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产权市场解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企业,改制面达52。7%。同时,许多地区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也已达80%以上。在省、市(地)、县三级政府所属国有企业中,县属企业改制面最大,一些已达90%以上。通过改制,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企业转变了机制,职工转换了身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股份制改革促进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由11家增加到19家,这些企业全部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金融类企业),其中中央企业13家。 
  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直接监管的国有资产情况看,截止到2006年年底,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159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122663。4亿元,净资产53489亿元,同比增长15。2%;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深圳、厦门和宁波市国资委直接监管或委托监管的1031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77350。6亿元,净资产28283。8亿元,合计净资产已达到81772亿元。注 
  在盘点家底的过程中,我们不由得为我们的国有资产规模的持续增长而骄傲。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的国有资产虽然越来越多,但依然表现为过于分散,缺少结构性力量,集中度很低,导致多个企业分散竞争、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的低水平格局。从国有资产的动态变化看,资源配置重点也并不突出,在国有经济并没有优势的领域,仍然配置着大量的国有资产,而在一些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需要发挥国有经济优势的关键性行业中,国有资产增长速度并不快。与此同时,国有资产配置的比重也不经济。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通过资产流动重组的方式,使资产配置到效率高的领域,并在流动中实现增值。以提高资产的经济效益,和实现资产的规模优化。 
  二、艰辛之旅-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调整 
  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中都存在着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在中国,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国有经济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和微观经济组织。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经过2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上是成功的。 
  1。 二十多年的探索历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搞活国有企业,实现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一直是党和政府的政策目标。早在1978年12月13日,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就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在肯定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的成效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旨在释放生产力的改革的倡导。在小平同志的这次讲话之后,国家就在城市企业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动作。 
  从1978年至今,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主要重要事件有: 
  ?1978…1983年 中央决定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多种形式的利润留成 。从1978年10月开始,先后在四川、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试点,80年代初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国普遍铺开。 
  ?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厂长负责制。 
  ?1987年 十三大明确提出在国有企业逐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试行租赁制和股份制等多种经营形式。 
  ?1992年 十四大提出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移,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快政府只能的转换。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2国资流转:艰难的探索实践(5)   
  ?1994年 选择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试点,现代企业制度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1995年 国务院决定实行“抓大放小”,抓好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同时,从实际出发,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 
  ?1997年 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三年两大目标的明确要求,即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提出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改组等重要方针政策,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1999年 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明确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分类改革问题。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结合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国有企业改革在两个方面有重大突破:第一,国有资本将陆续从竞争性行业推出,国家只保留少量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垄断性行业;第二,奉行了20多年的“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国资管理体制将被打破,“国家所有、分级产权”的管理体制将取而代之。 
  ?2003年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如按照企业产权关系的变化划分,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从1978年到1993年的“放权让利”阶段与1994年至今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放权让利阶段的企业改革基本思路是向企业扩权让利、进行政策调整。其实质是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中央政府将部门经营决策权下放到企业,并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作相应的调整。这一阶段,企业的改革特点是一种带有很强烈的政府行政命令式的“指令性改革”,即政府下达统一的行政指令、政策规定、具体的改革措施,由企业照此办理,企业是“被动式的改革”,企业往往是等、靠、要。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在企业改革的历程中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它并没有真正涉及企业的产权制度变革、企业制度创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问题,所以难以解决企业改革中存在诸多困难与矛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学者总结:“放权让利只是政府和企业之间某些关系的调整,并没有触及企业体制的实质,以至于一度形成一放就活、一活就乱的怪圈,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及企业产权制度。” 
  当进行了多年的放权让利为主要思路的企业改革以后,发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时,尤其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企业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的问题开始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正是这种改革实践发展的逻辑必然和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这一阶段,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企业制度创新进行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以及加强企业管理来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这一阶段企业改革的特点是要发挥企业在自身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政府只从方针、原则上对企业改革的措施做出一些规定,具体的改革与发展措施由各企业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自主地选择。企业是“主动式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在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一是重塑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由过去国家直接经营管理国有企业,转变为在法人财产权形成的条件下,国家仅仅作为出资人存在,企业完全按照公司法进行自主的独立经营。也就是说真正变革国有制经济的财产关系,实现最终所有权与现实所有权的分离,使财产关系市场化;二是重新处理企业与企业职工的关系。由过去企业对职工实行的全包制度,转变为采用劳动契约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三是解决企业负担,包括冗员负担、退休金负担、债务负担、非经济负担、办社会负担等;四是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制。   
  2国资流转:艰难的探索实践(6)   
  二十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探索之路,最终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建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这一共识的形成来之不易,它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改革机会成本才换来的,它使国有企业改革结束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而转向理性设计阶段。如何保住胜利果实,系统地规划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寻求国有企业改革具体方法的新突破,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2。 坚持改革不动摇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以及推动国有资产按照“有进有退”和“进退有序”的原则进行调整,这一系列的举措绝对不是少数人一时冲动的想法,决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结果,而是中国二十多年改革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是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表现。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改革,应坚持不动摇。 
  国有企业20多年的改革历程,尽管相当艰难,却提供了大量的正反面的经验。应该说,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已经相当明确,改革的思路和途径也已经相当清晰,现在所需要的只是决心和行动,因为这是一场权力与利益重新调整的攻坚战。在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上,任何退路都已经没有了。这是一场事关社会主义改革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