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
2003《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3号令)颁布实施以后,全国范围内的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得以确立,客观上推动了各地产权市场的整合重组。2003年,上海产权交易中心与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合并重组为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采取了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2004年,北京产权交易中心与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合并重组为北京产权交易所,采用了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
在中国的产权市场,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产权交易机构组织形式。一些产权交易机构采用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做法,兼具了事业单位和公司制企业的双重身份。典型的代表是2004年组建的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它的另一个身份是“重庆市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心”,属事业单位。按照该公司出具的《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简介》的表述,两个机构“合为一体”,重庆市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心利用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交易平台进行国有产权交易。
2。 证券交易所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
公司制好还是事业制好?直接交易好还是代理交易好?对于这两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自己也有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要说清楚产权市场组织形式的问题,有必要看看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史,看看其他国家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演变过程。毕竟,证券交易所与产权交易机构都是资本市场的运行载体,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考察证券交易所组织结构的变迁,分析其演化的缘由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将为产权交易机构组织创新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
会员制与公司制
事业单位性质的资本市场运营主体,基本上也可以算作是中国特色。从国际上证券交易所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看,主要有会员制与公司制两种形式,少见事业制的组织形式。
会员制是指交易所的治理结构围绕会员展开的一种治理模式,会员制交易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服务于会员,而会员一般也仅限于交易所的客户。
会员制证券交易所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组织的所有权、控制权与其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权相联系,交易所为会员利益而运作,只有拥有和控制交易所的会员才能利用交易所交易系统进行交易;二是组织通常不以营利为目的;三是会员集体决策、自律监管,一般为每个会员一票,而不管其在交易所占的业务份额有多少,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
公司制是指交易所的治理结构完全按照公司的形式展开。公司制交易所最主要的特征是以营利为目标,追求交易所利润最大化。公司制交易所的股东没有任何限制,可以是市场参与者,也可以是完全与市场没有任何联系的个人或机构。
公司制证券交易所的基本特点包括:一是在公司制下,企业控制者和决策者可以不购买或使用企业产品,所有权、控制权与交易权不挂钩;二是交易所允许客户之外的市场参与者和非市场参与者对企业有投票权,也允许非会员成为其客户;三是交易所不需要留存所有的利润于企业之内,绝大部分利润通常是分配给股东的;四是会员可以是交易所的股东,也可以不是交易所股东。
7创新发展:产权市场永恒的主题(24)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将会员制和公司制证券交易所的对比情况列成一个表:表7…1 证券交易所的会员制与公司制比较项目会员制交易所公司制交易所所有权交易所目标董事会组成和决策制定购并和联盟资本管理属于在交易所交易的会员高效、低成本的交易环境;风险最小化的结算;高质量的监管架构大部分或仅由会员组成;决策通常以“一员一票”的方式制定;董事会被赋予决策制定的权力不是优先考虑目标保持较高资本储备,并满足法定要求公众持股,交易所和所有权分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盈利和股利增长;扩大产品范围和销售渠道;建立品牌声誉董事会构成较为分散;决策以“一股一票”的方式制定;董事会被赋予决策制定权,但管理层负责日常运作在增长最大化的驱动下,可能成为优先考虑目标从股东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维持较高现金储备将降低资产收益率,因此并非优先目标从表中可以看得出来,公司制和会员制两种交易所组织模式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表现为:在所有权结构上,会员制交易所由会员所有,而公司制交易所由股东所有,股东并不一定是会员;在治理结构上,会员制交易所属互助性组织,发扬民主,实行一人一票,而公司制交易所则引入普通商事公司的治理结构,实行一股一票的资本多数决策原则;在经营目标上,会员制交易所通常是非营利性的,而公司制交易所以营利为目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交易所运营的重要目标。
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制改造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球证券交易所几乎都采用会员制,或实质上采用会员制。之所以在成立时,采取非营利的会员制组织形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交易所经营处于垄断地位下,会员制的组织方式对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最小,会员可通过互助组织控制服务价格;二是会员制交易所适应了交易非自动化的需要,由于交易大厅空间有限,不可能将交易权给予所有投资者,所以须对进入市场的资格加以限制,将交易资格分配给固定的会员或席位。
但是,199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由会员制改为公司制,开启了证券交易所公司化(demutualization)改革的先河。随后,全球范围内的证券交易所纷纷放弃传统的会员制组织形式,转而改组为公司制,并迅速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浪潮。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的统计,截至2003年12月,在其统计的50家交易所中,14家证券交易所已经完成公司制改制但股票还没有公开上市,13家证券交易所已经变成了公开上市的交易所;公司制交易所占统计的全部成员交易所的54%。就连作为世界头号资本市场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坚守了214年的会员制组织后,也在2006年3月8日转变为营利性的公司,并且在自家交易所挂牌上市。
从内容上看,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是分散所有权,除向原有会员配售股票外,其余的股票将发售给新投资者,包括金融机构、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和投资大众,使交易所的所有权和治理结构能充分反映更广泛的市场使用者的利益;其次是分离所有权和交易权,任何符合资金和能力标准要求的国内外机构均能直接进入交易系统,从而使交易所所有者和市场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正式分离;最后是挂牌上市,一方面使交易所的所有权进一步分散化,另一方面又可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便利筹集资金,同时提高交易所运营的透明性。
证券交易所公司化已成为一股潮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许多原来采取会员制的交易所已经或计划采取公司制;第二,新成立的交易服务机构都采取了营利性的股份公司结构,如“自营交易系统运作机构”(PTS)和“另类交易系统”(ATS)。可以预见,今后将有更多的交易所进行公司化改造,以适应证券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7创新发展:产权市场永恒的主题(25)
证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造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发展环境方面看,随着技术的进步,证券交易的电子化、无中介化、国际化使交易所面临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这使得会员制存在的基础逐渐丧失,最终导致交易所的治理结构向公司制转变。具体来说,包括:
竞争挑战会员制存在的垄断基础。证券市场的激烈竞争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资本市场全球化加剧了传统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交易所的垄断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其次,由于技术进步,另类交易系统对传统交易所构成巨大威胁;最后,监管体制变化鼓励竞争,如美国证监会1999年作出两个决定,允许在纽交所上市的公司在不满纽交所服务的情况下可转到纽交所的竞争对手纳斯达克上市,并允许电子交易系统申请成为交易所,并自由交易在纽交所上市的股票。激烈的竞争对交易所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是深远和重大的:其一,会员制存在的垄断基础不复存在,证券市场上交易所之间不断激烈的竞争使金融中介控制交易所服务价格的需要和能力下降;其二,激烈的竞争迫使交易所采取以获得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商业治理结构,否则就会面临失败的危险。
交易自动化使交易所失去采取会员制的必要。会员制是技术不发达的产物,适应了交易大厅的需要。在自动化的市场,进入市场没有任何技术障碍,投资者可在任何地方买卖任何一家交易所的股票,投资者直接交易的成本较低,从而减少了对金融中介的需求。也就是说,交易自动化使得交易所的产权可同会员资格分离,交易所无须采取互助性质的会员制。
会员制交易所筹资成本高,不适应交易所发展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为对抗另类交易系统的竞争,交易所对技术设备的投入越来越大,因此,交易所需要进行再融资。会员制不能通过发行普通股,进行股权与交易权脱钩的股票融资。相比之下,公司制交易所有较大的优势,它可以发行股票并上市,通过引进外部股东进行融资,其筹资成本较低。
会员日益多元化,导致利益冲突与集体决策效率低,使交易所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竞争能力下降。
其次,从制度方面看,会员制向公司制转变是一种制度变迁,这一变迁作为降低交易成本的必然结果而发生。一是公司制打破了会员证券商的垄断权,使符合资格的证券商都能拥有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