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只好在谈判桌上后退一步。 
  正是: 
    谈判桌子像弹簧, 
    这边弱了那边强。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文分解。 
 
(第二部)     第三十四回 
华莱士驾临重庆 包瑞德飞往延安     
   却说6月5日晚,林伯渠与张治中、王世杰再次见面了。林伯渠手持毛泽东修改 
过的12条书面意见,张、王怀里也揣着国民党正式拟定的《中央对中共问题政治解 
决提示案》。 
  林伯渠看过这份提示案,发现国民党虽有退让,如同意中共军队编四军十师、 
陕甘宁边区改行政区后隶属行政院、党的问题在战后解决、允许共产党公开等,但 
与中共中央的要求相距甚远。 
  林伯渠提出的中共12条意见,却再次被张、王拒收。于是,双方舌战起来。张、 
王说共产党没有诚意,林说国民党逼人太甚。争执到最后,张治中口气缓和下来, 
说:“22日先生所提20项,因内容与在西安所表示的意见出入甚大,未便接受,当 
经先生收回。此次所提12项,项目虽较前减少,但内容并未改变,中不能接受,惟 
不想过拂先生的意见,只得留下,但不能转呈。”林伯渠见再争无益,只好顺水推 
舟,说:“好吧,就留在两位处参考亦好。”并表示收下国民党提示案,向中共中 
央报告。 
  这个《中央政府提示案》客观上比较接近林伯渠在西安签字的意见,这就使得 
林伯渠感到为难了。不得已,林伯渠于6日写信给张、王,解释此中关节,声明《中 
央政府提示案》与中共中央的12条意见相距甚远,但仍愿将这一提示案报告中共中 
央,相应地,张、王也应将中共12条报告国民党政府;双方的新案都和西安商谈的 
意见有出人,这种谈判过程中的出人是正常的,不足为奇,不应因此指责中共没有 
诚意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张、王坚持说《中央政府提示案》是根据中共方面的意见作出的,与林彪方案、 
西安方案均无不合,中共无不接受之理,要谈只能以这个提示案为基础。 
  林伯渠11日再次致函张治中、王世态:“谈判是两党公事,非个人私事,我们 
彼此都得要遵照自己中央的意见去和对方谈判,并将对方的意见详细报告给自己的 
中央,最后得到双方中央一致同意,才能使问题获得解决。你们不让贵党中央了解 
我党中央方面意见,只片面地要求我个人接受贵党中央提示案,试问我个人如何能 
够做主?谈判如何能够进行?两先生又如何能负责?” 
  因事关重大,林伯渠请示了中共中央。毛泽东答道:“张、王既然不愿考虑我 
党中央所提意见,又不愿将此意见转交蒋,又不承认我党合法地位,又不以平等地 
位对我党中央,而片面地提出所谓提示案,我党中央坚决不能接受,望立即将所谓 
提示案退还张、王。” 
  6月15日,张治中、王世态致信林伯渠,说已将中共12条意见转报国民政府,但 
坚持解决办法只能按《中央政府提示案》办理,不能变更。 
  刚刚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两党谈判,又陷入了僵局。按下不表。 
  单说当国际上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时候,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屡遭败绩。一 
部分美国人对国民党失望之余,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共产党。中共方面为了打破国民 
党的全面封锁,回击蒋介石的反共宣传,显示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也曾向美国 
方面吁请其派人访问延安。早在1942年8月6日,周恩来即致函美国总统私人代表居 
里,提出了这样的建议。1943年1月23日,美国驻华官员谢伟思向美国国务院转达了 
周恩来的邀请,并建议“派美国代表访问共产党地区”。他认为:“这种访问对我 
们会大有益处,会使我们对共产党方面的形势有一个广泛和实际的了解。”6月24日, 
另一位美国驻华官员戴维斯向史迪威提出报告,建议派出一个观察团并在延安设立 
一个领事馆,理由是这一地区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对苏联军队将来进人中国 
将起到某种联系作用。他的建议当时未得到答复。开罗会议之后,戴维斯于1944年 
1月15日再度建议派观察组去延安。他在给史迪威的信中写道: 
  我们需要趁着还受欢迎的时候,立即派一个军政观察员代表团到共产党中国去 
搜集敌人的情报,协助并准备从那个地区开展一些有限的话动。假如俄国进攻日本, 
也好就俄国在华北和满洲的话动作出汇报,并对华北和满洲是否可能另立中国甚至 
变成俄国的卫星国作出估计。蒋介石对共产党人搞封锁,从而使他们处于孤立无援 
的境地,这就迫使他们逐渐依附于俄国。要是美国派一个观察团到延安去,那就会 
打破这种孤立状况,削弱依附俄国的趋势,同时又能遏止蒋介石试图以内战消灭共 
产党的愿望。因此,蒋委员长自然要反对美国派观察员去共产党中国。通过通常的 
外交和军事渠道是不可能获得蒋介石的允许的。应当由总统直接向他提出要求。要 
是蒋介石一开始就加以拒绝,总统可以运用我们足够的讨价还价力量制服他。 
  戴维斯把上述建议的副本寄绘了白宫的霍普金斯和柯里,希望他们俩提请总统 
给予重视。2月,罗斯福正式通知蒋介石,为了搜集日本在华北、东北的情报和研究 
将来在中国大陆作战的各种可能,准备派出一个军事观察团去山西和陕西视察。他 
巧妙地避开了把这一地区称作共产党区域。蒋介石心中恼火,又不敢断然拒绝,只 
好大方地同意为观察团“提供方便”,但补充说,观察团当然只能去访问那些在中 
央政府控制的地区。 
  在蒋介石同意的基础上,中缅战区司令部开始拟订计划,不理睬那条毫无意义 
的限制规定。为了确保观察员不受主人的摆布,史迪威挑选了懂中文而且了解中国 
的人。他任命包端德上校为团长,谢伟思为他的政治助手。包瑞德中文极好,能用 
中文朗诵莎士比亚的长诗,和中国人用汉语开地道的玩笑。 
  史迪威本人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在于他非常自然地渴望与他认为有朝气、有明 
确目的的军队取得联系。他对1937年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的振奋人心的胜利记忆犹 
新。从那以后,他和其他人一样,对共产党人活跃而又成功的游击战有了深刻的印 
象。1938年八路军的参谋长叶剑英及其同事们和他会面,在他头脑里留下了良好的 
记忆。史迪威还记得在缅甸战役失败之后,周恩来托人转来的话。周说:“我愿在 
史迪威将军手下服役,并服从他的指挥。”此话虽有些诙谐,却让史迪威的心里一 
热。在舆论的种种责难中,他毕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随着与蒋介石矛盾的加深和 
国民党正面战场一溃千里,史迪威越来越认为,只要蒋介石在位一天,军队的改革 
和战斗力的提高就无法实现。这一认识使他想要接触远方从未谋面的共产党部队的 
心情更加迫切。目前需要的是第一手资料。 
  军事观察团以“迪克西”为代号,准备;月启程,但却遭到蒋介石的阻挠。“ 
迪克西”一词出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首流行曲《人们所说的迪克西是真的吗?》。 
歌中“迪克西”指的是当时美国造反的南部各州。罗斯福于4月重申了美方的要求, 
但仍末成功。转眼到了6月,这个问题移交到了另一位特使——副总统享利·;华莱士 
的手中。 
  6月20日上午9时半,华莱士的专机降落在重庆机场。蒋介石早在机场等候了。 
从机场到蒋介石的官邸,蒋与华莱士同乘一辆车。借助夫人宋美龄精通英语的便利, 
蒋介石在车上即向华莱士表示:华莱士先生在最黑暗的时辰访华,会提高士气,希 
望美国继续援华;我很钦佩罗斯福总统的人格和见识;若是我看到中国崩溃的到来, 
我会告诉总统的,但是中国还没有崩溃,事情并不像原来预计的那样坏…… 
  说着说着,话锋一转:“解决中国国内问题,我愿意取得总统的帮助。中国共 
产党的领袖们都是些不守信用之人,签了字是无效的。我和他们打交道多年,很懂 
得他们,不管他们嘴里讲要怎么做,实际上他们根本不会执行。如果总统和他们合 
作,威信会受到极大的损失。如果总统愿意协助我解决国内问题,我很欢迎,这不 
牵扯什么内政,因为总统是我的真正的朋友。” 
  华莱士只是听着,未作什么表示。 
  华莱士和蒋介石进行了四次长谈,派观察团访延是一个重要话题,而蒋介石的 
交换条件是撤换史迪威。 
  6月21日下午,蒋介石在家里与华莱士单独会谈,宋子文担任翻译。 
  蒋:“先生是否带有罗斯福总统的函件?” 
  华:“没有。在离开华盛顿前夕,总统和我谈过话。他曾谈到过中国通货膨胀 
的情况,不过我不想在这里谈这个问题。总统谈到过你们的共产党,他认为你们都 
是中国人,基本上是朋友,朋友之间总有商量的余地。” 
  蒋介石沉默不语。 
  华:“我从苏联过来,我认为,任何足以造成中苏两国不睦的问题都不应悬而 
不决。” 
  蒋:“是否可请罗斯福总统出来担任中苏两国之间的仲裁者?” 
  华:“美国愿意中国成为一个强盛而民主的国家。” 
  蒋:“谢谢!” 
  华:“斯大林主席表示,在战争期间,苏联应该支持你,他对你和毛泽东正在 
达成协议一事很感兴趣。中国需要团结。” 
  第二天下午,蒋介石与华莱士继续会谈。中方的宋美龄、宋子文、王世态和美 
方的拉铁摩尔、哈沙德、范宣德在座。 
  华:“在前一段的河南战役里,曾发生中国农民对中国军队开枪攻击的事,因 
为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