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女死后,国王愤恨难当:“我的女儿虽死,但她的骨灰不能和乞丐的混在一起。”于是派人将二者分开,女儿的骨灰葬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并在坟头插了许多嘛呢旗,堆满了刻着观音心咒的嘛呢石,尽力严饰。而乞丐的骨灰却被草率地埋在山脚下的烂泥中。一年之后,从两个坟头各长出一颗树,山下的树长得出奇得快,渐渐地两颗树的树梢互相靠近,连在一起了。人们看到两只小麻雀在树上做窝,早往东飞,晚从西归,都说那是王女和乞丐化现的。消息传开后,国王大怒,首先砍倒两棵树,然后请了一位懂咒术的捕鸟高手捕捉那两只鸟。当捕鸟师念诵咒语收捕鸟类的时候,那两只鸟因躲在一块刻有观音心咒的大石板下面而幸免于难。
  这虽然是一个民间故事,但也充分说明了关系亲密的人在死亡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痛苦之理。一方面是业力因缘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欲爱横流的苦果。如云:“情愁便如黄叶无风自落,飘扫不尽,去之不绝,断人弦肠,梦里哪知身是客,恣情贪欢,哪晓得,无限欢情,翻作无穷苦因。往日欢乐,恰似黄粱一梦,而今才知,欢乐是苦。”所以圣者教言云:“断绝欲网出爱流,深思无常观不净。”修行人当自求离欲,灭尽爱欲情仇。
  若欲专为私利者,彼者先应利他人,
  专以私利为重者,彼人不会成自利。
  何人利他为重者,倒如狡者为私利,
  一切利己为重者,倒如利他真诚者。
  如果有人想要成办个人私利,那么他首先即应广行利他之事;仅仅以个人私利为重而谋算的人,决不可能圆成自利。任何一个人,若以利益他人为重,反倒如同狡诈者在谋求私利;一切诸事皆以利益自己为主的人倒象是一心一意利益他人的真诚士夫。
  《入行论》中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也就是说,世间上的一切福报、名声、财富、地位、事业等兴旺发达,依之获得的安乐都是从利益他人而产生的;世间的一切痛苦,声名狼藉、破财遭灾、短寿多病、诸事不吉祥等,全是由自私自利的发心和行为所致。对于此中道理无须多讲,愚痴凡夫为了自利而奋发图强,但于暂时和究竟都没有真实的利益;释迦牟尼佛的发心和行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如今已得到了无上安乐的佛果。仔细思维二者间的因和果就能明白自利和利他的差别。前文讲过许多因果公案,从中可以明显看到世间人的种种安乐以及出世间圣者圆满福德之乐,皆来自于利他善法,甚至有些人以一念利他善心,而于后世感召了巨大的安乐果。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教诫弟子:“自欲乐生三界苦,利他心中生善乐,故随人天之导师,应发无上菩提心。”单单为了自我私利,众生都曾无数劫堕落恶趣,痛苦不堪。
  且不说真实发了菩提心的佛子,就算一个凡夫俗子,如一个地方上的领导人,若能一心一意地利益属下眷众,他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且能顺利地成办所欲之事。反之,若此人每天只为自己着想,不思属下的疾苦,尽做些贪污受贿、损公肥私之类的事情,定为众人所不耻,必将失去民心的拥戴、护持,很多事情就会自然失败。
  以前藏地的大德热罗扎瓦在寂静处修习本尊法。一天,本尊告之:“你在寂静地方为自己的利益修习千百万劫禅定的功德,相比你一刹那生起为利众生的菩提心之功德则是万不及一。”由此可见利益众生的重要性。现今有许多高僧大德劳碌奔波,就象奴仆一样,一刻也不停息地为众生做利益之事,但他们的名声、财富等各方面却无勤而自然圆满。一些世间人为了个人得到财产受用、名誉地位而忙碌,但最终却一事无成,他们所耽着的世间八法就象彩虹一样,越求越远。
  后一颂,作者运用了诗学中一种颠倒的比喻手法。如前所言,不管什么人,只要真诚地发心利他,且以利他为重,此人虽然不曾为己私利尽心努力,但他的一切事业却自然圆满。这种以利他为因,得究竟自利之果,岂不是象狡猾者为自己做事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吗?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切莫误解利他之人是真正的狡诈者,如此颠倒宣说在于反方面突出专求利他、主修“自他交换”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另一种专求自利的人,我执极重,故而常漂三界轮回,在成办自利的过程中毁伤有情,但却助长了某些人的忍辱德行。如是他们反倒象一个真诚利他的人,不考虑自己的来生后世,放弃了一切有益于己的功德利益,而他们所行的实质却是自掘坟墓、自讨苦吃,这一点尤其需要仔细观察和区分。
  远古时代,一位大菩萨转生为一个非常贫穷困苦的人,无以自立,但志行高洁,从不做非理非法之事,且虔信恭敬三宝。为了生计,他去给一些商人当奴仆。一次,商人们带着他入海采宝,得宝后,张帆返航。行至半途,船只无故停止不前,大小商人惊恐万状,知道是因采宝得罪了海神所遭致的惩罚,于是跪下祈祷,请海神放一条生路。海神想:船上的穷人是个好人,不应受牵连。我且考验一下这些商人,若经得起考验就饶恕他们。于是海神托梦给商人:“只要把船上的穷人送给我,就可为你们放行。”正当商人秘密商议处理办法时,穷人知道了事情的缘由,他慨然说道:“就让我作海神的牺牲品吧!千万不要因为我一人而连累大家。”商人们听后喜出望外,于是扎了个小木筏,在上面放了些水和粮食,等穷人上木筏后,他们便划船扬长而去。海神见到这种情况,便卷起一股大浪,把商人们的船打翻,使之葬身鱼腹。同时,又吹上一股顺风,把穷人的木筏直送到岸边。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私利者反自害,利他者得安乐之理。诚如《宝鬘论》所云:“若于因果业报理,随顺通达坚信已,则应恒常利众生,如是行持终利己。”
  智者虽为利今生,亦应修法方得乐,
  当视正士与盗贼,彼二圆满有大异。
  智者虽然想利益自己的今生,但也应该精勤地修持佛法,如是才能得到安乐。且观察一下正士与盗贼,两者之间的幸福和圆满有很大的差异。
  闻思过佛法教义的智者,且不说求证无上佛果的究竟大乐,即便只是为求今生的利益也应该依靠修持佛法,一边布施,一边祈祷,严持律仪、不违背因果而行。这样,今生的许多利益才能得以成办,从而感受真实的安乐。古语云:“仓廪足而知礼节。”佛教的十善之法,诲人慎独自律。
  从前,有位国王,号和默,德行仁慈平正,爱民如子,常以正法治国,他对宫中皇后、贵人、百官、侍从等下达严明的法令,用纲纪来统治群臣,同时又怜悯众生,痛其愚蠢迷惑,狂乱悖谬,自甘沉沦。他寻求大道的根本,孝顺父母、敬爱亲族、依随贤人、尊敬爱戴圣人,虔信三宝及因果报应,对佛法的十善明法亲自遵行,且令宫中上下一同为善,又布告四镇臣民,男妇老幼都令背诵、用心修行。
  一次,国中有个穷人,因受不了贫困,竟去偷盗,不想被财主抓获,并上报国王。和默王问及行盗的原因,盗贼说:“实在是贫困无法活下去,才违背圣王的明法,冒险偷盗。”国王闻之,惆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同时也赞叹他至诚坦白。国王自觉惭愧,长叹一声说:“人民有饥饿的,就是我使他们挨饿的;人民有寒冷的,就是我使他们赤身裸体的。我的权势能让国家没有穷人,民众的苦乐都在于我。”于是就大赦天下,拿出库藏珍宝布施穷困者,饥渴者予吃喝,寒冷者给衣穿,病者施治予药,田园、房宅、金银、珠玑、车、马、牛等都任人随意索取。自从国王广行布施之后,人民富足,都遵循正道,信敬三宝,相信为善有福,作恶有祸,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刑罚不再施行,仇敌都降服称臣,兵器朽烂于库藏中,狱中无有囚犯,国民竞相称颂贤圣的君主。天、龙、鬼、神无不助喜,均来护佑这个国家,于是灾难消除,五谷丰登,家家都有节余的财产。国王内心怡然欢喜,即生便获得五种福德:一、长寿;二、容貌气色更显庄严;三、德名传遍瞻洲;四、无病,气力日增;五、四境安宁,内心常常欢喜。国王寿终正寝,死时仍如强壮健康的人一样,神识往生忉利天。由此可见,只有敬奉、行持佛法的国家,君民才能得到真实的利乐。
  可以分析一下正士和盗贼二者圆满的差别。品质端正的高僧大德经常利益众生,而他们的衣食等一切受用都不必勤劳追寻,悉皆自然圆满,如信徒供养,国家分发等,在寂静山林中修持密法甚深见行的大瑜伽士往往还会得到旁生和天人等的供养。而盗贼日日夜夜莫不在为获取、享用别人的财产作打算,心里恶念横溢,行为粗暴卑劣,最终他所得到的财产既非恒常也不圆满。略作归纳,正士和盗贼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可从因体果三个方面来区别。正士获财之因清净,财物的本体以及享受财物的果也清净。盗贼(或其他行非法获取财物的人)的意乐——因不清净,他们看到别人有好东西时总想去偷、去骗;所得到的衣食本体不净——非法得来,夹杂罪恶;最后享用的果也不清净。
  要想使一个国家安定富乐,或者祈祷世界和平,切实有效的方法即是行持佛法、令佛法兴盛。人心被调伏以后,天下始能太平。
  诸人寿短其一半,夜间入眠如死亡,
  又遭病老等众苦,余半亦无享乐际。
  众人若能真现见,跟随自身之死主,
  则为余事何堪言,甚至食念亦无有。
  世间诸人的寿命非常短暂,其中的一半时间是夜里象死去一般地睡眠,醒时又会遭遇疾病和衰老等许多痛苦,如是则使另一半的生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