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蜘蛛网一样把大宋境内所有的县城甚至是乡村都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真正的邮政网络!现在我大宋传递信件多是靠私人传递或是行脚商人来顺路捎带,官府则是差遣百姓来传递,这样既费时有费力,由厢军分流出一部分人专门来做这件事,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厢军的生计问题,还可以给我大宋百姓提供便利,甚至可以还可能会盈利。邮政网络是臣想的最多地方法,牵扯的州府虽然多。但人数要少,更有利于朝廷控制,其难度远比臣的其他方法要低很多。大宋可以先在这次小规模的改制当中积累经验,如果成功了,可以增强其他大臣的信心,这样也有利于以后进行更大的改制!请圣上及各位大人三思!」
福宁殿中所有人听完王静辉的话后,都陷入了一片沉思:驸马的办法确实不错,毕竟停留在纸面上地东西。看着是不错,不过谁也不敢说等真正实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麻烦。虽然这个邮政系统所能解决的厢军数目与其总数相比还是很少,但却是王静辉策论中几个方案中最切实可行的,最容易成功的一个。想到王静辉刚才话中所描述地那个深入大宋境内每个县城和乡村的邮政网络,要是真的能够建立起来,仔细一算恐怕所需厢军人数恐怕不下十万。这可就是每年变相为朝廷省去了六十万贯的军费,这还不包括十万厢军的补给、后勤管理、赏赐、转运、损耗……最主要的是这些「转业」安置的厢军按照王静辉的说法儿其中有八成是不具备战斗力的人员,这笔帐又可以算一算了……
英宗赵曙等人在心中经过一番计算后,如果按照王静辉的建议施行,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风险都会降到他们可以控制的范围,况且福宁殿中的群臣如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三司使蔡襄、参知政事欧阳修、赵桀等人在政治上是属于保守派中的,他们与历史上的王安石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虽然也非常坚定的认为大宋目前需要变革,但却是温和的变革,这与王安石「急风骤雨」可是完全两码事。如果福宁殿中为首的是历史上的神宗赵顼,那就完全不同了。
宰辅韩琦见众人还不说话,把王静辉一个人凉在那里,心中感到实在有些不妥当,所以便开口说道:「圣上,老臣以为驸马所言乃是老成之策,可以行之!正如驸马所说,我们还需要在这次变动不是很大的厢军改制中积累经验,而且像这样变相的裁汰厢军在今后势必还会实施,这个时候先小范围的改制也好为后面的大范围改制奠定基础!」
韩琦发言后,富弼等人也都随即说出了类似的话,英宗赵曙这个时候脑袋也冷静了许多,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说道:「爱卿,你回去后先把那个邮政系统实施的详细办法写个折子递上来,容朕与众位大臣商议后再实施!」
虽然还是要改制厢军,但能够得到这个结果,王静辉心中已是知足了,这样小范围的动作,他还是有把握的。晚上在驸马府中,宰辅韩琦和欧阳修一起找到王静辉,他又向韩琦两人仔细讲解了他心目中的邮政系统的架构,并且想他们阐述了现在万万不能急躁的对厢军进行改制的想法。虽然有些想法王静辉并不是很完善,但大体的框架也十分吸引韩琦和欧阳修地眼球了,至少王静辉认为只要他把这个邮政系统地架构完善的写出来,交给韩琦他们来做。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一开始王静辉想到邮政系统地时候。原本是想按照陆路来进行布置的,不过来到大宋这么久。他也对现在的交通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支撑大宋地绝对是水运,如果没有发达的水运系统,宋朝顷刻间便会崩溃。这么说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应了现在大宋的实际情况,从四川到东部是靠长江水运,从南方富庶地区到北方汴都开封是依靠京杭大运河,所以王静辉的邮政系统布局也要入乡随俗,来依靠水系。
王静辉对着大宋地图研究了两天,并且从义父宰辅韩琦那里得到了大量各路州首府的资料,慎重考虑后,沿着长江水系和京杭大运河选取了十八个府州来作为支撑邮政系统的节点,在长江和运河交汇的扬州来作为分选信件的支撑点。在给英宗赵曙的奏章中,王静辉甚至还给出了邮政系统中每个重要节点所需的大致人数。所能开展地各项邮政业务等等方面的建议。他不是邮政行业出身,但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比他在这一领域更有长远的眼光,看着这份花去他五六天的时间才写成的建立邮政系统的奏章,他心中不免有一丝得意。
出于节约财政着想,王静辉也对策论中建立邮政系统的资金来源也进行了一番估算,这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他看来,要是指望这个邮政系统立刻能够养活所「转业」的厢兵,这显然是不可能地。不过厢兵本身就是让朝廷白养的,运营的时候能够盈利一分便是为朝廷财政缓解了一分。出于节省资源的考虑,他建议这个邮政系统依托于大宋军方原本就有的军事传信系统,不过不用「日行四百里」那样的水平,其速度只要略微比普通客商货运快一点便可。这样算起来,整个邮政系统除了初期人员调动地花费外。根本就没有用到钱的地方,不过随着运营时间越来越长,其盈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不过相对于这份建立邮政系统的奏章,让王静辉感到最大的收获便是他顺便借着写奏章的机会,逐步的去影响颍王赵顼。赵顼是在英宗赵曙的授意下趁着王静辉写策论的机会,让他多接触一下驸马,好从中学些东西。颍王赵顼在宗室中是出了名的好学成痴,以至于忙于功课而忘了吃饭,英宗赵曙还特别嘱咐内侍要及时提醒赵顼休息,本来赵顼知道王静辉这几天忙于完善奏章,就不去打扰他了,不过既然有父皇赵曙的授意,那当然是另当别论了。
对于颍王赵顼这个不速之客,王静辉当然是欢迎之至,虽然他的到来让王静辉多少感到有些麻烦,但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比写策论要有效的多了。王静辉的记忆力超强,基本上看过的东西一般不会忘记,但为了颍王赵顼,他还是不时的把所有的参考资料都列出来,然后为赵顼讲解自己的考虑,让他领会自己的意图和思考方式。
在这几天中,从王静辉写策论的过程中,颍王赵顼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王静辉向他强调了「数字管理」这一概念,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赵顼认识王静辉开始就注意到他的立论有很多是建立在无可辩驳的数字的基础上,慢慢的他也不空读那些圣贤书了,也开始向三司使蔡襄和宰辅韩琦那里跑,向他们索取有关的资料,这使他真切的认识到现在大宋目前的真实情况。
中国历史上尽管数学水平发展的很快,但遗憾的是历来就不是很重视数字管理,直到二十一世纪在某些方面仍然如此。王静辉现在身为驸马,对大宋统治高层也能起到一定左右其决策的能力,他认为有必要向他们灌输数字管理的概念,而赵顼则是最好的对象,他不同于英宗赵曙和韩琦等人,这些目前的统治高层思想相对僵化的严重,王静辉才不会傻得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而赵顼年轻有活力,思想也不是很定型,从他酷爱《韩非子》这件事上,王静辉便清楚自己努力影响的对象便是这个未来的神宗皇帝。
这几天。王静辉除了写奏章外。还写了一些在他看来十分重要的策论,当然第一个过目地是一直住在驸马府中地颍王赵顼。在这几份策论中。王静辉除了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地论调再次鲜明的提出来外,更重要的便是他根据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了解和自己在楚州就任地方官地这段日子所接触的现实相互结合起来,将大宋的所有产业明确的划分成「人力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且做了详加的论述:所谓人力密集型产业自然是能够容纳很多的劳动力的产业。如耕地、茶叶种植、客栈经营等产业,其特点除了雇佣的人多外,其利润很有限;技术密集型产业便是人力少,但其利润高昂,如印刷、玻璃制造、镜子制造等产业。
这样的划分在二十一世纪人的眼中自然是非常可笑并且是错地离谱的,但一方面王静辉不是学经济出身的,不可能分解的这么细致;另外便是他觉得这样大致划分更有利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至少到目前为止,经过自己的解说,颍王赵顼便是非常赞成他的想法的。
在关于两种不同产业地策论中。王静辉提出要解决大宋冗兵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人力密集型产业,以便安置那些裁汰「转业」的厢兵,如果邮政系统真的能够发展起来,那无疑也是属于这种产业的。在这种上,朝廷虽然能够赚的钱比较少了点,但可以摆脱冗兵这个大包袱,至少能够给大宋节约五分之二的军费。这中间一进一出所得地好处,只要不是傻子都明白,英宗赵曙等人当然不会是这一类人。
至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同时重视,因为其丰厚的利润会给大宋带来一笔数额巨大的财政收入。现在至少有在民间黑市中把一块原本卖一万贯的镜子,竟然热炒到一万五千贯这样极端的例子在那里摆着。韩琦也因此每个月手头上多出三四十万贯而感到日子好过了些,英宗赵曙如果没有王静辉的苦劝。恐怕他会要竭泽而渔的。玻璃镜子制造那是个特别的范例,最明显的便是印刷行业,其在使用雕版印刷的时候,其利润就已经是一个比较恐怖的比例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很多都是这些行业所支撑的,要是光靠征收赋税,在江浙这样的大宋传统印刷中心,其财政比例就占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如果放在商务印书馆上来说,那它的利润就不足以用「恐怖」这个词来形容了。
王静辉一想起商务印书馆,嘴角上不免浮现了一丝微笑。因为辽国上下对白衣观音崇敬尤佳,是辽国所有神邸中最受推崇的,商务印书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