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野弘元在《佛教教理研究》“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一章中,认为阿赖耶识先驱思想的潜在识,与各部派所说的潜在识有关,并对此发表了精辟的见解。6 
  昭慧法师在《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一书中,在“根本佛法与唯识学”和“部派佛教与唯识学”两章发表的卓见,虽是在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的基础上作一补充性阐述,但内容则互有详略,对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较印顺导师更为详细,对部派佛教之叙述则显得较为简略。7
  赵国森在《佛家经论导读丛书——解深密经》第二章第二节“心、意、识思想的演变与分析”中也论及阿赖耶识提出之所以然,并且认为“瑜伽行派在心意识的理论上,最初也是和部派一样,在显现的前六识上,建构一个潜隐的微细意识,即所谓阿赖耶识”8。
  前人的研究成果皆表明了阿赖耶识的提出并非瑜伽行派的臆造,非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其渊源的,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是在《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赖耶识思想基础上,通过整理和演绎而来的。笔者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在《阿含经》和部派佛教的教义中,确实存在着阿赖耶识思想,但这并不能说明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就是从《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赖耶识思想发展而来的。并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存在的阿赖耶识思想。说明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不是由《阿含经》和部派佛教中的赖耶思想发展而来,而是出自于大乘经典。因此,本节拟从《阿含经》中的赖耶思想、部派佛教中的赖耶思想、大乘经典中的赖耶思想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阿含经》中的赖耶思想
  阿含是梵文Agama的音译,亦译作阿伽摩、阿含暮等,意译为法归、无比法、教传等。据佛典记载,释迦灭后,五百弟子集于王舍城,由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由此形成了佛教三藏中的经和律两大部分,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这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出的经藏就是《阿含经》。公元前后,佛典传入中国,《阿含经》亦随之传入,隋唐以后,台、贤判教把阿含斥为小乘,认为阿含是佛为根机浅者所说之法,故使《阿含经》束之高阁,湮没达千余年。
  这种思想甚至影响到日本,日本在很长时期内也不重视《阿含经》。到19世纪末,留学欧洲的日本学者接触到南传巴利语系的佛教圣典——《五(部)尼柯子》,他们对照北传汉译《四阿含》,并且参照18世纪来欧洲学者研究印度、中亚细亚等地的手抄经典的成果,了解到《四阿含》与《五部尼柯耶》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期公认的佛教圣典,是佛陀根本思想以及言行的最早记录9。于是《阿含经》受到了近代学界和教界的重视,并有了“根本佛教”之称。
  《阿含经》中的阿赖耶识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二缘起和十八界的教义中。通过考察十二缘起和十八界的教义,我们发现有一个除前六识外另存在的心识,这个另存在的心识和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有什么关系呢?
  1、十二缘起与阿赖耶识
  阿含最根本的教义是十二缘起说,如果要从阿含经典里找出唯识学中阿赖耶识的思想,虽然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考察,但主要的着眼点还在十二缘起,因为大乘唯识学一些论典中,就有以十二缘起中的识支来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显扬圣教论》引缘起支中的识支来证明阿赖耶,如论卷一说:
  云何知有此识?如薄伽梵说: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愚夫感得有识之身。此言显有异熟阿赖耶识。又说:如五种子,此则名为有取之识。此言显有一切种子阿赖耶识。10陶静《成唯识论》中亦以名色与识互为依来证明阿赖耶识,论曰:“又契经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辗转相依,譬如芦束俱时而转。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 。”11实际上在《阿含经》中只承认前六识,而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但具体分析十二缘起中的识支,我们发现其中的识支决不是前六识所能承当的,它和阿赖耶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从名色与识支的关系上分析,第四支“名色”支中的“名”是指受、想、行、识四蕴,这第四支中所含之“识蕴”与和第三支中的“识”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问题,如果说“识缘名色”中的识还是指意识的话,那人的身心中就有二意识,但是这里的二识绝不能认为是同一个识,因为此中的识与名色的关系是更互为缘,是同时相依共存的,如《杂阿含经》(卷十二?二八八经),曾用束芦作喻,来说明它们的相互依存: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成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辗转相依而得生长。12
  同一个识绝不能说更互为缘,所以此中二识不是指同一识;同时,前六识是有间断的,而识与名色更互为缘的识却明显具有执持根身之用。所以,如果站在声闻乘六识论的立场,对于这些问题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其次,从十二缘起中“识”支是指入胎识考察。《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中说: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否?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否?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13
  这段经文,说明了胎儿的形成必须有“识”入母胎,这入母胎的“识”一般称为“入胎识”,这“入胎识”指的是什么呢?是十二缘起支中的第三“识”支,当父母结合时,主体的心识,由于业力的牵引,于一刹那投入母胎,吸取父精母血,使生命增长广大起来,以至成人。《阿含经》中这一入胎识的胜用,前六识很显然不具备。但在大乘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却具有此用,根据大乘唯识学的观点,有情从一生命的终结到下一期生命的开始,中间是“中有”阶段,在“中有”中存在的第八阿赖耶识可以进入另一个躯体,吸取父精母血,也即是识与名色的结合,这样胎儿便可以成熟、增长,形成一期的生命。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阿含经》中虽然没有说到阿赖耶识,但十二缘起中的识与名色互为缘的关系显示出了在六识外另有一个心识存在,而且,从识是“入胎识”这一功用来看,显然和赖耶的功用相同。故而十二缘起的第三“识”支在后来的唯识家看来,它指的是阿赖耶识。
  2、十八界与阿赖耶识
  所谓十八界是把宇宙间一切存在物分为十八类。其名目为: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这十八界事实上就是六根、六境和六识。界有差别、体性、原因等意义。十八界就是把宇宙诸法分析成这十八种要素;亦即是宇宙诸法是由根、境、识所构成的,而根境识三者各有六种,便成十八界。具体分析此十八界,我们不难发现在认识对象时,必须要有主观的认识工具——六根,与六根的对象六境,再加上对此作意,才会有眼等六识的认识作用产生,如此则成十八界。
  在原始佛教中的十八界,与心识有关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这六识的生起是因为眼根触色境而生起眼的认识作用,乃至意根触法界而起意的认识作用。首先对眼识界至意识界的六识界作一考察。六识的识是认识作用,也是认识主体。譬如“缘眼(根)与色(境),而生眼识”的眼识,被认为是依眼而生的认识作用,但是“根、境、识三者和合就是触”的识,被认为是认识主体。所以对于六识界的界定是这样的:眼识界,作为视觉的认识主体的要素,或视觉的认识作用;耳识界,作为听觉的认识主体的要素,或听觉的认识作用;鼻识界,作为嗅觉的认识主体的要素,或嗅觉的认识作用;舌识界,作为味觉的认识主体的要素,或味觉的认识作用;身识界,作为触觉的认识主体的要素,或触觉的认识作用;意识界,作为知觉的认识主体的要素,或知觉的认识作用。考察这六识,我们发现这里的六识确实是指前六识,并没有阿赖耶识的存在。
  然而,如果探讨十八界中的意界和六识界的关系时,这其中就有问题出现了。因为如果把六根、六境的十二处当作一切法,那么十二处中的心就是意根。如果把十八界当作一切法,那么在十八界中属于心的就是意根界和六识界的七界。在十二处里,意根就是心的全部;但在十八界里,还要加上六识界。如果这样的话,十八界中的意根界便不能说是心的全部,这意根界和前六识是不尽相同的心识,这识应该指何识呢?这识所指在《阿含经》中没有回答,或者说根本用不着回答,但这说明了在六识之外还有另一个心识的存在。这种思想,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就把它直接作为细心建立的圣教根据。因为六识所依六根,前五识所依的是色根,而意识所依的是心根,而这意识所依的心根,部派学者认定他就是六识外的细心。后代的大乘唯识者,以细心为赖耶,所以我们不能不说阿赖耶识思想,与《阿含经》中的十八界有着非常深切的关系。14 
  通过以上对《阿含经》中十二缘起和十八界教义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教义都暗含着在六识之外有另一个心识存在,这个除六识之外另存在的心识指的是什么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