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柔和的范围极广,从性格、语言乃至人物事物的方方面面皆可包括。如某人身心调柔,温文尔雅,又如某物韧性好,不易折断等。柔和之所以被提倡和称颂有两个原因。首先,以柔和能融入柔和。性格柔和的人相互交往之时,因两者身心调柔,彼此都通情达理的缘故,难以出现矛盾纠纷,办事顺利又圆满。其次,柔和能战胜粗暴。俗话亦说:“柔能克刚,软能胜强。”若以舌头和牙齿为喻:牙齿极为坚硬,在食用脆硬之物时不避锋芒,来者不拒,若硬抵硬,牙往往会被挫伤。蛀虫也特别喜欢钻牙缝,长年累月便出其不意地摧毁牙齿。牙齿寿命极短,人上了一定的年纪后牙齿就会脱落,最后一颗不剩。而舌头极为柔和,遇到脆硬之食便会吸卷着用唾液反复浸泡,一次次舔含,最终将顽食消尽吞咽。因此舌的寿命比牙齿长,人活多久它就能长存多久。古人亦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谓之‘柔弱胜刚强’。”宣化上人在美国讲经之时也经常提到:柔和能胜柔和,柔和的人也能胜过刚强的人。如此比较,便知柔和的功德远远大于粗暴。
  有些性情粗暴难以调伏的人,若遇性情柔和者却有办法使他们安静下来,心服口服地听从训示教导。比如大德高僧、活佛菩萨,他们性情非常柔和,待人以慈悲之心。一些初入门的弟子,在其前无论有什么不如法的行为或不妥贴的话语,他们皆能以广博的胸襟容纳,善言软语地宽容彼等:“哎!对!好!是……”然后以善巧方便伺机加以调服,使得每个接触他们的人都能随之转移。若人以柔和的性情慈悲为怀,那么一切事情都能成办。所以历代高僧大德、仁人智士在其所造的论著中皆说柔和为最胜,亦是整个世界上最锐利的办事武器,必能百战百胜。
  不论谁为吾之敌,不说谁人不慈吾,
  虽不仁慈亦不言,一言即将成裂痕。
  不谈论谁是我的敌人,也不说谁人对我不慈悲。虽然别人对我不仁慈但也不能声张,一言道出即会使彼此之间形成裂痕。
  在世间人际关系微妙复杂,与人谈话经常要观察自己的语言,分清该说的和不该说的。万事万物唯有在平衡中运行才能维持长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所交往的人,谁都有优点,谁也都有缺点。如果某人各方面都对自己不好,处处与己作对,彼此之间有了矛盾,但在其他人面前也不能将此层关系挑开,使敌我关系明显表现出来,否则恐怕会使双方关系更糟糕。所以,与人相处要讲究策略,切不可鲁莽行事。从仁慈的角度来讲,若把别人弄得走投无路的话,就好象堵住鼠洞消灭老鼠一般,一切生路都堵死了,那么一切好的东西亦都可能会变成坏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理让三分”,可能于彼于己都有更大的益处。
  有的人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心中所想从无隐藏,见人就讲,唯恐别人不知。如言:“某人对我很不好。”“以前我和他是朋友,现在已经成为敌人……”这种语言对自己相当不利,对方听到后肯定十分不悦,彼此的矛盾因此会加深恶化,这样做实无必要。又有一些人对自己的依靠处如上师、父母、亲朋等,凡是不能尽己心意,稍有不满便说:“父母不慈爱我,把我当外人看”或“上师不慈悲我,好象总对我有点看法……”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你的话一出口就会被好事者添枝加叶广作宣扬,当上师或父母听到后,也会感到痛心。
  就算有人对自己真的不仁慈,也要少说,最好不说。出家人和在家居士之间寡言少语尤为重要。把对别人不满的想法一说出口,彼此的裂痕即随之显现了。语言刺痛的伤口是极难愈合的,乌鸦和猫头鹰之间的关系不正是因语言中伤而导致的吗?为了防患未然,稍微忍耐一下不是更好吗?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自己说错了话以后才去观察、反省、后悔,那时对自己诅咒责骂也无济于事了。因此凡事之先应观察自己的语言。
  不顾惭愧与羞耻,不知敬蔑之差别,
  惟有贪图财食者,不应住于彼等处。
  不顾忌惭愧与羞耻,也不懂得尊敬和蔑视之间的差别,惟有贪图吃喝与钱财的人,智者不应与此等人共相处。
  人格低劣的人,没有惭愧心和羞耻心,在世间法方面如此,在佛法方面也是如此,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是非法。还有些分不清恭敬和轻蔑的差别,就象狗一样是不受抬举的,若人恭敬地将狗抬在肩上,它会惊恐地狂吠乱叫,弄不好还要咬你一口。若任其于地上奔跑,轻蔑地投以残羹剩饭、不净粪,它反会欢喜地摇尾巴并美美地享用。如果一个人在它面前恭恭敬敬地磕大头,它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人和狗截然不同,人的思维辨别能力应该比狗高才是。虽然从胜义方面讲不分胜劣,但在世间法当中仍然需要分清敬与蔑。
  以上不顾羞耻、不知惭愧又分不清恭敬和轻蔑的人,存活于世间,只为贪图财产和食物,心中所思所想是财食,口中叨念的也是财食,身体所行更是为了财食。对此等人实在没有相处的必要,稍有智慧的人则不应与他们交往共住,相遇以后也当速速远离为妙。因为与他们相处对自己的修养、学识不会有半点好处,反而会沾染上恶劣的习气,使自己堕落。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作为学佛修行希求解脱的人,对所依止的善师和同参道友也需要观察,不求学问、不求善法、不知羞耻的人,人格尚不完备,又怎能引导你趋向解脱呢?故当舍弃!结交道友亦是如此,当寻求能使自己增上功德的善友。
  若未观察新境前,则彼不应弃旧境,
  一足尚未立稳时,若举双足定跌倒。
  在对新的环境尚未观察了解之前,则不应该轻易舍弃旧的地方。一只脚还没有立稳的时候,如果提起另一只脚,则肯定会跌倒。
  任何人在对新的环境未作详细了解之前,切不可舍弃旧的环境,比如自己的学习、工作、住宿之地。有的人喜欢新的事物,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想到别处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求学之时博学众家之长自是好事,但愚笨的人却是天天换老师,学业总是半途而废,使老师也对其产生厌烦之心,到头来一事无成。工作也是如此,有的人好高骛远,不安于现状,仅听别人一面之词,或见报章杂志,广告征聘等,便匆匆辞掉自己的工作准备另攀高枝,大展宏图,结果却处处碰壁,或上当受骗,或长期失业致使生活拮据……养育自己成长的故乡土地也是一定的因缘业力形成的,俗话说:“顺则生,逆则亡。”若人不观察而舍弃自己的家乡,远赴自己认为经济发达的特区,往往因水土不和身患诸疾或是不适应激烈的竞争而被社会淘汰。好比鱼儿离开水会死,鸟没有空气不能飞翔一样。换换新环境并非坏事,但在调换之前必须经过详细的观察,看自己能否适应,等适应后再舍弃旧的环境也不迟,以这样方万无一失。若超出自己的适应范围,盲目地去一个新的环境而又匆匆舍弃旧的环境,则无疑是自取衰损。
  有的修行人在某上师前求学一段时间后,听说另一大德有即生成佛的窍诀,“白天修白天成就,夜晚修夜晚成就”。于是背上行李到上师处告假,不管上师开许与否便说:“上师再见,我以后再也不来了,您多保重。”但走到新的环境却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样好,致使修行无有进展而且烦恼徒增,于是又想回到昔日的上师身旁,但因食言自惭,羞于再见师面而被迫四处飘泊。
  以前有位出家人去拉萨朝圣,当时拉萨三大寺院皆设有一堂斋,大昭寺供茶,色拉寺发钱,哲蚌寺施稀粥。他走进大昭寺准备喝茶时,听说色拉寺有钱发,就立即赶赴色拉寺,可他走得太慢,赶到时钱已发过了。正在他懊恼之时又听说哲蚌寺有粥喝,于是又抖擞精神前往,不巧斋时已过,一天之内白跑三趟,到头来空欢喜一场。有的人也是如此,听说某地有法会,自己也不详细打听便风风火火地赶去,到了才知消息有误,垂头丧气赶回时,家乡的法会也圆满地宣告结束,何苦!民间有个说法:一只脚还没有站稳之时,另一只脚不可提前抬起,否则就会有摔倒的危险。同样,在对新环境了解清楚后,再行动是比较稳妥的。
  竭力隐藏自诸行,公之于众会遭殃,
  猴子设若不演戏,何必其颈系绳索。
  应竭尽全力隐藏自己的一切行为,若在众人面前公开表现往往会遭殃。猴子假若不会演戏,人们又何必在它颈上系套绳索呢?
  不懂得隐藏自己行为的人往往成不了大事,因为此等人好故弄玄虚,自己有一点能力与学识便急于表现出来,妄图得到众人的赏识,若遇妒嫉心强的人,心怀不满,则定会埋下祸根怨仇。有的人每做一件事,总喜欢将自己的计划办事途径和方法毫无保留地泄露出来,表示自己是办“大事”的人。如是在办事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违缘,非但事情不能成功反而会受别人陷害和利用。这类人失败遭殃的关键即在于暴露了自己的行为,他们在众人眼中即如一张白纸可以任人摆布,需要时提起,不用时抛弃。这种人一般没有什么价值,常被人轻视,倒霉时还可能成为“替罪羊”。
  有智慧的人处处隐藏自己的行为,尤其是一些秘密行为绝不会对任何人提起,哪怕是最亲密的人。比如高僧大德,他们的行为一般不会公诸于世,秘密计划更不会提前透露,欲至何方应时则去;想做何事,做了就算,总是让人难测高深。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大德若不注意隐藏自己的行为,恶人就有机可乘。他们捕风捉影,肆意制造违缘,挑起事端争论。本来是大好事,一旦泄露被恶人一搅,大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