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8、信仰佛教的人必须要念经拜佛吗?
真正的信仰是思想上的信仰,即意识形态信仰,而不是表面形式。因而说:“上智修心,中智修身,下智修口。”所谓“上智修心”,就是指思想意识的修养。佛和魔,凡人和佛菩萨的根本界线是“心”,即思想意识,不是外形、表面。而且这外形表面,可以伪装,不能当作信与不信的标志。真正的佛指的是慈悲、智慧等思想境界,不是有形的东西。八万四千法,显密与禅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去染还净”。即清除思想上的烦恼污染,显现本净佛心。“中智修身”,就是指守持清规戒律,修习身德、言德、戒恶行善。“下智修口”,是指念经、诵佛号咒语。但这并不是说念经没有功德或者不需要念经,而只是说明三种修法的不同层次和适应对象。即使是念经、念咒也有个高层次的念法和低层次的念法。高层次的念经是口念经文,心思经义,以求思想行为和经义相合;低层次的念经只是念经文,不想经义。高层次的念咒是心观口念,一心不乱;低层次的念咒是心不在焉,只是心念而已。
49、念佛必须要吃素吗?
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禁止杀生的宗教,从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说,不应该吃众生的肉,应该吃素。不但修显宗的人应该吃素,修下三部密,特别是修观音、度母法的,按续部禁戒藏传佛教也要求吃素。有人也许会说,藏传佛教为什么不禁止吃肉?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藏族大部份聚集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气候寒冷的青藏和康藏高原上,它的生存需要食物中的足够的热量。
二、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以“乳酪为饮,畜肉为粮”的从事畜牧业的民族,长期以来以畜肉和乳酪为主要食品。这种特殊环境和畜牧业生产决定了藏族的饮食结构。人首先需要生存,然后才能信仰。所以在藏传佛教中要求吃素是很难办到的。
三、佛律中并没有完全禁止吃肉,而允许吃“三净肉”,“三净”就是眼净、耳净、心净。“眼净”是没有亲眼看到杀牲的情景;“耳净”是没有听到宰杀的情况;“心净”是心中没有杀牲吃肉的念头,也没有为专供自己食用而所杀的嫌疑。
四、无上密中需要酒肉供品,有将五肉化为甘露的加持法,并不禁止吃肉。有此种种原因,藏传佛教中只要求部分吃素。但从佛教教义上讲,应该吃素,不应该吃肉。
50、俗家弟子和还俗的僧人能穿袈裟吗?
穿三衣、剃须发、起法号是受戒僧人的标志。因此,佛陀三衣,只有戒行清净的僧人才有资格穿,没有受戒的俗人和只受过居士五戒、八戒的男女居士,以及破了戒的沙弥、比丘都没有资格穿佛陀的圣洁的三衣。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中有家室的修行者只穿白色的袈裟,不允许穿红黄二色袈裟。汉地在家居士,穿红黄袈裟是违律行为,因为红黄袈裟是戒体清净、不沾男女之事的象征。现在有些人乱穿僧衣,就像小偷穿警察服装一样,是一种亵渎神圣的行为。有些骗子穿僧衣,就是为了冒充僧人,进行诈骗行为,是严重的违律行为。
51、在家弟子如何修持佛法?
佛法是一种应机教化超度的方便法,没有一种固定的修持模式。把佛教的修持理解为几种狭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条主义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佛教的修行原则是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调服心性三条。净化心灵,彻底清除贫、嗔、痴、慢、邪见等心灵污染,达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佛。修行的方法有千万种,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乐的人身和成佛两条。智者可以从目的上选择一种最佳修持方法,在家的学修者不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环境和家庭等情况决定。有的人可以从阅读经书,加强思想修养入手;有的可以静坐,修定,修慧,走开悟之路;有的可以专心诵经念咒;若要想迅速获得修证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序求密法,坚持修习。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修哪种法,都要有上师的指导和清净的法脉传承。不能凭书本自学,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经典教义的乱传乱说,更不能相信那些打着佛教旗号的邪门外道,巫婆神汉,以及形形色色的装神弄鬼自称“佛菩萨”行骗的伪气功师之流。
52、凡上师的话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吗?
在修佛的道路上拜师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中称拜师是道本,作了详细的论述。尊师重教是文明社会的美德,对学佛的人来说,对上师的尊敬和一般意义上的尊师还有所不同,应将具德的上师视为代佛传道的佛的化身和三宝合一的皈依对象。因此,对上师尊敬与否,忠诚与否,就会成为学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不能不重视师道,在拜师之前要十分慎重,不能“见庙”就烧香,要从品德、学问、教派传承各方面对投拜对象进行了解,慎重决定取舍。上师的品德、学问必须按佛教的标准衡量。不能靠商品社会的虚假广告,要经过可靠的途径了解。经过慎重选择而决定投拜皈依的上师,就应该看作入道之本,加持之源,尊敬供奉,不能有三心二意。只要上师所做所为,合乎教义,就应服从支持。如果有些上师的行为不合教义法规,弟子应该像子女对待父母的错误那样,善言奉劝改正制止。这就是《菩提道次第》中指示的对待上师错误言行的态度。这有以下经典根据:《律》中说“所说背离教义,应制止。”《宝云经》中说,“对善法行,应随从奉行,对恶行为应当背弃”,这就是说,对上师的服从并不是无条件的。
53、不放弃五欲能不能学佛?
对色、声、香、味、触的爱欲,在佛经中称五欲。贪恋五欲是众生堕落受苦的根源,因此,节制五欲是心性净化成佛的主要手段。但佛教是一种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的灵活方便法门。对于小机人适应戒欲离欲的方法,对大机人并不适应戒欲的消极方法,而适应更积极的以欲制欲的方便法门。毒药对不同的人的作用并不相同,有的人吃了毒药就会丧命,有的人吃了毒药也不会中毒,甚至有的人吃了毒药会变得更加强壮。学佛也有这样三种根器的人。第一种人无抗毒能力,只能远离毒害;第二种人不怕毒害,没有必要采取防毒措施,可以顺其自然;第三种人可以以毒攻毒,化毒为自身的高能营养;这三种人依次是学显宗小乘,学菩萨乘,学无上密的根器。这样大根器的人犹如食毒的孔雀。在法护大师的《剑轮修行法》中有偈云:
“孔雀在毒草中昂首阔步,不顾盼周围的香花奇草,孔雀不喜欢香草美味,他们却因吃毒草而体壮羽美。”“欲乐犹如毒草叶,惟有如孔雀的勇士方能依其茁壮,若是如乌鸦的弱者去尝试,势必因贪得无厌而丧命。”这里说的很清楚,若无孔雀似的化毒为营养的能力,绝不能贪恋五欲之毒草。
54、什么叫传承?传承共有哪几种?
传承是真法口耳相传,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法脉传递系统。主要有戒脉传承,经学传承,灌顶随许传承等。经学传承又分经论阅读传承和讲解传承。如《菩提道次》,有三个经学传承:一是世尊、文殊、龙树一脉相传的深密正见传承;二是世尊、弥勒、无著一脉相传的广大菩萨行传承;三是持金刚、文殊、大勇金刚一脉相传的修习加持传承。这三个纯真无瑕的菩提道经学传承传到了宗喀巴大师,大师将以上三个法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旷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传承必须是口耳相传,不能用文书相传,也不能由不具备传授资格的他人代替。传授戒律的戒师,也必须是戒行清净,具备戒体的僧人。有破戒行为的任何人都没有传戒的资格。灌顶上师除具备从持金刚以下代代具德上师传承未断的法脉外,还要具备修持实践和作金刚上师的“双十”条件。经典阅读、讲解,也有严格的师传,不能望文生义,任意理解,随意发挥。否则,就成世俗见解,不成其为深奥的佛法。
55、学习藏传佛教应从何处入手?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系统完整精密的知识理论基础上的理性信仰,对佛教的起信、入道、证果,不能靠神灵的启示,不能靠盲目迷信,也不能靠几条咒语和盲修瞎练的幻觉,而是靠系统正确严密的教理和修证理论的指导。因此,无论是藏传佛教或汉传佛教,无论是密宗还是禅宗,只要是佛教,他的正确的入手处,理所当然的是拜师,学习掌握系统的教理,按闻思修程序进行。由于这个原因,《菩提道次第》开卷第一章就是“亲近善知识”。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成就师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模式,寻师求法——艰苦修持——获得成就——收徒传法,著书立说。也许有人会说:禅宗不立文字,不主张经教,怎能说所有的佛教都从拜师学习教理入手呢?我认为这是对正宗禅门教理的严重歪曲,否则,六祖《坛经》中的“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忏悔品第六)这段话如何理解?既然“不立文字”,“坛经”难道不是文字吗?既然不需要经教,数万言《坛经》讲的不是经教,又是什么呢?中国的禅宗走上偏禅的道路,其最根本原因是轻视经教,舍本求远所造成的。
56、对别的教派应持何种态度?
对待教派问题有两条原则。
一、对佛教任何教派都不应该抱有偏见。
二、信仰贵在专一。
就第一个问题来讲,佛教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禅宗、净土,就藏密而言,无论萨迦、宁玛、格鲁、噶举、希结、觉囊,都是佛教这棵大菩提树上的大小枝干,尽管它们各自花色不同,但它们同出于一条根,结同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