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能成办自他二利后,总是不厌其烦地协商探讨。在具体操办的过程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违缘都不会动摇他的志向。
  有些学者在实践这个真理时,不顾年迈体弱,甚至在感受病痛的折磨之时,仍然坚持不断地传播知识。他们觉得自己暂时受点苦不要紧,只要能将知识传给后人,让后人以此获得安乐就是最大的欣慰。比如法王仁波切,自九零年始就不能看经文,处于半失明的状态,而且身患常人不能相比的心脏病、风湿病等恶疾。但法王丝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为了弘法利生的伟大事业,他拖着年迈多病的身体,依靠录音机,戴着耳机为四众弟子传法,至今已有十年的历史,期间从未间断。若是一般的人一两年不看经书,恐怕早将以前所学的知识忘光了。而法王传法讲经,不仅诠释词句之义,还不时引用中观及大圆满等显密法要中的教证来作补充说明,这正是圣人的不可思议之处。再比如全知麦彭仁切,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就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却本着“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精神不间断地为众生授业解惑,并著述大量甚深精要的修法论著,直到六十六岁圆寂……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本是宫中的藏书官吏,以此他博览群书,发心撰写《史记》。凡书中有遗漏和残缺不全者,他便上山下乡深入百姓中间去采访讨教。就在他的巨著即将完工之时,不幸被国王发现,国王惧于将历代帝王的丑事传扬人间故将司马迁治罪,并将他的《史记》毫无遗余地焚毁,革掉官职,令其于死刑和宫刑中任选一种处罚方式。为了让《史记》传扬后世,司马迁饮恨含悲选择了宫刑(类似太监)。他仅凭记忆重写《史记》,终于令这部光辉的巨著留芳于世。
  设使受用过增者,则彼速会遭衰失,
  如同池塘过满水,或是冲堤或越水。
  假若财富受用的增长超过了一定的极限,那么这个人短期内就会遭到衰败和损失。如同池塘的水过满,或者水冲毁堤岸,或是水越岸溢出。
  《战国策·秦策·三》中有言:“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顶峰的到来恰恰是衰落的开始。这个道理看似简单,知之者甚多,但真能履理而行的人却很少,所以由此而导致的悲剧也在不断地上演着,后学之人不可不深戒。世人都认为事事顺心,受用圆满才是幸福,同时也为得到更多的财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人心没有满足的时候,贪婪的心永远都在追求。
  欲望满盈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受用越多越好,事业发达得越快越好,但自己的愿望真的满足了,后果却不一定很好。现今有些国家发展得很快,财富亦在迅速地增长,正当人们陶醉沉迷之时,必将有智者发出警告:过分地贪图受用,很快会遭到衰失。翻开历史看看大德祖师们的授记,再听听专家们的追踪调查,就会知道尊者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比如号称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南朝鲜,就曾遭到衰败的冲击,还有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急剧滑坡等等。对个人而言,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只会为自身带来不可收拾的严重后果。从前有一人无意中救了一龙太子的性命,太子感恩图报,告诉恩人,让他停放一小船到指定的地点,第二天将会收到满满一船海中珍宝以作报酬。得到财物后,那人喜不自禁,因来得容易便大肆挥霍,最后还用珍宝于宫中谋得一官职。资财渐尽,他又如法炮制,将小船停放在老地方,第二天果真又得一船珍宝。久之,龙王见此人太过贪婪,心中不喜,便下令不再给他珍宝。那人却不知,仍横行于宫中,且傲慢无礼,肆意炫耀。国王及众臣追问其富有的原因,他也不作隐瞒。王言:“你今日再放出小船,待我亲见方可足信,否则,你就犯了欺君之罪,而且你的珍宝来路不明,有可能是盗取宫中之宝,我将治你死罪。”结果船只一连停放几日皆空空如也,国王大怒,夺其财产,取其性命。
  这就象注入池塘的水一样,若太满,其结果有二:要么决堤,推毁池塘;要么池水漫堤而过,流失精华,只积留些沉渣烂泥,此外不会有第三种可能。同样,受用过分增多的后患亦是如此,所以抑制贪欲是很重要的。作为修行人更应节衣缩食,自求知足常乐的心境。
  于某些人有利事,余人不定有利益,
  蒜头治风虽有效,而对胆病却成毒。
  对某些人有利益的事情,对另外的人却不一定有利益。比如蒜头治疗风寒之类的病虽然很有效,而对胆病来说却有很大的毒性。
  事物总是相对的,有美好就必然有丑陋来对比,有利益就必然有害处来相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绝对地好或坏。往往自己认为是好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正是危害。研究历史的人知道,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随时随地受利害关系左右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国与国之外交。对某种人有利的事,其他人身上就不一定会有利。比如无上密法,对具足信心、戒律清净而且精进努力的人而言,是即生成佛的殊胜妙法,确实能速得加持。然而对于缺乏正信,不信因果,福慧浅薄之人也会因修学密法而堕入金刚地狱。密法之所以称之为密,原因也在于此。
  不仅密宗,显宗亦是如此。以前龙树菩萨入世,大弘般若空性之法。当时上根利智之人依中观正见破除实执分别而证悟法性真如的不计其数;而某些小乘行者却大加排斥,否认其为佛陀正法,诽谤龙树菩萨是魔的化身,大肆诋毁般若妙法,因此造业堕入地狱的人也为数不少,就连当地的牧人也附和着说:世亲菩萨弘扬的法是甘露,人人享用人人有利,而龙树所传的法却如毒药。
  世间诸事,当一件事获得成功,获利者为此欢呼庆贺之时,某些受害者也许正在绝望地哀嚎呢!所以,为人处事,利己之时最好也替别人想一想,这是很重要的。比如蒜头杀菌力强,医治风寒诸疾,疗效显著,为此世人常说吃蒜好,佐餐也要以它为调料。但是对于患胆病的人,蒜头却成了毒药,服用后会使病情加重。中西医药类繁多,一种药也不可能包治百病,在用药治病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尤其是西药,某种药可以治疗一种病,病好以后却又会在身体内埋下另一种病的根苗也是这个道理。
  若恒亲近脆弱者,大者亦恐将衰败,
  酥油若置劣器中,老鼠岂不啃坏彼!
  如果恒常亲近脆弱的人,大人物也恐怕要遭到衰败。若把酥油放置于低劣的容器中,老鼠难道不会把它啃坏吗?
  脆弱的人,品格和道德等方面均不稳固,遇到违缘极易失控,不仅胆小怕事、见利忘义,还会经常惹出乱子。故不能常期扶持或交往亲近弱者,否则,不说一般的人,即使有权有势的大人物也会因此衰败。如赵国的国君,其身边有一奸臣,能说会道,深得赵王的器重。一时,秦国势力大增,欲起兵攻打赵国。奸臣见敌强我弱,心生畏惧,在厚利贿赂下竟成为秦国的内应。当时,赵国英勇善战的廉颇将军已退职告老还乡,但听说赵国受敌威胁、军情紧急,即胸有成竹地说:“我虽上了年纪,但还有能力带兵打仗。”赵王不知详情,便启问奸臣:“廉颇能否担此大任。”答言:“廉颇口胃不错,挺能吃的,只是经常要上厕所。”言下之意即廉颇身体已衰弱。赵王信以为真,叹言:“廉颇已经老了,可惜!可惜!”遂打消重用廉颇的念头。当秦国兵马攻至赵国城门之时,奸臣悄悄打开城门,引狼入室,致使赵国大败而衰。
  这就如同将酥油装入牛皮或塑料口袋一样。酥油本是饮食中的上品,但因装在下劣的容器内,所以不仅口袋被老鼠咬坏,酥油自身也必然要遭老鼠吞食。
  倘若依靠恶劣众,恶习熏染害自己,
  依赖渠水之鱼众,田地之上遭撒弃。
  如果去依靠卑劣的恶人,受其恶劣习气的熏染终会伤害自己。好比依赖小渠水生活的鱼儿,终将被撒弃在田地上。
  也许是恶友的力量太大的缘故,作者在本论一次又一次地提到他们,此外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在各自的教言中均阐述了劣友的危害性,并要求行者远离。何为恶友?即是对三宝和善法没有信心,生性悭贪吝啬,喜说妄语及离间语,贪嗔痴三毒炽盛,无有少许闻思修善业功德之人。与恶友交往,受其恶业习气的影响,也会使自己减退善业功德,增上三毒过患,坏灭已生的慈悲菩提心等。恶友如同腐鱼,稍不注意碰一下都要沾上秽恶之臭气,修行者与他们交往,不仅得不到解脱,且容易沾染他们的不良习气而损坏已有的智慧、持戒诸功德。如《涅槃经》中所云:“醉象仅断我等肉体之生命而已,死后不会堕入地狱;恶友不但断我等肉体之生命,且坏我们的法身慧命,死后定堕地狱。”
  俗话说:“学好一辈子,学坏一阵子。”曾有一位戒律清净,注重闻思修行的贤善之士,因不注意择友,与一个劣者交了朋友,渐渐地变得懒散、放逸、贪图享乐,最后舍戒还俗沦为恶劣之人。交友处事,人们往往感情用事,不擅于观察,感觉正确时会一顺到底,感觉错误时则会一错百错,所以明智的人遇事择友总是以冷静的态度来应付,且以佛法来衡量。一旦发现自己交往的朋友在作风、道德、人品、智慧等方面会引导自己走下坡路,就逐渐远离他。这是一个极其殊胜的窍诀。
  土沟小渠中的水,时有时无,如果鱼儿依靠水渠,随着渠水流到田里,等到渠水断流干涸之时,它们就会被曝晒于田地之上感受炙热的痛苦。同样,交结恶友的人结局也必定是这样。
  寡情之人来投靠,于彼稍施当驱逐,
  如同家中起恶兆,当需耗财而消灾。
  薄情寡义的恶人若来投靠,就应该对他们稍微做点施舍,然后再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