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8-史载之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八分一盏,煎一两沸,急泻出,食后,徐徐去滓,热服(病已 
即止。) 
产后,余恶血未下,因感风邪,与热血相搏,壮热头痛,面赤如醉人,眼涩KT 急, 
昏闷不醒,身如在虚空,见食即吐,食不住腹,脉气结而不匀,逐位间绝,然各有骨力而微, 
此 
麻黄(去根,三钱) 麦门冬 黄芩 羌活 大黄 荆芥穗 山栀子 芍药 射干(各 
半两) 官桂 当归(各一分) 甘草(炙,三铢) 
上为细末,不要KT ,只生捣,每服二钱,浓煎,薄荷汤调下,若脉气极有骨力,应 
指 
夏末一字,和滓服,大府不热,不用牵牛。 
载之治病、用药,初不求异,炮炙制度,自依本法,以铢计者,盖其审证精切,不过三 
四服立愈,逾是而不效,乃察病按方之不审,盒饭改辙,不可泥也,此皆亲试而得之,非敢 
夸大其说,六铢为分,四分为两。 

卷下
诊胃脉
内容:诀云,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此叔和知之而未详也。大抵胃脉虽和缓而贵 
不疾不速,重而取之,不亏乏,浮而取之,阿阿而至,不洪不浊,即为五脏脉全,若弦而急 
,又洪大而有骨力,即受肝热邪,能生呕逆,若弦而紧,即受肝冷邪,能生飧泄。诀又曰∶ 
脾数即吐因脾热,此非脾热,乃肝热而侵脾,故作此和神之方,须使去风邪药,以和胃药, 
此方神效,但于使疗处方觉其验。 
诃子皮(一两) 削术(好者二两) 藿香 本 
两) 根子〔(七铢),此用行肝气,乃木香中拣圆小气 
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取八分,去滓和滓任意服饵,才服逡巡,却觉胸膈如饥 
,若是肝热刑脾而吐,唇焦口胶,面赤,渴引饮,小便赤,背脊寒,洒洒如疟,闻暖药臭, 
只要凉水吃,即加 
荆芥穗(二钱) 羌活(半两) 连翘(一分) 秦胶(三铢) 
以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更入半夏二片,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服,若是脾湿 
冷泄,即加 
香白芷(一分) 肉豆蔻 草豆蔻(各半两) 
如法修制,大抵用脾药须要止风邪药相并,其他加减,乃临时看风气多少,即万不失一 
,脚膝下边生疮,乃肺气不下降使然,宜服降肺气汤药。 
有病,吐半月不已,乃心鬲间有涎,宜用天南星去涎药去之。 
水邪攻心气,素问云,攻所热者死,用桂与姜,壮心气胜之,其病,狂言身热,骨节疼 
痛,面赤,眼如拔,而脑如脱。 
小便白浊而口干,是土气余而克肾水,以枳壳散清其脾,则安,痔病用荆芥熏,以钓肠 
丸服之。(方出灵,苑者是。) 

卷下
为医总论
内容:道之浑沦,莫知其源,道之既判,变化无穷,莫知其端。推其变化之间,凝而为质,五 
行名之,化而为气,五运统之,钟而为人,五脏应之,自此而后,物之可名,数之可推,理 
之可穷,而道之迹乃可得而言之也,大而天地,小而一身,理或皆然,统而论之,要其所养 
,一归之无失而已。故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白露不下,则苑 不荣,乃至贼风数至 
,豪雨数起,天地四时不能相保,与此天气不袭,道之相失也,人之起居乖宜,将养失度, 
一藏有余,一藏不足,寒温之不能相交,荣卫之不能相通,风之气乘隙而入,疾如飞矢,奇 
病苛疾,应如反掌,此天地之与人,其理未尝不一矣,古之圣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故生身无奇病而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无他 
,养无失而生气不竭者也,贤人则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而无失 
,亦可益寿而有极时,至于庶人,不能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失于所养,天之邪气,感而害五 
脏,水谷之寒热,感而伤六腑,地之湿气,感而害皮肉筋脉,百病无端,从斯而至,病之一 
生,千变万化,莫能穷究,故世之善医者,不患治病之难,患识病之难,患使药之难,何则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之不可差,明其轻重,锱铢之不可偏,浅深轻 
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 
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故善为医者,一病之生,必先考其根源,定其传受,审其刑克,分 
其冷热寒温,辨其上下内外,有真有邪,有虚有实,忽隔绝痞塞不通,忽空虚微弱失守,可 
针可灸,可下可汗,阙于不精,勇于必验,制之有先后,取之有轻重,条理具存,各有其常 
,而不可差之分毫也。夫病之所起,其来有根源,其次有传受,其传有刑克,此非常之证, 
劳伤之候也,夫劳之为病,始于丹元髓海之虚,则真病之所生,莫不先在于肾,水能胜火, 
故传之于心。火能胜金,故传之于肺,金能胜木,故传之于肝,木能胜土,故传之于脾,五 
脏相传,五气相灭,五神耗散,荣泣卫除,而精神荣卫,治之之法,其根在肾,而未传于心 
者,投之以肾邪之药,而其气自损也,当于肾之未治,而传之与心,先治于肾,攻其鬼而伐 
其根也,次治心,逐其邪,而保安其心气也,当于心之未治,而传之与肺,涕唾胶粘,喘嗽 
不安,先治于心,攻其鬼而断其相传之势,火邪扑灭,肺药未投,而喘嗽之消灭,十亦去八 
九矣,次治于肺,解其邪,而保安其金气也,后治于肾,清其脏,而还其真气也,当此未治 
,而至于肺传之肝,筋骨痿痹,隐伏于床,治之亦徒劳功。如此所为,考其根源,定其传受 
,而审其刑克也,夫五脏温和病安从来,将养乖宜,病生于变,是则百病之起,虽千变万化 
之几,而要其所归,不出于寒温热冷而已。冷者不可治之以温,名曰不及,凉而治之以热, 
名曰太过。不及者,病之不能灭,而太过者,反有所伤于真气也,冷者热之,寒者温之,轻 
重得宜,疾徐有制,动无毫厘之失,而所疗之病,举获万全。此所为分其冷热寒温者矣。传 
曰∶狂风入林,枯枝先折,猛雨破堙,隙者先坏,则八邪之所以感伤于人,莫非乘隙而入, 
此人之所病,不能无内外上下之辨也,肺气喘嗽,胶痰坚实,伏在胸中,潮涎并起,倾损性 
命,如此之类,病在上也,脚膝痿软,行步无力,腰胯沉重,如此之类,病在下也,生于皮 
毛,染于筋骨,忽寒所中,饮食不消,忽热毒所攻,大府秘涩,百端随人冷热,如此之类, 
病在内也,在上者吐之而安,然不可吐者当制之以缓,在下者补之而愈,然不可补者当制之 
以急,在外者可针可灸可汗,随其所宜,而在内者可攻可补可下,随其冷热而已,其治之有 
方,其辨之有法,亦何患乎所投之药,无必胜之验者哉,此辨其上下内外者也。夫五味爽人 
之口,五色盲人之目,嗜欲无穷,贪着不已,忧患迭生,精神 坏,而真残根伐,是人之不 
能无虚实也。实者为有余,虚者为不足,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而补泻之间,又有内外 
之辨,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五脏六腑之内,实者通之以药饵,四 
肢八节之外,实者泻之以针石刺,此其补泻之有所不同也,乃所为分其虚实者矣,夫古之人 
,年满百而动作不衰,今之人,年未满五十而动作有衰,非天之私于古而祸于今也。古之人 
知养道之术,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血气安和精神内守,故年满百而动作不衰 
,盖真全而邪气不能胜也,今之人不知养道之术,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血气枯衰,精神耗 
散,乃有胎胎相传,病病相孕,受气虚微,肌体羸弱,呼吸喘息之间,而百病臻凑于五脏六 
腑者矣,此无他,精虚神乏,而外邪得以干其阴阳之正气也,善为医者,保其真,去其邪, 
无使其过剂之药,反有以贼其真也,此所谓分其真邪者矣,乃至有隔绝痞塞不通,空虚微弱 
失守,虽三尺之童,亦耳闻而心识者矣,夫病之在内,药饵攻之,病之在外,针石取之,其 
有病势之急,而药石之功缓而难制,圣人不能灸之法,类而举之,若今阴毒伤寒,其四肢八 
节皆冷,面青唇黑,不知人事,急于气海灸之,一灸不过十数壮,而人神气完复矣,又有夏 
暑之月,任意取凉,频饮凉水,忽饮冷酒后,恣贪色欲,精气至虚,阴邪壮盛,阴阳相夺, 
阴气偏胜,独守下元,阳气虚微,上攻头项,其病脚冷如雪,四肢八节俱寒,脉气深伏,但 
有其热如火,其痛难忍,方此之际,针石何济,急于气海上灸之,一灸不过数十壮,而日前 
之所饮凉水冷酒皆转下,须臾四肢八节俱暖,而阴阳之气仍相交际者,又有冷热之痈肿,忽 
鲜赤而疼痛,忽坚硬而不痛,急以湿纸帖其上,寻其纸之先干处,便灸,一灸至百壮余而后 
止,若以冷肿而纸上不得其先干处,即于肿处当头着灸,亦以百壮而止,但量肌体浓薄,方 
可安灸,瘦薄者少灸,肥浓者多灸,忽是冷肿,灸而不痛,则以闻痛而止,因吃硫黄后有此 
病,更在虚处不请安灸,夫病之可汗可下,可针可灸,其缓急之序,重轻之别,操之不失其 
宜,施之各有其度,又何患乎人之不安,病之不愈者哉。呜呼!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虽黄帝、岐伯之论,尚有不治之病,则今有非常之候,不得 
其详,未明其实,阙而勿治,医者不为之辱也,苟其病之炽盛,人之危笃,医者既明其理, 
又识其详,当此之时,不可有分毫之怯,急以毒药验针,回其生于万死之地,举必万全,然 
非至神,无能与此,愚者行之,无异于操刀杀人也,如此所为,阙于不精,勇于必验者矣, 
此皆持之有术,治之有统,不可相逾于规矩权衡者也,至于病之有非五行之所传化,若寒壅 
之相交,阴阳之相伏,忽似热而反寒,忽似寒而反热,忽两寒两热之相攻,忽有余不足之相 
碍,千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