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中观宝鬘论》所言,邪命有五种,即矫诈、谄媚、侧面乞求、方便研求、以利求利。以此五种方法而生活,则为邪命活,学佛人应该远离邪命,以如理之清净法而生存。
  舍弃一切有漏财,当以圣财为严饰,
  远离一切散乱境,依止殊胜寂静处。
  世间上的一切财富都是有漏之财,为了获得这些财富,世人时时都在造种种不善业,学佛人如果没有舍弃这些,则修行无法成功。智悲光尊者亦说:如果吃、穿受用一切都已圆满,那么修行尚未成功,魔已修成了。贪著有漏世财为着魔的标志,所以学佛人应该舍弃一切有漏之财。如果自己生活条件不太具足,比较贫穷,会自然而然生起厌世出离心,修行亦会自然增上。应该以信心、闻法等圣者七财作为自己的严饰。世间人以华丽的衣服、高雅的房屋等作为严饰,经常注意外在的打扮装饰,内心不具备修法的功德。真正的修行人不刻意装饰身体,而会以圣者七财作为最殊胜的严饰,这样对自他都有利益。
  初学者修学时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大城市中,整日耳闻目睹嘈杂混乱,内心根本无法无法寂静,又如何能专心修法。散乱的外境,使自己以往修持所获得之功德亦会逐渐退失,尤其是在外道、不信佛法并且诽谤佛法的众多人群中,自己的智慧、信心也会被夺走。众多高僧大德都异口同声劝说过,初学者应远离散乱的外境;阿底峡尊者亦曾说过:未得一地之前,修行一定要远离散乱的外境,依止殊胜寂静的地方修行。以前莲华生大师等真正高僧大德所加持过的地方或者曾经修行过的地方,如是之寂静处会使自己诸多善法自然增上,如《佛子行》云:“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有些人一听到寂静处的功德,马上想去寂静处。你如果有根本上师所传之窍诀,自己也生起了稳固的信心,并且得到上师开许,去寂静处修持很好。但如果对自己的信心和智慧不能确保不退失,则最好不要离开上师而独自修法。有些人可能是着魔了,在依止上师时,想到寂静处修法,但去住山不到三个月,便心中生起烦恼而跑到大城市中,放弃了修行而成为在家人,非常可怜!阿底峡尊者一个窍诀中说:依止上师时,想要离开上师是魔缘。所以,我们依止上师之时,一定要好好依止,不要随意离开上师。
  时时莫出无义词,恒时言说谛实语,
  若见上师堪布时,当发恭敬侍奉心。
  时时刻刻当中不要说对于佛法、修行方面没有意义的言语,如果容易引起他人对上师、三宝等进行诽谤的语言最好不要说。有一部分人对语言比较重视,时时观察所说之语有义和无义,无义之语不去言说。但有些人特别喜欢说话,在不注意的情况下,说很多他人之过失,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类人还是禁语比较好,可以少犯一些过失。时时刻刻当中的言说应为谛实语,即非常有道理的语言,对自他无有危害。当见到自己的根本上师或者堪布之时,一定要从内心发恭敬心,为上师堪布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有些人见到上师等生嗔恨心,这是非常严重的过失,应该励力忏悔。有些人见到上师堪布之时不知如何是好,想要躲避,这样也不对,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内心发恭敬侍奉之心。
  若见具有法眼者,或遇初业众生时,
  则当生起本师想。
  具有法眼者,他们具有高深的智慧,对佛法经论都已通达无余,能为愚昧众生宣讲佛法,使能明了因果取舍之理,皈依三宝而勤修善法;刚刚进入佛门之初学者,对佛法不甚了解,模棱两可,诸多行为又不合于佛法。我们对这二者应该生起本师之心,即平等的对待。不应该只对上师善知识恭敬,而对初学者轻视,因为他们只要精进闻思修持,也会获得殊胜的成就。
  若见一切众生时,当起父母兄弟想。
  见到一切众生之时,应当对他们生起是父母兄弟之想。因为众生流转生死的时间久远,每个众生都曾与自己有一定的亲缘。如《入楞伽经》云:“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蘼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宝性论》等经论中亦宣说一切众生皆是父母。
  远离一切恶友伴,依止殊胜善知识。
  在修行过程中,凡是对上师三宝没有很大信心,甚至进行诽谤的恶劣友伴,我们一定要远离,不要与他们接触交谈。佛在戒经中亦对破戒者作了遮止,在密乘戒中更是遮止与破三昧耶戒者交往。在学院中,我们不论是藏族还是汉族,凡是对己闻思修行有影响者,都应该逐渐疏远。应该依止殊胜的善知识与善道友,凡是使自己学法方面进步者,自己一定要经常向他请教,与他交流佛法知见。人的层次各种各样,我们在交友依师之前一定要进行选择,不可盲目而行。
  远离嗔心不悦意,处处恒具欢喜心。
  经常发嗔心,则自己修行不会上进,且失毁很多福德。修行不太好的人,心里经常感到不悦意,不论做什么事情,心中没有快乐的感觉,这种心情对修法也不好。应该处处恒时具有欢喜之心,以一种轻快欢喜的心情去做事,方能事半功倍。
  不贪内外一切法,当于无贪中安住。
  修行人对于内情,如自己父母、亲友不应生很大的贪心,对于外物,如自己的房子、财物等亦不应生贪心。不论贪执内情还是外物,都会使自己产生很多痛苦,应当在无有任何贪心之中安住,无贪之乐为最殊胜的安乐。
  贪欲不得善趣乐,亦能断尽解脱命。
  具有贪欲者,不会得到善趣人天的安乐,依贪欲会使自己堕入三恶趣中感受痛苦,断尽自己解脱之命根。贪欲大的人,不可能生起厌世出离心,没有出离心则三乘的解脱果也不会获得,所以应远离贪欲。
  何处若见胜法乐,对此应当常精勤。
  不论在何处,如果见到对自己有缘殊胜的佛法,如无上大圆满法,或大中观以及因明等对治无明烦恼的甚深窍诀,内心当中自然会生起法乐。有缘者遇到具缘上师内心会生起无比欢喜之心,同样见到相合自己根基之法,心中也会生起欢乐,如《入中论》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全身毛孔自动竖。”一旦值遇此法,则应该生起无比信敬之心,恒常精勤修持。
  最初无论办何事,起始若能成办彼,
  则令一切皆圆满,否则彼二均不成。
  我们做一些事情,比如一个人办几件事情,在几种当中首先你办的那件,必须先尽力将其做圆满,然后再做其他之事,如此而行,则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切皆会获得圆满。如果不这样做,今天办这件事,明天又开始做另一件事,结果使两件事都办不成。所以做大事情时,比如要建立一个金刚法会,进行大量放生等,一个人的能力去做有些困难,应该先把重要之事做好后,再作第二件事,则容易获得圆满。
  恒时远离恶毒心,何处若起倨傲时,
  尔时摧灭此我慢,忆念上师之教言。
  我们恒时应该远离恶毒心,如对他人生起嗔恨,或者欲对他人进行损害等这些都是恶心,非为佛弟子的心境。我们应该对每一个众生内心慈善,则整个修法可以获得圆满。如果一个人心地恶毒,则他的修行一定不好。修习佛法主要目的是调伏自心,身和语是跟随心。调伏身与语比较容易,但调伏心相续却很困难。不论在何处,内心生起傲慢之时,应该当下摧毁此如敌之我慢心,忆念传承上师之殊胜教言中有关对治恶心与傲慢的种种窍诀法要。
  若生怯弱之心时,则当令自心坚强,
  修持彼二为空性。
  不论你在修法过程中,还是在发心做事时,自己有时难免生起怯弱之心。比如认为这件事我一定办不成功,或者修行需有大根器者,如我这种小根小器者,今生一定无法修法成功……。自己对自己生怯弱之心,这时应当令自心变得坚强,应如是思维:他人亦是人,我也是人,都遇到了善知识与佛法,他既然修行得到成就,我为什么办不成呢?只要精勤苦修,同样也会获得成就。不论何人,只要肯努力修持,一定会获得成就……,如是坚强自己内心。虽然人生来也有坚强与脆弱者之分,但弱者可以通过善知识的引导变为坚强者。彼二指傲慢与怯弱心,应对傲慢心与怯弱心修观空性,这也是对治方法。当傲慢心生起时,观修空性,则再也找不到傲慢的心,脆弱之心生起时,通过修持空性对治后,则自然内心会变为坚强。
  若遇贪嗔之境时,当观如幻如化术。
  如果遇到了生起贪心的对境时,比如见到了比较悦意的人或财物,凡夫人极易生起贪心,此时应观为此人或物为如幻如化一样,显而无自性,没有自己真实可贪执之处;或如同空中的五颜六色的彩虹一样,虽然可以看,但无法触摸。同样,现见嗔心之对境时,亦同样应以中观正理观为如幻如化一样。
  若闻逆耳之语时,当视犹如空谷声。
  如果我们听闻到不悦意的逆耳之语,如对自己的讽刺、挖苦、咒骂等,这时自心不应生起嗔恨,应该将这类语言观成空谷之回音,显而无自性。听到语言时,悦耳之言内心欢喜,逆耳之言心里受到刺伤并生起嗔恨,这是一般的规律。但从本体上观察,语言亦是显而无自性,对自身起不到什么损害,所以应该将一切语言观为空谷之声。尤其上师指责我的过失时,内心应生起欢喜心。有些上师用愤怒、威猛之相对你进行调伏,对你的心相续有很大助益。如以前依科金刚上师,经常宣说弟子的过失,骂自己的弟子。法王如意宝对他评价说,如果凡夫人这样骂人,肯定会有很多人对他生嗔恨心。但依科上师说了弟子诸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