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尚的人即如珍宝一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变质。卑劣的人却象小秤一样,稍微有一点不平,就会成高或低的局面。
  黄金等珍宝有稳固的本性,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不变色,更不会变质。高尚的人就象珍宝一样可贵,他们气节崇高,意志坚定,有着大无畏的气概,任何艰难都摧垮不了。比如人格贤良、品性高洁的圣人,为了众生的利益,不畏千难万险,即使危及生命也不会背弃三宝,更不会退失利益众生的发心。当弘法利生事业兴盛、广大之时,一切名闻利养不求自得,但他们仍然是谦卑调顺,不变高尚的品行,毫无骄慢之心,稳固得就象须弥山王,不为“八风”所动。世尊正是一位最完美的高尚之士。他在因地苦修时,为了众生的利益置生死于度外,舍身饲虎、割肉救鸽等,从无悔心,坚毅顽强。圆满佛果时贵为三界导师,却更加精勤地救渡众生。他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爱亲人、朋友,也爱冤家仇敌,无有偏袒,这种“博爱”才是最伟大的。
  卑劣的小人不要说遇到大风大浪的摔打,即使一点小事也会斤斤计较,如同小秤,物品重量稍有差别,马上就会显出高低不平的样子。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面对上级点头哈腰,对下级或与自己相当的人则是昂首阔步,目中无人。当听到一句不入耳的话时会显出不悦之色,当听到甜言蜜语时又兴奋得眉飞色舞。他们的脸刹那变化即如藏地春天的天气一样,该喜庆的事他生气发怒,该悲伤的事他却欢欣喜悦。真是喜怒无常,颠颠倒倒,令人难以捉摸。
  同心虽远亦得益,异心虽近将远离,
  如同莲花泥不染,太阳时常抚育彼。
  同心的人虽然远隔重洋也会互相得利,不同心的人虽然近在眼前也必然要分离。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受污染,也能时常受到太阳的抚育。
  两个人如果行为目标一致,同心同德,那么即使他们离得很远也会互相利益。比如师徒之间,道友之间,由某种因缘而远隔千山万水,但为了圆满菩提圣道共同发愿、互相鼓舞,广行六度四摄,精勤积累资粮。在殊胜时日,他们处异地而同行放生、供灯、回向等佛事,并相互告知共享法乐。不远的将来——功德圆满之时定能相聚在极乐世界,永不分离。正如古人之言: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然而社会上一般的人因为工作等关系而朝夕相处,但却常常出现矛盾,或者人与人之间关系淡薄,互不相干。其主要原因即是目标不一致,心思各异,难以勾通。这样相处在一起也没有什么意义,最终都将别离。比如一些在寺院或佛学院暂时做工的世间人,面对成就的大德、活佛以及数量众多的僧众,生不起丝毫信心和恭敬心。他们虽然近在咫尺也得不到任何利益,短短的时间内便会各奔东西。又如共命鸟,一身二首,其中一个头常吃好果,使身体强健,另一头却生嫉妒心,说:“我吃不到好果,干脆取毒果吃吧。”结果两个头都被毒死了。两个头共用一个身体,世间可能再也找不出比这两个生命距离更近的了,但是它们终因不同心而匆匆别离,各赴中阴后世。
  如莲花虽然从淤泥中出生却不受秽染,正如心异身近之人。而遥远的太阳遍洒光芒,时常抚育莲花,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莲花就会竞相开放,即如心心相应的人虽远隔千里也能相互利益。
  乃至具有羞耻时,尔时彼有胜德饰,
  设若不顾羞耻时,则离功德增恶言。
  乃至具有羞耻之心时,这个人才会有殊胜的功德作为严饰,如果一个人不顾羞耻,那时他肯定会远离功德而增上恶言。
  不论是学佛的人,还是社会上的普通人,都需要具足羞耻心,这也是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美德。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说:“羞,耻己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所以说,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不如法,即应勇于发掘自己的缺点,不隐匿自己的短处,而且感到惭愧,同时也知道他人的作为是善还是恶,常常赞人之善,厌人之恶,这都是具足羞耻心的表现。这时,你就能正确取舍善恶,所作所为自然增上善业功德。所以说,知羞耻知惭愧的人一定具有殊胜功德的装饰。从功德方面讲,一个人发菩提心、戒律清净和精进闻思修等善业都是功德,但都是在具足羞耻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可以说知羞耻本身也是一个大功德。一个初学佛法的人,如果没有羞耻心,则连起码的人格都不具足,又怎么谈得上守戒和发心等功德呢?即使他在往昔修得了一些善法功德,若内心深处无廉耻,那些浮泡般的功德很快会被摧毁。未知取舍善恶,行非法之事,自然会受到世人的谴责,恶语的谩骂等。比如一个不知羞耻的人,认识不到三毒的过患,生贪心时,不论贪恋人还是物,他都会沉浸在贪心迷宫里,不管多少人议论、唾骂,他都觉察不到。当生起猛烈嗔心时,哪怕百人规劝,他也听不进去,肯定会造杀人、偷盗等恶业。此时功德会毫不客气地离开他,只有罪业和恶名伴随他堕落。
  藏族人对毫无羞耻的人也有一个精妙绝伦的比喻:“人若无羞耻,就像是老狗。”老狗是没有什么羞耻之心的,它不以吃大便为耻,反觉香甜,吃得津津有味。动物无善恶的分别,不知行为端正与否,而人却是能思维、有善恶之心的,应该有一个廉耻的执着才好!学佛之人,应经常自我品量,知惭愧,知羞耻,发现不如法的言行,应猛励发露忏悔才是。
  未托圣者亦善示,询问贱者反邪说,
  蔑视佛子亦仁慈,敬奉阎王反遭害。
  没有托付圣人任何事,他也会以善言开示、教导;如果去询问卑贱的人,他反而会胡言乱语地邪说。虽然蔑视具菩提心的佛子,但他却照样仁爱慈悲;如果对阎王恭敬供养则反会遭到违害。
  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即使没有人委托、祈请,圣者都会主动地出主意筹办。比如高僧大德具足殊胜的菩提心,所言所行,任何时候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他们自愿、自发、自觉地创建佛学院,摄受信徒,讲经说法,善导大众修法积资、放生忏罪等,不需他人托付和祈请。又如一些修持较好的佛门弟子,他们有慈悲心作前导,当道友生病或烦恼痛苦之时,无须别人的托付,即会主动前去探病、护理或尽己所能开导,帮助遭违缘的道友。
  如果遇到困难而去询问那些卑贱的人,却得不到任何解决的办法,心血来潮时还会胡言乱语地讲些所谓真理的邪论。那些人无德无智,不管世法还是出世法都是一窍不通,委托他们办事,也是懒懒散散,脱脱拉拉。比如在问路时,人格好的人不仅详细指点,甚至不顾劳累亲自带路;卑贱的人也许会装作没听到,或者没有好气地吐一句“不知道!”甚至来个恶作剧,本应往东指他却指向西。又如一些人本想寻求解脱善法,不幸碰上了外道邪师,被邪说误导而落入痛苦的深渊。
  虽然有的人轻蔑大乘菩萨或作种种危害,但菩萨却不会生起丝毫嗔恼之心,反而慈悯这些卑劣无智的罪苦众生,仍然会尽心尽力地饶益他们。比如佛于因地行菩萨道时,曾化现为猴子菩萨,它在寂静的山林为群猴说法。一天,来了位寻找牛的迷路人,他饥渴难忍,爬到悬崖边的一棵长满果实的树上,摘食鲜果,不小心踩断了树枝,跌落到深崖之中。悬崖四壁陡峭,下面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水潭,那人掉在水中,挣扎着抓住一块木头爬上岸边,但没有能力攀登峭壁危崖。他绝望地放声哀嚎,惊动了正在不远处修行的猴子菩萨,它寻声赶来,了知情况后说:“我很想救您,但我身单体弱,能否将你背上来,没有把握。不过我可先试背一块与你等重的石头,如果半途出现危险,也伤不到你。”然后,它到渊底用藤条将一大块石头捆在背上,慢慢地攀抓石缝和小树枝条,艰难地向悬崖顶端攀爬。终于,它到了崖顶,稍加休息,又发起猛烈的精进之心,重新到悬崖底部,背上那人,一点一点向上挪动,经过很长的时间才爬到崖顶。
  那人获得新生,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猴子说了许多感谢的话。因疲劳过度猴子有些体力不支,便对那人说:“我要休息一会儿,你帮我放哨,以免猛兽出来危害我们。”那人转了几圈,肚中饥饿,很想吃肉。看到沉沉入睡的猴子,顿生歹念:不如吃它的肉,吃不完还能带回家去。于是他拣起一块大石头,照准猴头砸了下去。因那人胆小如鼠,干坏事也畏畏缩缩,没有击中,仅蹭破了点皮。猴子惊醒过来,一看即明白了眼前所发生的事,那人却装模作样假惺惺地说:“不知哪掉下来的石头,你伤着没有?”猴子说:“你好没羞,恩将仇报,如果不忏悔将来要堕恶趣受苦的。”那人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想回家却找不到走出森林的路,只好又哀求猴子。猴子暗想:此人心行卑劣,靠近他定是凶多吉少。思量再三仍答应给那人引路,但提出了一个要求:“你必须跟我保持一定的距离。”就这样,猴子菩萨将那人送出了群山峡谷,临分手时嘱咐说:“我救了你的命,你反起害心,一定要好好忏悔才行呀!……。”此中的猴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萨,它不顾个人安危,精勤地利益众生,虽受恶人危害,却仍不退失慈悲之心。
  如果对阎王等鬼类和邪魔外道的神灵去恭敬供养,反而会遭到种种危害。古代炉霍有一位国王,死后转生为饿鬼道的大魔王,它常常残害牲畜。当地有些人供奉它,以求人畜的平安,虽然暂时起到一些作用,过不了多久更会变本加厉地作危害。人们屡遭灾祸,供奉它也不灵验,就请具有神通的人观察或询问擅于占卜、打卦的人,所得的回答都是因那恶魔的违害。世间的鬼神护法不能随便供养,否则总有一天会倒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