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赞助统一,赴汤蹈火亦所不辞。至一切西北赤化谎言,先生及汉卿先生均知之审,
必能辨其诬。凡来为先生及夫人与张、宋诸先生言者,我方均绝对保证实践。且为
外交计,来及党人在此均遵先生约,均守秘密,更无向外广播之可能。盖凡能为对
内和平、对外抗战尽力者,我方愿举全力为先生助也!专此奉达,仕候回教,并颁起
居佳胜。不一。
蒋夫人均此不另。
周恩来
一月十一日午
蒋介石向来惯予以军事压力和政治分化并用,曾取得过许多成功。他这时又用
起了这两手,在军事方面作了部署以后,又接连发动政治攻势,分化西安内部。而
这时在西安内部,情况确实相当复杂。
西安的主要军事力量是东北军。东北军是一个以张学良为惟一领袖的军事集团,
多年以来一直以张学良个人为中心来维系内部,虽有不同派别,但都服从张学良。
除了少帅以外,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他指挥并控制全军。张学良离开西安时,虽然指
定于学忠统率东北军,但于学忠不是东北军的嫡系,又远在兰州,无法起到这种作
用,实际上由王以哲和何柱国在西安主持,他们被称为元老派。东北军内还有一个
以卫队团团长孙铭九、政治处处长应德田、抗日同志会负责人苗剑秋为首的少壮派。
他们都是中下级军官和政治工作人员,地位较低,抗日要求强烈。张学良在时,他
们受到张的信任,能够通过向张提出建议来影响东北军。张学良不在,元老派就不
大把他们放在眼里。新老两派之间,对问题的看法大相径庭。这种思想混乱和内部
不和,严重削弱了东北军的力量。
杨虎城受张学良的委托,名义上可以指挥东北军,但十七路军的力量远较东北
军为小,而东北军高级将领中又无人能帮他共同控制局势,这就使他感到十分为难。
这样,张学良被扣后,西安实际上处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这种局面,正为
蒋介石的分化、瓦解、收买政策提供了机会。
蒋介石正在奉化老家休假。他和幕僚们精心研究从西安传来的信息后,于1月13
日派米春霖携甲、乙两种方案飞往西安,要求西安方面择一而行。甲案:中央军进
驻西安,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撤至陕西西部和甘肃一带,红军仍返陕北,陕西省政府
主席委十七路军方面的人充任。乙案:中央军进驻西安,东北军移驻安徽和淮河流
域,十七路军移驻甘肃,红军仍返陕北,安徽省政府主席可委东北军方面的人充任,
甘肃省政府主席可委十七路军方面的人充任。
米春霖还携带了张学良致杨虎城和西安各将领的信函。信中说:“商定办法二
则,请兄速下最大决心,使委座及弟易收柬陕甘之局。关于改编政府及对图问题,
准我等可在三中全会提出,公开讨论……盼诸兄为国家、为西北、为东北,请详计
之。凡有利于国者,弟任何牺牲,在所不惜。盼勿专为我个人谋计。”
在这两个方案中,接受甲案则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仍靠拢在一起,“三位
一体”不致解体;接受乙案,东北军可移驻较富庶的地区,但东北军东开后“三位
一体”自然瓦解。蒋介石给杨虎城写信,劝他接受甲案,并说杨和十七路军有革命
的历史,不能与东北军相提并论,甲案对杨有利。而何应钦又给王以哲、何校国写
信,劝他们接受乙案,说乙案有利于东北军。于是,西安内部的矛盾更加明显:十
七路军主张接受甲案;东北军高级将领虽然公开表示接受甲案,但暗中却想接受乙
案;东北军少壮派则认为不管他甲案乙案,先把少帅救回来再说。
共产党在西安是张、杨请来的客人,不便于涉友军的内部事务,更不能发号施
令,只能处在建议和赞助的地位。1月15日。杨虎城向周恩来表示。如果真的打起来,
他对作战胜利没有把握。周恩来根据中共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总体方针,分析
当前局势,向杨虎城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为了求得和平解决。须先由杨虎城、于
学忠通电就职。第二,由他们派人去奉化见蒋。对乙案坚决拒绝,对甲案可基本接
受。但须中央军全部退出甘肃,在西安得留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各一部,东北军并可
伸至咸阳。第三,主要的是军事上三单位靠拢,政治上利用国民党即将召开的三中
全会来解决问题。
1月21日,毛泽东从延安致电潘汉年,让他转告宋子文,中共在如下条件下接受
甲案:一、和平解决后不再有战争;二、停止“剿共”并发经费;三、容留一部红
军驻陕南,以解决粮食困难;四、下令马步芳停止进攻河西红军;五、以上四条应
有蒋介石手书保证。
看来毛泽东实在不敢相信蒋介石的口头承诺了,所以才要求蒋介石立字为据。
但是,蒋介石依然措墨如金,不肯留下片言只语。他对红军最先表示同意甲案表示
满意,第二天即让宋子文代他面告潘汉年:红军若是能迅速劝告张、杨部队服从中
央,则和平解决后定当抗日,给养自然概由中央负责,何必疑心中央军继续进攻?
防地问题仍按原议,红军分成几块也不好,如陕北嫌狭,可向凉州以西发展嘛。对
马部已下达停战命令,他不服从暂无良策。至于保证书一事,何必多此一举呢,子
文转达已是证明。
毛泽东一看,这分明是权宜的应付。22日收到潘电后当即电示:请坦言告蒋,
红军所虑是继续“剿共”,这种可能存在,红军束缚于渭水与黄河之间是危险的;
以红军实数,每月至少需50万,停止打土豪则毫无办法;请蒋给我们亲笔信,写明
停止“剿共”,一致抗日,同意一部红军驻陕南,因为那里以前就是苏区。
蒋介石依然没有写这封信。
正在这时,西安的形势发生了不可收拾的逆转。
东北军内部少壮派和元老派在战与和的问题上矛盾日益激化。一方面,深受张
学良信任而思想偏激的少壮派把“张副司令能回来一切都可谈,张副司令不能回来
只有去拼命”作为行动纲领,不顾一切后果地进行战争宣传,自下而上地发动请战
签名运动,要求营救张学良。不惜同中央军开战,认为元老派主和是有意取代张学
良而放弃营救。他们的义愤很容易引起东北军中下层官兵乃至社会群众的同情和支
持。杨虎城虽忧虑作战难以取胜,但也希望张学良能早日回来主事,又担心中央军
来后会对他报复,在这点上同少壮派有着共鸣,甚至对中共代表团产生误解,避而
不见。这样,少壮派的主张在西安一时占了上风。
环境复杂,矛盾尖锐,形势险峻。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国内和平,实现对外抵
抗。周恩来苦口婆心,舌敝唇焦,一直同各方面广泛接触,宣传坚持三位一体,坚
持和平。当然,重点是做少壮派的工作。
1月27日夜,周恩来请少壮派的主要人物到金家巷东楼会客厅会谈。少壮派表示:
我们坚持要求张学良将军回来才能撤兵。应德田慷慨激昂地发表了长篇讲话,陈述
他们的理由。周恩来听完后,耐心地解释道:我们了解东北军的特殊性和张副司令
在东北军的重要性,我们也了解张副司令在“三位一体”中的重要性,我们极愿把
副司令营救出来。但是现在这种局面,我们坚持要求放回副司令。而蒋介石一定不
放回,坚持下去,很容易引起战争。而引起战争,那就不合副司令发动西安事变所
希望达到的团结抗战的原意。引起战争,对副司令恢复自由和回来的问题更无好处:
很明显,战争一起,他们更不会放副司令回来了。我们现在退兵,我们“三位一体”
好好地团结,保持这个强大的力量,继续坚持要求,副司令迟早总会回来。我们要
求副司令回来的方法应该很多,不一定要现在这样坚持。要求南京即刻放他回来。
现在这样坚持,一旦引起战争,不仅张副司令回不来,而且容易造成更加混乱的局
面,对国家前途,对团结抗日前途,对东北军前途,对副司令前途,都会没有好处。
周恩来充满感情地说:“共产党与蒋介石的血海深仇,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共
产党与东北军和张副司令的血肉关系,我们也永远不会忘怀。凡对副司令有好处的
事,我们一定尽力而为。但现在坚持要求副司令回来,不见得对他有好处。”
然而这些语重心长的话仍没有说服少壮派。苗剑秋一边大哭,一边说:“你们
不帮助我们打仗,你们红军开到关中干什么?是否看着我们让蒋介石消灭?你们不帮
助我们打仗,咱们就先破裂!”孙铭九跪下,一边哭,一边请红军出兵。一直闹过
半夜。最后,周恩来说:“这个问题很重要,容我们好好商量一下,再答复你们。”
他们这才走了。
少壮派代表刚离开,周恩来还没上床,南汉宸慌慌张张跑来了,报告了杨虎城
的心事。原来这天夜里,杨虎城把他从床上叫醒,对他说:“你这次来西安,我当
然不反对你站在你们党的立场,但是我也希望你要替我打算打算。共产党主张和平,
可以同国民党、蒋介石分庭抗礼,他们是平等的。我是蒋的部下,蒋的为人是睚眦
必报的。和平解决以后,叫我怎样对付蒋?所以和平的前途就是牺牲我。我现在不
能看着自己就这样完了。”
周恩来听后,立刻对南汉窟说:“请你回去告诉杨先生,就说我今天去三原红
军司令部开会,晚上一定赶回来,请杨先生放心。我们一定对得起朋友,我们绝不
做对不起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