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门到校门的学者曲折得多。在萨默斯已经拿到博士、成为终身教授的年龄,人家才刚刚开始读研究院。也正是如此,人家才可能把一些萨默斯所没有的经验和洞见带进校园。萨默斯在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使用如此高压的手法,把有国际声誉的哈佛教授的判断力视如粪土,怎么可能让人家对他服气呢?
  更糟的是,他频频放出话来,说终身教授制度可以考虑取消。只有打破了铁饭碗,教授们才不会固步自封,一些改革才能推行。要知道,西方的大学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终身教授制度是这一悠久历史的结晶。这一制度,首先保证了教授的言论自由,可以让教授大胆批评社会、批评自己的大学。其次,终身教授使教授免于饭碗之忧,能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于学术。这对一些出活儿慢的人文学科,特别重要。萨默斯是经济学家出身,在他眼里,似乎哈佛的教授就是华尔街的股票分析师,必须在市场上挣扎才能有效率。这就破坏了教授们的基本安全感。
  也正是这几年的长期积怨,如今萨默斯才陷入一个墙倒众人推的局面。要知道,哈佛绝大多数教授是男性,不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他们的职业就是在自己的领域提出各种假设,这些假设有些被证明是对的,有些被证明是错的。他们绝对不会仅仅因为萨默斯在一个不对外公开的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对女性的假设而如此兴师动众。他们真正的怨恨,是萨默斯傲慢无礼,不把教授当学校的主人来礼遇,而当仆人来恫吓;而且自以为是,常常跑到自己的专业以外自作聪明,觉得别人都是白痴。
  更重要的是,大学是一个学者共同体。大家术业有专功,彼此尊重,谁也不要觉得自己比人高出一头。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当然不是个个教授过硬,有许多平庸之辈在那里混饭吃。但是,这些学校的许多教授,都是在自己领域中的顶尖学者。再大的名校,也要靠这些人吃饭,再优异的学术领袖,也不能出了自己的领域和这些人较劲儿。萨默斯犯的最大错误,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摆到了一个教训人的地位,处处树敌,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气氛。在制度上,他对哈佛最大的威胁,是要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大学,自己当总裁,居高临下,以老板的高压手段执行他的政策。这是大家都怕的,也是最恨的。
  萨默斯另外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摆脱校长的身份,以一个超级学术明星的派头,随意发言。比如这次关于女科学家的假设,有论者称他自以为是地扮演苏格拉底的角色,要以挑衅性的问题激发大家的学术想像力。不过,苏格拉底是个没有任何公共职务的人。他当年在雅典街头频频向人提问,一个基本预设,就是大家都是愚众,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需要他智力上的刺激。最后,愚众受不了被他羞辱,经过审判把他处死。现在哈佛教授做的事情,多少类似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不过,哈佛的教授们自有他们的道理:这里是哈佛。天下不是就你一个聪明人,如果你觉得我等都是愚众,你最好卷铺盖走人。在世界最高的学府中,最不缺的就是智力的暴君。
  萨默斯在这方面,多少像他的前任、美国的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汉密尔顿被称为“美国政府之父”,不仅一手创办了联邦政府,而且创办了美军、海岸警备队、金融机构。现代美国的成功,几乎都可以追溯到他的设计。但是,这样一个智力超强的人,性格太烈,又主张强有力的总统、集权的联邦政府,引起了其他社会力量的普遍恐慌。萨默斯同样智力过人,要坚决地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以高压手段推行自己的政策。结果使别人觉得丧失了权力,使他成为校园中的众矢之的。
哈佛风暴(3)
  萨默斯自年初失言后,渐渐明白自己的错误。他虽然是哈佛出身,毕竟在哈佛执教不足十年,对在哈佛充当领袖的游戏规则并未参透。他的恩师、前财长鲁宾,他的前老板克林顿总统,都在调教他如何应付这样复杂的政治局面。他这两个多月,放下了架子,反复表示虚心学习,一再道歉。在不久前的一个学生家长会上,一个家长站起来说:“人们都说你是混蛋!”他则谦卑地说:“大家可以这样说我,但请一定不要彼此这样说对方。”但是,这些姿态,似乎已经为时太晚。在教授会议上,为中国读者熟悉的汉学家、《叫魂》的作者孔飞力,一再试图阻挡不信任案的表决,称萨默斯有成为一个好校长的潜力,但是这样的努力被轻易击败。
  萨默斯的职位,是由哈佛董事会决定。这个董事会中的校董,大部分都是他拉来的。其中包括他的恩师鲁宾。在这场持续了近三个月的风波中,董事会一直明确支持萨默斯,并且在不信任票的结果公布后,再次表达了对萨默斯的支持。教授会议不是议会,教授投票只有象征意义,不具法律效应。
  然而,美国的大学一向讲究“教授治校”。教授对校长失去信心,校长就有大麻烦。在一个世界级的私立大学,教授对校长投不信任票还是前所未闻的事件。萨默斯不辞职,这场危机很难轻易化解。董事会可以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教授对立。但是,没有教授的支持,哈佛就会面临三大很难承担的风险。
  第一,董事会硬挺萨默斯,造成校园分裂。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损害哈佛的公共形象,影响哈佛的募捐活动。像哈佛这样的私立一流大学,经费主要靠校友的捐助。如果校友对学校丧失信心,不肯给钱,就会从根本上影响哈佛的竞争力。特别是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三大名校,孰优孰劣仅在毫厘之间。这样的危机不能及时化解,哈佛就可能被人超过。
  第二,董事会与萨默斯站在一起,更加强化了哈佛企业化的形象。华尔街的企业总裁自己召集人马组成董事会,再由这个董事会决定给自己加工资,置企业利益于不顾。这样的形象一旦形成,哈佛的长远利益就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董事会虽然权力甚大,但必须说服教授、使萨默斯重新获得信任。否则,这个游戏是玩不下去的。
  第三,萨默斯雄心勃勃,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最近文理学院的课程改革正准备提交教授们讨论。现在的冲突,则使这种讨论变得几乎不可能。一系列改革都会拖延。萨默斯构想再好,教授们怨声载道,任何改革也难以推行。所以,萨默斯现在虽然还是校长,其权力比起刚刚上台时已经削弱了大半。一个没有权威的校长如何治校?这是哈佛早晚要面对的难局。
  简而言之,这场争斗,表面是女权,实质是哈佛要继续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还是转化为一个跨国公司。萨默斯的企业总裁的风格,已经被哈佛的教授们所拒斥。
管理泡沫:MBA的社会史(1)
  MBA(企业管理硕士)现在在中国依然热得烫手,但西方发达社会却开始面临MBA泡沫的危机。
  据《金融时报》报道,最近几年,在美国申请MBA的人数直线下降。这首先和人口因素有关。在1990年代末期,美国二十四五岁左右的人口有2400万,如今已经跌到1900万。而这个年龄层的人,是MBA的主要生源。不过,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对是否要投资10万美元左右、拿出一生中20个月的时间、在顶尖的商学院拿一个MBA学位产生了疑惑。越来越多的老板,对MBA学生的实际能力也缺乏信心。MBA的价值,正在面临着全面的挑战。
  了解MBA的危机,就必须了解其历史,了解MBA为什么一度热得烫手。简单地说,MBA是个“管理时代”进身的敲门砖。当前MBA面临的危机,多少可以归结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正在从“管理时代”向“创造时代”转型。
  美国于19世纪末期崛起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企业界的领袖常常是卡耐基这样从十几岁就开始打工的实干家。大学的教育不仅不培养企业领袖,反而不时在商业界被耻笑。“二战”期间,大企业受益于大量的战时政府订单,急剧扩张。1939年,13%的美国劳工在有一万雇员以上的大企业就职;到了1944年,这个比例就变成了30%,为美国战后大企业主导的工业结构确定了基本格局。1956年,米尔斯(WrightMills)在其名著《权力精英》中观察到:过去的企业,不论是劳工还是客户,都是以企业所在的地域为基础;如今拥有全国市场的大企业开始成为主导。过去的企业,被业主阶层控制,企业的拥有者管理着自己的家产;如今企业整合扩张,早已突破了家族规模,其运营的复杂程度也远非一个夫妻店可比。因此,一个人不再仅仅因为继承遗产而成为自家企业的总裁。只有那些能够驾驭庞大的企业、不断创造利润的人,才能领导企业。这样渐渐形成了一个职业管理阶层。
  1950年代以后,管理阶层的变化更大。在1950年代,所谓公司白领,一般都是一生与自己服务的公司相始终。他们包括会计师、推销员、工程师等等。因为一生不跳槽,不换职业,他们都是定型的人才。但是,到了1970年代以后,企业更新换代频繁,人才流动迅速。那些掌握高超的经营技巧、能够在任何行业都“玩得转”的职业管理人才,就开始走红。管理精英集团由此诞生。
  这一管理时代的来临,自然呼唤训练有素的领袖。MBA则成为进入这一管理阶层的“会员证”。1955年,美国产生了3000个MBA。到了1990年代末期,每年拿MBA的人达到10万人之多。1950年代,被美国的高级商学院协会(AssociationtoAdvanceCollegiateSchoolsofBusiness)承认的MBA课程(即能够授予MBA的学校)大致不到100个;199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259个;如今则多达500多个,其中包括75个国外的商学院。“管理万能”成了MBA的神话。布什成为第一个拿了MBA的美国总统,乃至人们一度相信白宫可以“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