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的批评、处罚“皆应取消”;罗明路线除个别人外,被处罚者应“宣告无罪”;
四方面军犯过错误的同志应与张国焘有区别;博古、罗迈只要承认错误“则无问题”。
这样一来,毛泽东更是威信大增。他从统战以来一直坚持的各方面的主张,在
这次会上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40多人的发言,大都明确表示了对毛泽东
的拥护。彭德怀发言说:“领袖是长期斗争经验总结的,是长期斗争中产生的。毛
泽东的领导地位是由正确的领导取得的。”
张闻天后来说:“六中全会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实质上推翻了王明路线。王
明。这时候碰了三个钉子,一个是蒋介石的钉子,一个是中央内部的钉子,一个是
王稼祥同志从共产国际带来的钉子,所以气焰也小些了。”
张闻天颇有自知之明,他主动要求让位,向毛泽东提出,党中央总负责人的职
务应该由毛来担任了。然而毛泽东不同意,认为目前还不是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
要张闻天继续当下去。张闻天5年后这样回忆道:“六中全会期间,我虽未把总书记
一职让掉,但我的方针还是把工作逐渐转移,而不是把持不放。自王明留延安工作
后,我即把政治局会议地点,移到杨家岭毛泽东同志佐处开。我只在形式上当当主
席,一切重大问题均由毛主席决定。特别是七八月政治局会议(史称神仙会议)之后,
我实际上是做了宣传教育部门的工作。”
这次会后,中共中央决定把王明留在延安,不让他到武汉去了。
毛泽东后来说:“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的。”
毛泽东成功了!他不仅政治上成功了,而且爱情上也成功了,因为他和江青的
热恋恰恰发生在这一时期。贺子珍与毛泽东发生矛盾,离开毛泽东已经9个多月了。
这一空当,正好给上海影星蓝苹提供了机会。在康生的精心运作下,曾有过三次婚
姻经历的蓝苹主动闯人了毛泽东的生活。毛泽东这时45岁,刚经历了与贺子珍的感
情纠葛,他孤独,寂寞,缺乏情感的慰抚。而蓝苹只有24岁,漂亮、聪颖、热情,
或许当时也不乏婉柔,当她适时地填补毛泽东的感情空缺时,毛泽东已不能也不愿
意拒绝。他或许以为找到了真正的爱人,真正的感情需要;成许以为这次婚姻将给
他的生活带来新的幸福和希望。对婚姻的过高期望值或许正好引他步人了婚姻的误
区。
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和江青的关系已经公开化了,党内议论颇多。在延安的,
用嘴和书信表示不满,在前方打仗的将领得知毛、江热恋,不惜用电报表明自己的
态度。最后,这些情况都汇到了总负责张闻天手里。因为这事的当事人是刚得国际
承认、并受到大家拥戴的领袖人物,谁处理起来都感棘手。张闻天拿着这些函电,
不知如何是好。六中全会结束后,张闻天想了一个折衷办法,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
信的大意说:你与贺子珍合不来,另外结婚,谁都没有意见,不过,按江青在上海
的表现,似不合适。
据说,毛泽东看了张闻天的信,发火了,当场把信撕成碎片。为了解除人们的
疑虑,由主管情报工作的康生出具了一份书面证明:“经调查,江青同志政治上无
问题,其历史清白。”
第二天,毛泽东在合作社摆了两桌酒席,宣布与江青结婚。贺喜的人群里,没
有张闻天。
此后,毛泽东即从凤凰山迁到了杨家岭的三间窑洞,与江青共同生活在一起。
以后的情形,以及这场婚姻的结局,人所共知,此不赘述,还是书归正传吧。
10月4日,周恩来一觉醒来,看了看表,发现已经到了蒋介石约见他的时间。离
开武汉一个多月了,他看到路旁炸毁的房屋不知又增加了多少。,他忽然闻想起了
8月6日毛泽东等人发来的一份电报:“保卫武汉,重在发动民众……务须避免不利
的决战,至事实上不可守时,不惜断路放弃之。”难道武汉战事之结局又一次被毛
泽东言中了吗?在延安住了个把月,周恩来的心情极为复杂。王明这一页看来是彻
底翻过去了,他在中央全会上已经陷于孤立,自己和他在长江局共事八个多月,虽
然有过意见分歧,毕竟有一些电文是共同签署的,有一些活动是共同参与的,别人
将会怎样看呢?敌后战场,八路军搞得生龙活虎,谁都不得不承认毛泽东的远见卓
识。持久战,发动民众以全面抗战,这两点都由毛泽东率先提出。持久战的局面已
经形成,这一点蒋介石比较清醒,可是他对发动民众却颇为迟钝,对自己主管的以
第三厅为主的抗战宣传工作也不热心,不支持,尤其是两党关系,合作虽已实现,
但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此下去,抗战大业何以能竟?周恩来在延安开会时,
主要谈了这种忧虑。现在,毛泽东也认为目前的合作方式不利于长期合作,提出了
从前他不太感兴趣的民族联盟方式,并申明停止在国民党内部招收党员、组织支部
活动。可是,蒋介石会不会接受这个方案呢……
想着想着,已经来到军事委员会门口。
蒋介石迎他进屋,寒喧过后,问道:“恩来,听说你们在开六中全会,没想到
你来得这样快呀。”
周恩来忙答:“会正在开。听说这里形势危急,我就先来了。我们中央一致认
为,加强两党组织上的合作极端重要,我急忙赶回来,为的就是尽快向你和贵党转
达这个愿望。”
“很好很好。”蒋介石这么说着,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你带汲带书面协议
?”周恩来掏出一封信,…这是毛泽东给你写的信。毛泽东同志因武汉战事紧张,
要我立即把这信转给你。我们认为抗战形势有渐次进入一新阶段之趋势。此阶段之
特点,将是一方面更加困难,然又一方面更加进步,面其任务在于团结全民,巩固
与扩大抗日阵线,坚持持久战争,动员新生力量,克服田难,准备反攻。”
蒋介石接过信;只见上面写着:
介石先生惠鉴:
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既。先生领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
的革命斗争,凡在国人,无不崇仰。十五个月之抗战,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虽顽
寇尚未战其凶锋,然胜利之始基,业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无穷。抗战形势,
有渐次进入一新阶段之趋势,一方面将更如困难,然一方面必更加进步。必须实行
团结全民,巩固与扩大抗日阵线,坚持持久战争,动员新生力量,克服困难,准备
反攻。在此过程中,敌人必利用欧洲事变与吾国弱点,策动各种不利于吾国统一团
结之破坏阴谋。因此,同人认为此时期中之统一团结,比任何时期为重要,唯有各
党各派及全国人民克尽最善之努力,在先生统一领导之下,严防与击破敌人破坏阴
谋,清洗国人之悲观情绪,提高民族觉悟及胜利信心,并施行新阶段中必要的战时
政策,方能得到停止敌之进攻,准备战事反击之目的。因武汉紧张,故欲恩来同志
不待会议完毕,即行返汉,晋谒先生,商承一切。未尽之意,概托恩来面陈。泽东
坚决相信国共两党之长期团结,必能支持长期战争,敌虽凶顽,终必失败,四万万
五千万人之中华民族,终必能于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克服困难,准备力量,实行反攻,
驱除顽寇,而使自己雄立于东亚。此地此志,知先生必有同感也。专此布臆,敬祝
健康并致民族革命之礼。
毛泽东谨启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月
蒋介石看完信,连说;“好,好!”沉思片刻,朝桌上一放说道:“南浔线将
士用命,歼敌数万,战局会有所改观的。只要各方力朝一处,事情要好办得多。只
要北守武汉,南守广州,再有外援,我们就可掌握战场主动权。”
周恩来问道:“万一武汉外围线失守呢?还要守武汉孤城吗?”
“你说呢?”蒋介石反问。
周恩来答:“不惜断然弃之,保存实力作持久打算。”见蒋不说话,又补充道:
“毛泽东同志曾有一篇《论持久战》,专门论述对日作战的战略战术问题。”
“听说过,听说过。辞修(陈诚)也曾有过这么一个计划。”
蒋介石看看表,“你还有什么书面东西吗?”周恩来说:“有所考虑,还没有
来得及写出来。”
蒋介石下了逐客令:“那就写了再送来吧,今日还要开几个会呢。”
10月8日,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新建议的书面材料。内容包括:(一)
停止两党的斗争;(二)共产党员可以加人国民党,或令其一部分先行加入,如情形
良好,再全部加入;(三)中共取消一切青年组织,其全体分子一律加人三民主义青
年团;(四)以上参加者保持共产党党籍。
当天,蒋介石即将这份建议交给陈立夫、康泽等研究讨论。
10月14日,蒋介石再次约见周恩来。
周恩来知道战事越发不利,开门见山道:“校长,我党加入贵党及三青团的主
张,是考虑再三之策。只有这一条路可以共度难关了。”
蒋介石道:“这事是我先提出的,这不假,我是总裁,也不假,可是这么大的
事,不是我一个人可以说了算数的,必须由中央常委会进行讨论后才能确定之。”
周恩来问:“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讨论出个结果呢?”
蒋介石面露难色:“恩来呀,你也知道,国共合作,党内并不是一致赞成的,
你们又不作原则性让步,此事恐难很快实行。”
周恩来只好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