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摹U饩臀骋还液兔褡宕蠹彝サ慕⑻峁┝丝煽康幕 V泄虮淝ǖ睦芬蔡逑至诵值苊褡宓奈按蠊毕住=裉熘泄呓厍目ⅲ约罢庑┑厍钪粘晌泄囊徊糠郑祭氩豢钡孛褡宓呐Ψ芏贰A私饬苏庑抟苫峒し⑵鹞颐堑陌惹椋刮颐桥ξぷ婀耐骋唬涫痈髅褡寮涞耐沤幔瓿勺婀骋缓褪迪窒执奈按笫乱刀毕琢α俊

 
 
   
二 走向统一的漫长历程:先秦时期
1 夏朝 
 

 

  
  原始社会后期,在黄河下游出现了以尧和舜相继为首领的部落联盟。舜死后,夏族首领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但到禹死后,原定的继承人益被禹之子启所杀(一说益自愿让位于启),从此由部落首领推选联盟首领的原始社会传统,转变为一姓世袭、父兄死后由子弟继承的君主制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约起于公元前21世纪,经400余年,至公元前16世纪灭于商。夏族主要活动于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近几十年来在这一带先后发现了多处介于晚期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与文献所载夏朝年代和地域符合。其中又以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一二期,被学术界公认为夏文化遗存。

  文献所载夏的都城或国君居住过的地方有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城镇)、斟[xún寻](今河南巩义市旧巩县西南)、帝丘(今河南濮阳市)、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县东北)、西河(今河南安阳市东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等地,大致反映了夏朝的统治范围。1960年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洛阳老城东约18公里的二里头遗址发现大型宫殿建筑遗址,考古学者或认为即斟遗址,或认为是桀后期自斟“迁于河南”的“河南”。

  在夏族之东分布着许多夷族,东夷首领后羿、寒促等还一度成为夏朝的统治者,到少康和其子杼在位时消灭了夷族首领,夏朝才中兴。夏时存在的方国有有仍、有莘、有鬲、有缗[mí n民]、有虞、有扈、过、寒、商、缯[zēng增]、亳[bó薄]、葛、斟灌、三朡[zōng宗]、昆吾、韦、顾、涂山、防风、英、六、巢等,周围的其他民族有莱夷、九夷、熏育、三苗等。

 
 
   

2 商朝 
 

 

  
  商族的始祖是契,相传曾协助大禹治水。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后裔成汤(天乙)在先后灭了葛、韦、顾、昆吾等国后灭夏朝,将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放逐到南巢(一般认为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北)。

  自契至汤,商人的迁移相当频繁,有八次;汤以后又有多次迁移,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自亳(今河南商丘市北)迁嚣(一作隞[áo敖],今河南荥阳市东北,一说即今郑州市),再迁相(今河南内黄县东南),再迁邢(一作耿,今河北邢台市),再迁庇(今山东郓城县北),再迁奄(今山东曲阜市),至盘庚时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市)。从此至商亡的273年间不再迁移,仅帝乙以后的君主居于别都沫(朝歌,今河南淇县),因此周人称商为殷,但商人仍自称商。至公元前11世纪,纣(帝辛)为周武王所灭。

  自汤至盘庚,商朝几经盛衰,至盘庚的侄儿武丁在位时国力鼎盛,北伐鬼方、羌方,南征荆蛮,势力达到长江流域,今湖北、湖南、江西都有这一时期的遗址和遗物出土。至武乙在位时,东夷逐渐强大,迁至淮河流域,进而向中原扩展。帝乙和其子纣在位时屡次征伐夷人,虽取得胜利,国力也因此而虚耗。西方的周族兴起,至文王时已受到大多数诸侯的拥戴,至其子武王时在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黄河边)与八百诸侯和各族首领结盟,联合伐纣,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汲县北)一战奠定了灭商的胜局。

  商朝周边的方国和戎狄很多,有人方、淮夷、虎方、群舒、有熊氏、越戏氏、祭方、犬方、邢方、基方、余无戎、燕京戎、翳[yī一]徒戎、西落鬼戎、龙方、辔[pèi配]方、■方、犬戎、羌方、熏育、土方、危方、方、鬼方等。较远的还有在今东北和境外的肃慎,西北的氐、羌,长江中游的濮〔Pú葡〕,四川盆地的巴、蜀,浙东的越等族。

 
 
   
3 西周 
 

 

  
  周的始祖弃,姬姓,被周人认为是种植稷和麦的创始者,号后稷。相传舜封弃于邰〔tái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传至公刘时迁豳〔bīn宾〕(今陕西旬邑县西)。约公元前12世纪,古公亶[dàn但]父迁至岐山下的周原,逐渐强盛。商纣时,周传至姬昌,称西伯,死后被追谥为文王。文王因成功地调解了虞(在今山西平陆县)、芮(在今陕西大荔县)间的争端,得到二国的归附,又打败了戎人,灭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南)、黎(在今山西长治市于西南)、邘[yú于](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崇(在今河南嵩县北)等国,迁都于丰(今陕西西安市沣水西)。其子姬发(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武王建镐[hào号]京于沣水东。

  武王封纣之子武庚于殷,派弟管叔鲜、蔡叔度加以监护。武王死后,其子成五年幼,由叔周公旦摄政。武庚联合管、蔡与东方夷族叛周,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将统治范围扩大到东方。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在洛水之阳(在今河南洛阳市)营建洛邑,称为“成周”,与丰镐的“宗周”成为周朝东西两个政治中心。

  武王灭商后和周公东征后都曾大规模分封同姓、异姓诸侯,西周时的大国有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市)、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北)、丰(今山东青州市西北)、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北)、邶[bèi贝](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啵踶ōng拥](今河南新乡市西南)、卫(都沫,今河南淇县)、东(今河南濮阳县南)、晋(初都唐,今山西翼城县西;后迁鄂,今乡宁县;又迁曲沃,今闻喜县东北;再迁绛,又称翼,今翼城县东南)、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陈(今河南淮阳县)、蔡(今河南上蔡县)、许(今河南许昌市东)、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东南)、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吴(都蕃离,今江苏无锡市东南)、徐(今江苏泗洪县东南)等。除很多小国外,戎狄诸族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如齐国东有莱夷,北有长翟;晋国南有条戎,北有隗[kuí葵]、狐氏、燕京戎、北戎、鬼方;宗周西有陆浑戎,北有严允、太原、翟;江淮间有淮夷、虎方、群舒;楚国的西南有百濮与扬越;秦国之西有羌;燕国之东北有肃慎等。

 
 
   
4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末年,幽王荒淫无道,又废申后而立褒姒[sì四]为后。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引犬戎攻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亡。太子继位后为平王,在晋、秦、郑、卫等诸侯护送下,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史称此后的周朝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二阶段,前者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后者来源于西汉刘向所编《战国策》,目前史学界一般以公元前770—前476年为春秋时期,以公元前475—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东周时,周天子已只有“共主”的虚名,诸侯专政,大国先后称霸。春秋时见于记载的大小诸侯有140多个,其中主要的13个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经过激烈的争夺兼吞,到春秋末年仅剩约30国。在这过程中,大国的疆域一般都不断扩大,但由于争战不休,疆域都不稳定。

  在中原各国之间还有非华夏的部族,如今太行山南段东西麓、今山西和河南的北部有赤狄、潞氏等族,今陕北有白狄,白狄的别种鲜虞、肥鼓等分布在今河南中部,河南的伊水、洛水一带有扬拒、泉皋、伊雒[luò洛]之戎、陆浑之戎,今山西平陆有茅戎,今河南汝川有戎蛮。在诸侯的周边也有不少夷狄部族,如东北有山戎、东胡、肃慎,西北有羌、林胡、楼烦,南方有百濮、扬越,东部沿海地区有莱夷、淮夷、东夷。

  战国初,越国于公元前473年灭吴,势力扩展至今山东半岛,迁都琅邪[láng yá狼牙](今山东胶南市西南),但以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379年迁回吴(今江苏苏州市)。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于公元前403年被周王承认为诸侯。齐国的田氏专政,至公元前386年也被周王承认为诸侯,实际取代了吕氏齐国。此后,秦、楚、韩、赵、魏、(田)齐、燕成为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后世称为“战国七雄”。而周王的直属地日益缩小,至公元前367年分为东周(今河南洛阳市西一带)、西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一带)两个小国。

  秦国开始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西南),以后迁至泾[jīng晶]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栎[yuè越]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魏国开始时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361年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韩国最初以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为都城,先后迁都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灭郑后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市)。赵国的都城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迁至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公元前386年定都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楚国建都于郢[yǐng颖](今湖北荆川市江陵区西北),公元前278年在秦国的打击下先后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巨阳(今安徽阜阳市北),公元前241年迁至寿春(今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