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生种种意乐故,诸众满意极难为,
  设使自己具学问,诸众欢喜并亲近。
  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旨趣和意乐的缘故,要想使所有的人都满意是很难做到的。假如自己具足学问,那么众生就会对你生欢喜并亲近依止。
  “意乐”是指想法、根机、兴趣等,众生因各自不同的业力,而形成有千差万别的界根意乐。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云:“有情种种心,诸佛难尽悦,何况劣如我?故应舍此虑。”寂天菩萨说自己是劣者,显然是谦虚之词,但因圆满功德的佛也不能使一切众生心满意足,所以他要舍弃使所有众生都喜悦的顾虑,这便不是谦虚之说。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大悲、方便,谁都不可穷其边际,但是善星比丘在给佛当了二十四年的侍者以后,心生邪见,毁佛谤佛,最后堕为饿鬼;提婆达多心怀不满,屡次想害佛,终以恶贯满盈直堕地狱……寂天菩萨住在那烂陀寺时,一些僧众不见其功德便吵着要把他赶走;无垢光尊者贵为大圆满的祖师,却也曾被寺院开除。这些并不是圣者不够完美,而是众生分别心太多的原因所致。比如几个人办一件事,某人提出建议,马上就会有人站出来反对;一个人觉得糖好吃,另一人则说吃糖如何恶心;一顿晚餐,有的要吃面条,有的要喝稀粥,有的还想吃火锅……少数几个人的意乐都难以满足,更何况一切众生。因此,佛为众生传了八万四千法门,那并非是佛陀多事,而是应众生不同意乐的需要。一个人觉得修布施殊胜,另一人说坐禅对机,为使众生各得其所,佛传了许多不同的法门,然而还是无法满足所有众生的欲愿。
  尽管如此,若自己具足学问、智慧、大悲等优点,那么追求真善美和学问的人还是会对你生起欢喜心,并且不远万里前来拜见,逐渐会有更多的人来亲近、依止你。如果无德无学,即使最初有千百万的人恭敬,然而不用多久,你就会从天上掉进深渊,比如未证言证的大天比丘最终被人遗弃,死后堕入地狱。
  了知上述道理,在办事的过程中,应主要看自己的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公正,是否有自私自利的发心。若以菩提心摄持,将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则某些人不满意也没关系,自己内心无愧,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出现最坏的结局,也无须忧伤自责。
  即使十分衰老时,也要广学而博闻,
  闻慧有益于来世,布施亦无如是益。
  即使在十分衰老之时,也要广学博闻诸知识,闻思的智慧有益于自己的来世,布施也没有闻慧的利益大。
  本论第一品观察学者,已明示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如云:“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其意与本颂相似。然此处将所学升华到甚深的佛法智慧,即使一个人在十分衰老的时候,仍应精勤于闻思佛法,因为所有善业中,闻法的功德最大。曾经舍利弗尊者问佛陀:若两人共做一件善业,功德最大的是什么?佛陀答言:“一人讲法,一人听法,此功德最为殊胜广大。”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听闻集》等经论,阐明了闻法的功德:“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解脱。”以及“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信。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痴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经观庄严论》中云:“谁知句义已,记持二颂行,由彼具智者,能得十功德。令界得增长,死时获极喜,如愿能生起,能忆往生事。值遇一切佛,彼前闻胜乘,胜解具才思,能速证菩提。”《宝积经》云:若人以七宝供养十方刹土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远不及一人听闻四句大乘佛法的功德。弥勒菩萨也说:譬如一人于千百万劫中以七宝布施一切众生,以及在千百万劫中以七宝供养十方诸佛,其功德远不如一人在极短时间之内听四句大乘佛法并生起信心的功德大,其余持戒、忍辱等修持的功德亦复如是。
  闻法不分老幼,即使老态龙钟之时或是明日将死也应重视闻思佛法。以前印度有位年过花甲的白头翁,他住在寺院里,每天不断地听闻佛法。当时有个叫达玛巴拉的国王,看到老人精进闻法的样子,不以为然。他特意找了根枯木拿在手中,走到老者跟前:“你如此衰老,不如好好休息,无论你怎样精勤也不可能得到智者的学位,如是闻法又有何益?如果你能成为智者,那么我也可以让这根枯木开花结果。”老人听后心中虽然不悦,却未作声。从此他猛励祈祷文殊菩萨,七天后得大加持,通达了一切世间法,荣获班智达的学位。老人想起国王的戏言,就去见国王:“你的木头现在应该开花结果了吧。”国王万分羞愧,无言以对。而当今有些倚老卖老的人说:“我们是上了年纪的人,许多法听不懂,应抓紧时间修行,闻思是年轻人的事。”如是只重修而轻视闻,而无闻慧之修,岂非是盲修瞎炼!
  闻法的利益极为殊胜,不要说是人,即使是旁生也能获得大利。本师释迦牟尼佛于莲苑中为弟子传法时,旁边有五百只天鹅听到法音,死后皆转生于三十三天。以前僧护法师经常为弟子讲经说法,有位婆罗门暗想:这个出家人到底在讲什么呀?好奇心驱使他跑到旁边偷听,但听不懂,最后失望地离去。以此因缘他死后往生到清净刹土,终得菩萨果位。又如法王身边的黑山羊,文革期间,它常替法王驮运衣物,法王在其耳边也传诵了许多大圆满窍诀和心咒,后来这只山羊在闻法中死去。过了很长时间,于藏历十七胜生周期土蛇年(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法王休息时,面前出现无边无际耀眼的光蕴,光中有一殊妙童子,青春美满,装饰妙严,令人视而无厌。其于法王前恭敬顶礼,并唱赞偈:“无畏讲著辩论语自在,圆满一切三学胜智慧,无边利乐之源如意宝,无等具德上师吾敬礼。”然后承白:“我是您以前的黑山羊,因您为我传诵了显密教法和密咒,以此因缘我死后往生香巴拉净土,成为一只极为聪明且通晓两种语言的鹦鹉,可自在地听闻‘不灭法王’传法。一个月前,我命终后往生到了东方现喜刹土,跟随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的名号为‘救畏菩萨’……以后我还会来看您,愿您长寿无碍,事业遍满十方。”说完化成一团光明消失了。
  由此可见闻法的殊胜性。旁生全然不懂经咒的真意,但能得到解脱,那么我们已得暇满人身,可以生信心、发菩提心去听闻佛法,其功德利益更是不可思议。布施虽然也是一种殊胜的修法,且能积累福德资粮,圆满种种受用,但相比闻法的功德利益却是万不及一。麦彭仁波切也说:世间一切功德中,说法闻法最殊胜,自己修行为中品,独自诵经为下品。了知此理诸智者,精进闻思极为要。
  当依功德圆满士,或者结交平凡人,
  如同携带满水瓶,或者易携无水瓶。
  一知半解学问者,谁人肯去依止彼,
  如装一半水之瓶,谁肯携带于头顶?
  应当依止功德圆满的正士,或者结交正直的平凡人,如同装满水的瓶子携带比较方便,或者是没有水的空瓶,拿起来也比较轻便。一知半解的学者,有谁肯去依止,好比只装了一半水的瓶子,有谁愿意将其顶在头顶携带呢?
  功德圆满士指的是于智慧、学问、修养等各方面精通、圆融无碍的人。严格地说来,只有如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正等觉或大菩萨才称得上“圆融无碍”,但此处是指凡夫位中学识比较渊博,已经能够调伏自相续,贪嗔痴非常微薄,基本上能对治自己烦恼的正士。他们有着崇高的品格,谦虚和善不求名利,在很多问题上能作出正确取舍以及合理开示,有能力引导苦恼的众生,使其所作所为渐趋贤善,因此,这样的智者是人们依靠处的最佳选择。
  平凡者是指没有什么学问,但老实正直、性格单纯的人。这类人表里如一,不会花言巧语、口蜜腹剑地对待别人,故可以放心与之交往。在找不到功德圆满的正士作依靠处的情况下,就应该结交正直的平凡人。而一知半解的人,学习知识往往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仅懂得一点皮毛便忙于四处炫耀,自我陶醉。这类人一般性格轻浮、人格低下,夸夸其谈唯求哗众取宠。麦彭仁波切曾说:学法过程中最危险的就是学而不精,骄傲自满。一知半解的学法者对佛法粗略地研究一下,就妄下结论:“某大德的观点有误,某论宣讲得不究竟……”这就犯了严重的谤法罪,与他们交往也是极其危险的。前文也讲过:“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虽无人请教,愚者也会热心地宣讲许多他自己分别心臆造出的“真理”,这即是愚痴的表现。著名作家大仲马说过:“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太多的时候,终究会说出蠢话来。”所以,圆满功德之人与平凡士夫以及一知半解的愚者,这三类人通过观察是不难鉴别的。取舍与否,智者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一知半解的人肯定不会有人前去依止。古人说:“万事半通不如一事精通。”求学之人当学而专一,精进不懈以求通达;学而不精之人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没有真才实学,事情办不成功而怨天尤人,那即是“不会撑船怪河弯,不会写字怨笔秃。”
  譬如:一人挑水,当他挑着空桶前往水井之时,行走自如,觉得轻松自在;若只灌半桶水,挑起来便会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而且荡起的水花会击到桶壁、溅到桶外,弄湿挑水者的衣物,行走起来极为不便,挑水者也会生起烦恼;将水装满时,水便安稳寂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