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的所谓有限精神”即人的精神;“黑格尔逻辑学的本质是超越的思维,是 
                                     ③ 
  被看成在人以外的人的思维” 。这就是说,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绝对 
  精神”,其实就是人的精神或思维,他不仅把它同它所反映的物质对象割裂 
  开来,而且也把它同人的肉体割裂开来,把它变成没有头脑的、离人而独立 
  存在的实体,并进而本末倒置地从它派生出整个物质世界来。费尔巴哈尖锐 
  地指出,黑格尔在这样做时,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主观心理过程冒充为“绝对” 
  的过程,把表示自己主观思辨所需要的表象当作客观真理,这是一种“理性 
  神秘论”。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理性神秘论进而又论证了唯心主义与宗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149 页。 
② 同上书,第115 页。 
③ 同上书,第104、103 页。 
… Page 13…
  教的一致性。他认为,宗教的上帝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完全相同,“上帝是 
  纯粹的精神,纯粹的实体,纯粹的活动,纯粹的行动一没有欲望,不受外来 
  的规定,没有感觉,没有物质。思辨哲学就是这个纯粹精神、这个纯粹活动 
                                                                 ① 
  现实化为思维活动,就是绝对实体现实化为绝对思维。”宗教是把人的理性、 
  意志、心与人的肉体割裂开来异化为神,而唯心主义则把思维与人割裂开来, 
  异化为绝对观念,其实也就是神。它们只有一点不同,这就是,宗教从感觉 
  出发去思考上帝,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则是从抽象的客观的思维去思考上 
                                                ② 
  帝。“上帝只是唯心主义最初的创始人”。只是宗教以感性形式出现,而唯 
  心主义哲学则是以理性的精致形式出现,宗教是把人神圣化,而唯心主义则 
  把理性神圣化。在这个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的避难所和最 
  后的理性支柱”。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是正确而机智的。他与施特劳斯和鲍 
  威尔等人不同,只有他才真正超出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范围,“以清醒 
  的哲学来对抗醉熏熏的思辨”,并“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 
                                           ① 
  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总之,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宣告 
  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然而,费尔巴哈的批判也有缺点,即他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没有脱离形而 
  上学的思维方法,因而还不能给唯心主义以致命的打击。他对黑格尔不是采 
  取分析的批判态度,而是一棍子打死。他完全不理解黑格尔在概念的辩证法 
  中猜测到了事物的客观辩证法,而是把它简单地看作黑格尔为了论证唯心主 
  义和神学而玩弄的思辨把戏。这样,他就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他的唯心主义 
  等同了起来而一起抛到垃圾堆里去了。所以说,费尔巴哈只是宣布了黑格尔 
  的哲学是错误的,但他却没有克服它。恩格斯就曾在充分肯定费尔巴哈对黑 
  格尔哲学批判的功绩的同时又指出了他的这一不足:“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 
  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 
    ‘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 
  得的新内容。”② 
         (2)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是他的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费尔巴哈从宗教与现实的矛盾揭露了宗教的欺骗性质,他认为,宗教就 
  是谎言,人类社会中第一个说谎者就是神学家。因为神学家所说的上帝的观 
  念是自相矛盾的,如他们认为上帝不用睁开眼睛也能无所不见,不耸起耳朵 
  也能无所不闻,既然如此,上帝又何必有眼睛、有耳朵呢?因此,宗教和神 
  学是一切人世间的说谎、伪善,一切不道德行为的根源。宗教和统治者用天 
  堂上的幸福来代替人间的幸福,并用天堂上的幸福的希望来麻痹人们。基督 
  教不过是一些固定的观念,但宗教却要我们相信这些观念。费尔巴哈号召人 
  们不再迷信这些陈旧的东西,如果仍然固守这种宗教迷信观念,就会对人产 
  生极大的害处。他指出:“基督教允诺人以永恒生命,以此断送了人的受时 
  间限制的生命,要人去信仰上帝的帮助,以此断送了人对自己力量的信任,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第129 页。 
② 同上书,第14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159、17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219 页。 
… Page 14…
  要人去信仰天堂上更好的生活,并以此断送了人对地球上能建立更好生活的 
  信仰,断送了人实现这些生活的努力。”① 
       费尔巴哈力图揭露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宗教的本质,进而从理论上彻底否 
  定基督教和一切宗教的世界观。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宗教观念不是天赋的,也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在 
  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他指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 
  种依赖感的对象,这个为人所依赖、并且人也感觉到自己依赖的东西,本来 
  无非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 
                                    ② 
  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在费尔巴哈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源泉, 
  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是一切宗教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而人的依赖感则 
  是宗教赖以产生的主观的心理基础。费尔巴哈所谓“依赖感”是指恐惧、爱 
  慕、感激、尊敬这样一些“利己主义”的心理状态,因为在它们里面隐藏着 
  人们想满足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意向。费尔巴哈断言,“没有利 
  己主义,也就没有依赖感”;人的利己主义本性乃是“宗教的最究极的主 
            ③ 
  观根源” 。 
       由于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人也就产生了对自然界的种种事物或现 
  象,首先是构成其生活的直接基础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引 
  起了人占有这些事物的愿望、希望、要求等等。但是,愿望等等是主观的东 
  西,而所愿望的对象则是不以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的东西;人在其愿望、 
  想象中是无限制的,但人就其实现愿望的能力和实现条件而言却是有限制 
  的。这就产生了愿望和所愿望的对象、愿望和能力、想象和实际等等之间的 
  矛盾。原始人对自然及其规律以及人本身的无知,决定了他们不能正确地对 
  待和解决这样的矛盾,于是就把他们所愿望的对象当作神来崇拜,企图在这 
  种宗教的幻想和想象中来解决矛盾。他们崇拜河流、高山、太阳、植物或动 
  物,向它们祈求福利。这样就产生了原始的多神教。多神教或自然宗教所崇 
  拜的神大都是自然物或自然界的特性,完全表现着原始人对自然界的依赖, 
  其目的就是用宗教的方式来克服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在幻想中来实现主观的 
  愿望和满足人的需要。所以,费尔巴哈认为,正是原始人类的愚昧无知,是 
  宗教借以产生和保持的决定性条件。 
       但是,费尔巴哈进一步指出,原始多神教当作神来崇拜的自然物,已经 
  不是真正的本来面目的自然物了。例如,就拿“太阳神”来说吧,在崇拜它 
  的多神教徒看来,这个太阳并不是真正自然的太阳,而是一个象人那样的太 
  阳,一个有人格的、活生生的、有感觉的东西,一个象他自己那样具有人的 
  心情和意志、并且能够了解、同情人的心情和意愿的主体。显然,“太阳神” 
  这个神圣的实体乃是原始人通过幻想力、想象力把他自己特有的属性转嫁到 
  作为自然物的太阳身上而形成起来的。由此可见,自然宗教的神虽然是自然 
  物,但这个神的本质并不就是它的自然本质,而是人的本质。人崇拜太阳、 
  动物等等自然物其实是崇拜人自己。费尔巴哈认为,自然宗教本质上无非是: 
   “把非人的本质当作神的本质来崇拜,因为非人的本质在它看来是一个人的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第781—782 页。 
② 同上书,第436—437 页。 
③ 同上书,第580、560 页。 
… Page 15…
  本质。”  ① 
       费尔巴哈认为,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同其他的人也就 
  更加紧密地联合成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实体。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力量对 
  人的支配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社会力量即人对人的支配愈易上升到主要的 
  地位,从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逐渐削弱,人对社会即人对人的依赖性逐渐 
  加强了。随着人依赖的对象的改变,“精神宗教”(基督教是其最完善的形 
  态)就逐步地取代了“自然宗教”。基督教和自然宗教一样都起源于人们的 
  依赖感、利己主义、无知和幻想。它们的不同只在于:自然宗教是把自然物、 
  自然界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