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仪-书梦重温丛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美,并且在一条至为偏僻的小路上开拓。她把自己的全部都祭了艺术。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97_1。bmp}


伍尔夫(1882~1941),英国女作家。生于文学世家。早年写书评,与
许多作家如亨利·詹姆斯、艾略特交往密切。她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创作,擅
用意识流手法,代表作为《到灯塔去》、《海浪》、《达罗卫夫人》等。1941
年3 月28 日自杀。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98_1。bmp}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作家。父亲是破产农民。从幼年起就
卖报、卸货,14 岁进工厂当童工,15 岁干非法捕捞买卖,后当水手,还曾冒
险淘金。他完全靠自学写作,获得世界声誉。代表作为《荒野的呼唤》、《马
丁·伊登》、《热爱生命》等。1916 年11 月22 日自杀。

杰克·伦敦

除了一段短暂而又巨大的成功之外,他一直都在挣扎,从未屈服。贫困
使他成为一个独特的人,他懂得一个生存在下层的人要用什么去获得自尊,
要付出怎样的力气。也许从来没有一个作家能把人的拚搏写得那么生动逼
真。他的作品是关于弱者的说明和强者的炫示,是傲立于世的宣言。

他最杰出的作品是一些短篇,再加上《荒野的呼唤》。《雪虎》在前一
个写狗的中篇的高度上稍稍跌落了一下,多少失去了一点神秘莫测的力量。

他特别令人敬佩之处还在于,所有作品——无论是成名前或成名后——
都看不出作者曾为自己的出身而羞愧。他坚定地代表着自己的出身,有着从
不打算遮掩的自豪与傲慢、仇视与抵触。这些特质,既不是出身于中产阶级
的海明威和福克纳所具备的,也不是那些以贫困为耻辱的另一些倒霉汉敢表
达的。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0_1。bmp}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父亲是医生。亨利曾做过
多种工作,后涉嫌被捕,在狱中开始写作,出狱后专职写作。共创作短篇300
多篇,轰动一时,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被公认为短篇
名手。

欧·亨利

他对不少短篇小说作家产生了长久的影响,也的确写出了为数不少的好
作品,当然是短篇。他有匠人的耐性,同时又具有诗人的情怀。他的作品是
技巧十足的,却又因为自己真切的激动而避免了另一种浮浅。他与大多数技
巧型的作家不同,他能深深地感动。

无论如何,他只是一个机智的、非常聪慧的大文人。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2_1。bmp}


汉姆生(1859~1952),挪威作家。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5 岁起独立谋
生。曾两度流落美国。他提倡心理文学,代表作为《牧羊神》、《大地的成
长》等。1920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拥护纳粹1945 年被捕,后因病获释。

汉姆生

他像哈代一样执着一样厚重,凭着对那片土地的感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
的读者;他的魅力同样不会随着风气的变换而失掉。《大地的成长》是按照
古老秩序排列构筑的,也是展示一种古老的情感。人们会在一些最基本的发
现上长久地驻留,从中找到一些未曾变更过的感念。这就是永恒的诗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像他着力描叙的土地一样,不断有新的东西
滋长出来。他确立的一切:情感、故事、人物,比其他那些机智灵巧的作家
要持久得多。

任何时候,那些擅长于讲叙老故事和“平淡”故事的人,都往往蕴藏着
强大的力量。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4_1。bmp}


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批评家。出生于美国,先祖是英国
人,祖父创办华盛顿大学,后任校长。母亲是诗人。1914 年起定居英国。代
表作为《荒原》,是他的成名作,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还有《四个
四重奏》,被认为是他创作的顶峰。194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

他在众多的诗人中总是独占一份光荣。他的超人的气魄、瑰丽斑驳的想
象、芜杂而和谐的意绪,都让一代代人视为神奇并诠释不尽。他像一个独行
大侠一样,风卷残云般地从大地上掠过,让后来人望而生畏。

重复他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可能的。他写出了大气磅礴的《荒原》,
又写出了《四个四重奏》。他的劳作和实现的结果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人到底
能够作些什么,并让我们更加忠于理想。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6_1。bmp}


怀特(1912~),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生于英国,二战中曾就职
于情报部门。1948 年回澳大利亚定居。其成名作是小说《人类之树》,代表
作为《风暴眼》。197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怀特

他是澳洲的多产作家。他之前我们极少注意那块土地上的诗人。他那些
大部头的书里,故事应有尽有,而且写得极为放肆。比如《风暴眼》等书,
作者并不顾虑什么,甚至也不担心篇幅太长。结果它们真的有了这些倾向。

怀特很倔强,越是后来越显示了这样的性格。那些好的艺术家,在经历
了一切之后,剩下的最后一件珍宝就是倔强。而那些没出息的所谓艺术家,
只能越来越乖巧、越来越懂事。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8_1。bmp}


索因卡(1934~),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在英国攻读文学,
毕业后在伦敦皇家剧院从事戏剧工作,1960 年回国。他把西方戏剧艺术与非
洲传统音乐、舞蹈等结合在一起。后期作品表现手法荒诞。代表作为剧本《路》
和长篇小说《痴心与浊水》。

索因卡

使我难忘的是他的剧本《森林舞蹈》。他的戏剧比他的小说《痴心与浊
水》等更好。它以令人惊奇的丰富多彩、深深植根于民族沃土的非凡气质征
服了我们。我因此感到,艺术家要倾听土地的声音必须屏息静气——当然对
于读者也是这样。

许多单薄的作品主要就是没有传递出土地的声音。土地没有卑贱的,而
感受土地的心灵却有卑劣和高贵之分。索因卡在那个戏剧中充分表达了他对
一片陆地的敬重、和面对生母般的情感。

他的作品如此频繁地出现鬼魂之类而不使人厌烦。这很奇怪。鬼魂的参
与其实是一种假设和言喻,这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特别是在拉美作家手中
反复磨擦过,已经提不起人的胃口。索因卡却成功地找到了一条鬼魂来往的
通道,所以它们出现得再多、再疯狂,都显得自然贴切。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8_1。bmp}


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父亲为巨商,母亲有葡萄牙血
统。26 岁发表《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举成名,被视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
作。二战前因反对纳粹,被迫流亡国外,1938 年迁居美国。晚年移居瑞士。

其代表作还有《魔山》。 1929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ewc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09_1。bmp} 

托马斯·曼

这是一个使很多天才黯然失色的伟大作家。他在令人难以想象的青年时
代就写出了皇皇巨著:《布登勃洛克一家》。后来这部书成了一些家族小说
的楷模,是那个时期传下来的真正的经典。比起它来,那些现代主义的经典
就显得太牵强、太寒酸了。它具有经典作品才有的庄重感和相应的规模、超
人一等的气质。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后来一连串的杰作。一个强大的生命有着怎样的创造
力、不倦的热情,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他甚至写出了《死于威尼斯》这样的作品,这进一步说明了他是一个超
越时代的作家。作品中特异的品质与思维、无比纯粹的艺术格调,都能引发
别人无穷的想象。

所有的现代主义作家几乎都有隔膜的痛苦、寂寞的孤单,以及由于历史
的短浅和某种缺乏根柢造成的担心,总之都有着程度不同的苦恼——如果能
够更多地听到上一个时代大师们的回声,那将会使他们感到特别的幸福。而
《死于威尼斯》一篇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期望。


米斯特拉尔

那些专注于某一种题材和主题的作家,极少获得她这样的地位和荣誉。
她差不多一生只歌颂爱、爱情。人人都触摸得到的那个大主题在她这儿变得
很实在又很新鲜。它甚至在一开始是非常具体的,这种具体性带来了单纯的
美,并使她一直坚持到底,她于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个作家在捕捉那些真实而具体的诗意时,并非是十分容易的。因为他
们很快就会变质,成为很抽象很色彩化的东西。于是作家有可能因此而变得
庸常。

米斯特拉尔难能可贵的,是她一直执着于看到感到哀过痛过也痴过的这
种情感,一生不再忘怀。这种执着本身就是最好的诗。这种情感的性质属于
人类亘古不变的那一部分,最受人尊重和厚待。

20 世纪末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情感。反映到艺术上,就是这种艺术家的绝
迹。现在开始的是一场更复杂更含混、更无所适从的痛苦。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14_1。bmp}


米斯特拉尔(1889~1957),智利女诗人。早年独立谋生。14 岁开始发
表诗作。后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中学校长。还曾任智利驻国外领事。代表作
为诗集《有刺的树》,1945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斯坦培克

现实主义创作在他那里接近了尾声。我们可以在他身边发现一大批杰出
的现代艺术实践者,如帕索斯、海明威和斯泰因等。他们及所处的时代不可
能不影响斯坦培克这样的实力派作家。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他的《托蒂亚盆地》
(一译《煎饼坪》)和《罐头厂街》。他的产生了极大反响的长篇《愤怒的
葡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