以革新者的姿态,对陆军习以为常的等级制度加以考验。最后,陆军总司令部只是得到这样的通知:“元首认为冯·法尔肯霍尔斯特将军是个芬兰通。”
  第二天,希特勒亲自接见了法尔肯霍尔斯特,面授机宜,并委以此任。当他和他的第21 军司令部进入“特别司令部”,再次与国防处紧密配合着手工作时,出现了一种稀有的奇特状态:国防军统帅不是由于陆军对挪威作战行动的参与而依靠陆军总司令部,而是仅仅依靠一个军司令部,甚至——在同防军统帅部领导下,将全盘指挥权都交给了它!凯特尔和约德尔也是上行下效,越过陆军,直接与后备军总司令协作,挑选他们认为适于担负执行“威悉河演习”任务的部队。正是由于这件事情,陆军总参谋长才进一步获悉占领丹麦和挪威计划的有关情况。为此,他在他的日记里无可奈何地写道:“在这件事情上,元首与陆军总司令之间没有交流过一字一句。这应当载入战史。”
  促使希特勒采取这种前所米闻的蔑视陆军总司令部态度的动机,只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解释:“为避免来自空军的困难第21 军司令部应隶属于国防军统帅部。”这种缺乏说服力的理由——几天后经戈林的调解,说明这一理由纯属虚构,完全是希特勒意志的另一种表现,是为了在三军所担负的战局中,维持“他个人的直接影响”,或者说,是为了早日戴上那顶朝思暮盼的统帅桂冠。另一种简单的推测认为,希特勒在让陆军总司令部准备西方战局的同时,不想再给它增加挪威的负担。这种理由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陆军作战处以及它的高级领导们,还有陆军其他部门,如情报、运输、后勤等都统统会被排斥在西方战局之外的它们的真正负担不是来自于这里,而是来自于将同时为两个机构服务,即一个大的——陆军总司令部;一个小的——“特别司令部”。尽管挪威战局中的指挥机构是一件“即兴之作”,但它仍成了尔后整个战争中建立的所谓“统帅部战场”的样板。
  希特勒和他的参谋部对于直接领导一次作战行动的能力,在“关于威悉河演习方案的指令”颁发之后,便开始经受严格的考验。
  法尔肯霍尔斯特和他的军司令部的进展迅速,颇有起色。在他们的口头报告和希特勒赞同的基础上,约德尔立即亲自草拟“指令”文稿,国防处仅负责“签发”。希特勒将挪威行动视为个人的事情,这对大家来说已习以为常。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参谋部参谋长象从前那样与国防军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部进行接触,将陆军和空军能够筹措到的兵力数量和种类,写入命令中,并规定了与陆军实施协同的空军部队,在战术上接受法尔肯霍尔斯特的指挥。
  从下面的日记中可以再清楚不过地看出由于希特勒和国防军首脑违反军事常规而带来的副作用。
  3月1日哈尔德:“提出要求之前应事先与我们接触,这一诺言并没有遵守。”
  约德尔:“陆军总司令对于我与那顺年克商谈。。工作安排大发雷霆,降低了要求。”
  3月2日哈尔德:“凯特尔要求提供精良的部队。。布劳希奇指出,我们陆军总司令部的20%预备队已经重任在身。”
  约德尔:“与陆军协调。元帅(戈林)勃然大怒,对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态度粗暴。13 时,他去见元首。下午,在经过与陆军和空军商谈后,提出新的要求,调子有所降低。。”
  3月3日约德尔:“元首尖锐指出,对挪威迅速采取有力行动的必要性。。,空军总司令反对空军部队隶属于第21 军指挥的任何安排。”
  4月4日约德尔:“空军的全部兵力隶属于第10 航空军。根据第21 军司令部的要求,第10航空军受命于空军总司令。博登莎茨将军对把元帅排斥在威悉河演习之外牢骚满腹。他认为,事先没有征求空军任何一个军官的意见。隶属陆军是无法忍受的。对凯特尔大将大发雷霆。我纠正了这一错误认识。”
  4月5日约德尔:“与国防军三位总司令就成悉河演习进行认真磋商。元帅从未发过这么大脾气。他抢过话头,指出,迄今的一切准备工作,全部无效。。讨论结果:
  (1)向纳尔维克运送强大兵力;(2)海军应向各港口派遣舰只;(3)。。。(4)对挪威,计划投入6 个师的兵力。3月6日约德尔:“准备工作的框架已经确定。元首签署指令,3 月5 日磋商中确定的各种改动均写入指令之内。自此,再不允许有任何变动。”
  从上面这件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充分看出当时德国大本营在建设时期的特征:
  1、国防军统帅部下达的命令缺少权威性,就连希特勒亲笔签署的指令,下级都可以违背军队的上下级关系,加以反对并迫使其修改,更不用说“元首国家”的准则了。
  2、由于特别司令部的组建,陆军总司令完全被排斥在一边,未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而空军总司令则不只一次地提出,担负支援陆军的空军部队的指挥权不能交任何人;也不能暂时隶属于陆军一个军司令部。
  3、经过多次申辩,陆军的兵力终于可以增加一个整师和其他部队;空军也由此保住了自己的主动权。4、起初海军似乎尚未提出什么异议,但不久,便要求希特勒取消他关于在登陆以后海军舰只留在挪威各港口决定。。5、希特勒在与众多人员,特别是与戈林和雷德尔的谈话中,尽量克制自己;但事后,他对其身边的人却出言不逊,要求苛刻。在行动准备时期发生的诸般事情,已经给担负总司令角色的希特勒的形
  象,投下不光彩的阴影;而他在作战中的行为举止更为这种阴影雪上加霜。由于对眼前危机判断错误——每次大的作战行动前均是如此——头一天晚上他还陶醉在“大日耳曼帝国”的幻景之中,然而仅一个多星期过后,接踵而来的却是危机四起,漏洞百出。约德尔将军的日记是一个无可怀疑的证人,但是,充斥其全部日记的是那些日子里他的地位和责任感,以及他站在领导职位上,为获取战局的胜利而立下的汁马功劳。在这里,将约德尔这些天的日记,再加上哈尔德的部分日记摘引如上,给读者提供一个直观概念,并由此为作出自己的判断提供依据。
  4 月14 日约德尔:“迪特尔未受到攻击,但与北部集群的联系被切断。(希特勒)激动异常。事无巨细,一切命令都要从这里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