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86年(晋太元十一年)拓跋珪收集旧部复国,同年迁都盛乐,称魏国,史称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北魏从后燕、夏夺取了大部分疆域,又先后灭北燕、北凉,到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公元424—451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

  北魏刚统一北方时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边界稍北,蒙古高原和今叶尼塞河上游、贝加尔湖一带有柔然、高车(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与北魏为邻,最为强大,在今蒙古杭爱山脉的东段车车尔勒格一带建有可汗庭。北魏的东界已退至辽河以西,控制今大凌河下游,辽东成为高句丽的范围。北魏的西戎校尉府驻在扜泥(今新疆若羌县),控制着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和鄯善一带,但未能扩展到西域其他地区。南界在今黄河以南,占有今河南中部及山东西北局部。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北伐失败,魏军反击,一度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对岸长江边,从此疆域扩展至淮河一线,南朝仅保住今江苏北部。但北魏在西部已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退至伊吾(今新疆哈密市)。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梁中大通六年),孝武帝讨伐权臣高欢未成。出奔关中,依靠宇文泰在长安建都,史称西魏。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东、西魏的界线大致在黄河、今山西西南、河南西部、湖北北部。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梁中大同二年),侯景以河南地降梁,使梁的疆域扩大到淮河以北。这时,吐谷浑首领夸吕(公元529—591年在位)称汗建国,540(西魏大统六年)以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为都。西魏的西域部分为吐谷浑所占,伊吾被柔然占有,西界退至敦煌。

  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西魏大统十六年,梁大宝元年),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梁承圣二年),攻取梁的益州,次年攻下梁元帝所在的江陵,其疆域增加了今湖北西部、四川。今贵州和云南名义上也随益州的归属而成为西魏的一部分,实际上已为当地民族所占。西魏又划出江陵附近数县立萧詧为梁帝,作为附庸,史称后梁。

  557年(北齐天保八年,梁太平二年),北周取代西魏。与此同时,北齐夺取了南朝江淮间土地,所以陈的北界已退至长江。

 
 
   
4 北方的局部扩展和南方的退缩 
 

 

  
  公元2世纪后期,由于西北羌人的不断反抗,汉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弱,不少政区不得不撤销或者撤到内地。北方的鲜卑逐渐南侵,移居入塞的南匈奴人也在扩大活动的范围。到了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再也无暇顾及边疆,朔方、上郡、北地、定襄、云中、五原六郡完全放弃,上谷、代、雁门、西河、安定等郡也都放弃了一部分,大致退到了今桑干河、吕梁山、黄河和六盘山一线。这一线以北被称为“羌胡”所有,实际上是由匈奴、鲜卑、羌等多种民族聚居或杂居,留在那里的汉人也有一定的数量,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西晋末年。

  在整个十六国和北朝期间,尽管北方经常处于战乱之中,疆域很不稳定,但由于原来居住在边疆的非汉族先后占有黄河流域的全部或一部分,它们把中原王朝的疆域和自己的根据地连成一片,有的还并吞了其他北方民族,因此中原政权管辖的范围比东汉后期、三国和西晋时反而有所扩大。例如前燕并吞了鲜卑的宇文部,北部边境增加了今老哈河流域,基本恢复了西汉的旧地。在北魏统一了北方以后,到523年六镇起义以前,它的北界不仅大体与秦汉时相同,阴山一带还达到了更北,控制了阴山北麓。

  东汉后期对西域的控制一度中止,此后西域长史府也时置时废。但由于中原与西域长期的交往,中原人民在西域的长期经营,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并没有断绝。不仅如此,西北的地方政权还第一次在西域设置了正式行政区。 327年,张氏前凉设置高昌郡,辖有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东部哈拉和卓以东一带。此后历经前秦、后凉、西凉,直到439年北凉为北魏所灭。西域的第一个郡建在吐鲁番盆地,这绝不是偶然的。这里是通向西域的孔道,一直是中原王朝经营的要地,西汉以来的戊已校尉都常驻于此,大批汉人迁来开垦,农业已有相当良好的基础。因而在北凉被灭后,高昌郡地还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高昌国长期存在,直到640年才灭于唐。

  东汉在朝鲜半岛上的乐浪郡,到后期只控制了北部,南部的几个县已由当地民族占据。但到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地方割据势力公孙氏政权恢复了对南部的统治,并新设置了一个带方郡。公孙氏与以后的魏、西晋还基本上控制了今朝鲜北部北大峰山脉以东的地区。

  高句丽于209年迁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市境内)后,日益强大,逐渐向南扩张,终于在西晋末(公元313年)完全占领了乐浪郡。差不多与此同时,带方郡也被南方的马韩吞并。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设置正式行政机构400多年的历史就此结束了。高句丽继续向西侵夺先后属于前燕、后燕的辽东、玄菟二郡,经过多次争夺,在404年取得了辽河以东之地。427年,高句丽迁都今朝鲜平壤,这标志着高句丽已经成为中国之外的独立国家了。

  十六国时期,聚居于湟水流域和黄河上游的吐谷浑兴起,向南扩张到今四川松潘县一带。以后吐谷浑受挫退出,羌人进入今甘南、川北。到北周时又驱逐了这里的羌人,设置了宕昌郡。这也是中原政权在当地首次设立正式行政区。

  东晋以后,南方先后建立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这些政权的都城都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即原建业,因避晋愍帝讳而改),仅梁元帝时(公元552—555年)有不到三年的时间迁都于江陵。与北方中原政权的局部扩张相反,南方汉族政权的疆域始终是在收缩的。

  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虽然在汉武帝时已设置郡县,但中央政权的行政控制往往只限于政区治所周围和交通线沿线。三国时蜀国的诸葛亮曾大力开发,实际控制区有所扩大,但到西晋时一些政区已经名存实亡。由于东晋和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对付内部的权力之争,顾不上西南边区的经营和开发;加上地方官治理不当,甚至残酷压迫当地民族,规模不等的反抗时有发生。不过直到南朝中期为止,设在今云南和贵州西部的宁州名义上始终存在,并由朝廷派遣官员。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侯景之乱爆发,宁州刺史奉命救援京师,离开治所。当地爨〔cuàn窜〕蛮的豪族乘机而起,在 550年脱离了梁朝。在宁州爨蛮影响下,周围的部族纷纷自立,因此在今四川长江和大渡河以南、湖南西部、广西西部已经不再有南朝的郡县存在。

  汉朝疆域最南端的是日南郡象林县。在公元192年(一说在公元137年),当地人区逵建立了林邑国,脱离了汉朝,因而汉朝的南疆从北纬13°退到了北纬16°一线。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林邑又向北扩张,并吞了西卷县,推进到北纬17°。大约在南朝后期,林邑又占了原日南郡剩下的三个县,南朝疆域的南界退到了北纬18°一线。

 
 
   
五 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1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隋朝存在的时间尽管很短,却在前所未有的范围内建立了正式行政区。

  在北方,隋朝从突厥人手中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五原、定襄二郡的北界已接近今中蒙边界。

  在西北,隋朝从突厥取得了今新疆哈密地区,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设置了伊吾郡。隋炀帝又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之机,灭了吐谷浑,取得了它的故地,于大业五年设置了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县)、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县南)、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古伏俟城)和河源(治所在今青海兴海县东南)四郡,辖境南起昆仑山脉,北至库鲁克塔格山脉,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基本上都是以前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域的地方。

  隋初在云贵高原有所扩展,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设南宁州总管府于味(今云南曲靖市),辖境东至今贵州西部,西至云南大理州。但数年后因爨蛮反抗而放弃。

  在南方,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灭了林邑国,一度设置了三个新郡——比景、象浦、海阴,其中海阴已在西汉日南郡旧地之南。但在隋军撤退后数月,林邑即收复故地,隋朝的南界大致还在北纬18°即横山一带。

  不过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在海南岛重新设立行政区,这不能不归功于当地俚族首领冼〔xiǎn显〕夫人。俚族分布在今广东西江流域,以后逐步发展到海南岛上。冼夫人不仅在俚人中有很高的威望,海南岛上的儋耳人也服从她,“归附者千余洞”。南朝的梁、陈虽然已在海南岛设置了崖州,但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而冼夫人对隋朝的效忠,使隋朝顺利地行使对海南岛的管辖,因而在她去世以后就能在岛上设置了珠崖、儋耳、临振三郡。以后,大陆政权对海南岛的行政管辖再也没有中断过。

  只有在东北,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终,边界仍在辽河一线。

 
 
   
2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在隋末农民起义的高潮中,隋太原留守李渊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入长安,立代王杨侑〔yòu右〕为帝。618年,李渊逼杨侑禅位,建立唐朝。至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