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考古的故事(中国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大量兵马俑作陪葬,秦朝可以说是开了这方面的先河。秦以前是没有这种先例的,而秦以后,则似乎形成了一种风气。从考古发掘来看,现在已经发现多处秦代以后用大量兵马俑作陪葬的古墓。如在陕西咸阳杨家湾一个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骑兵俑和步兵俑。江苏徐州市的一座汉墓中,也发现了数千件兵马俑。还有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亦出土了铜兵马俑近百件。以大量兵马俑作陪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秦汉时期,局势动荡,战火连连,战争几乎贯穿了秦汉两代。统治者重视武力、重视军队是必然的。这种意识反映到葬仪中来,必然会出现兵马俑从葬的现象。至于汉代帝王陵墓中是否有像秦兵马俑那样大规模的兵马俑坑,至今尚不能确定。这只有等待今后考古工作者的深入勘查后,方能作出结论。    
    


第四部分:秦朝“军队”秦始皇兵马俑绝妙的陶塑艺术

    秦朝时的制陶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众多大型陶俑的烧制,更说明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精湛。    
    那么,这些威武雄壮、栩栩如生的兵马俑究竟是怎样造出来的呢?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呢。    
    据说,虽然拥有了一个宏伟壮观、巨宝无数的陵墓,但秦始皇仍然不满意。他向丞相李斯降旨,让李斯提前征集4000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虽然手捧圣旨,心里却不是滋味。他想:营造陵墓、修筑长城已是劳民伤财、民怨沸天了,如若再征发4000对童男童女以备殉葬,岂不是等于火上浇油。到那时百姓万一起兵造反,秦朝江山覆灭了不说,自己也将难逃一死。但是如果不办,自己如何交差?想来想去,他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他赶紧上奏秦始皇说:“启奏皇帝陛下,臣李斯冒死直言,征人殉葬,必将引起骚动,不如以陶人陶马殉葬,以壮皇帝盛威。”秦始皇听了十分高兴,就让李斯立即征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到咸阳秘密烧制规模庞大的秦军陶俑。    
    那么,这些陶俑和陶马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一般说来,陶俑的体型越小,其制作和烧成技术就越容易掌握。随着陶器体积的增大,技术上的要求也就越高。而像秦俑这样如真人真马一样的陶俑陶马,如果没有较高的烧制技术是根本不可能制作出来的。可是古书上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要真正了解秦俑的烧制技术,只能通过对秦俑本身的仔细观察和研究来探讨了。    
    从目前发掘出来的兵马俑来看,虽然表面上看这些陶俑像是一个一个地塑制而成的,可是,当我们仔细观察时,却能看出一些合模或单模制作的迹象。可见,兵马俑的制作方法是先制造出不同的模具,然后利用模具再分别制造出不同的陶俑,最后再烧制而成。陶俑的头与身躯的连接部和俑臂与肩部的连接部有很明显的接缝痕迹,这说明这些部分是先单独制作出来的,然后,在烧制前,用泥条把各部分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陶俑,最后才进行烧制。足踏板是用单模制成,再粘接在陶俑脚下。俑的头、躯干、手臂中空,而脚、腿、手却是实心的。这说明当时制作时是自下而上,先做脚和腿,再用合模法制造躯干,最后再把各部分连接起来。头部也是用合模法制成,两耳之间有一道明显的粘接缝。俑的各部分经粘接套合并没有被立即送去烧制,而是再上一次细泥进行“二次复泥制作”雕塑,这次制作的内容主要是刻划衣领、衣褶纹、裹腿、甲片、腿、嘴、下巴、发髻、胡须等细部,并粘贴模制的耳、鼻、甲钉、联甲带等。最后在腿脚表面涂薄泥一层,加以磨光。最后,等到俑胎成型干燥后,才装窑火烧,出窑上彩。    
    陶马的制作比陶俑更为复杂细致,工艺水平更高。其制作方法是,先分别制作出马的腿、躯干、头、颈、尾等,然后再把各部分套合连接。连接后,再在初胎之上涂一层细泥,雕塑刻画筋腱、肉褶纹、毛丝纹及马饰等。然后通体涂细泥一层,并打磨使之圆润光滑。秦俑陶塑的原料,经化学分析鉴定,耐火度不高,属于“易熔性粘土”,说明当时选材时直接取自骊山沉泥。    
    那么,这些形体高大的兵马俑又是怎样烧成的呢?我们知道,烧制大件器物的技术要求极严,难度很高。陶坯成型后必须首先进行烘干,排出一定的水分后才可烧制。这样高而重的陶俑,能够成型已经很不容易,要做到在烘干时不塌、烧制过程中不变形那就更难了。陶坯的牢度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而逐渐地增加,当表面及内层排水不均匀时,会发生不均匀的收缩,这就会使得制成品发生变形和开裂。所以,烘干时,一定要注意空气、温度的变化。而当时缺少必要的烘干和通风设备,只能利用自然条件来解决,烘干时既要避开过热的夏季和过冷的冬季,又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整个过程相当艰难。    
    当陶坯被烘干后,就要放入窑内烧制了。而烧制大件器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据记载,在秦朝以后600多年的隋炀帝年间(605~617年),当时宫廷打算烧制两件狮象大兽摆在宫内,可是没想到刚把坯体放进窑内不久就炸裂了,以至于未能烧成。这说明,即使在几百年后的隋代,烧制大件器物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秦兵马俑体大量重,最高的将军俑身体高达1。96米,一般陶俑的身高也大多在1。80米~1。90米。而且,刚制成时的体重比现在要重得多。在当时极其缺乏起重设备的情况下,要把如此高大沉重的兵马俑平稳地放到窑内,该是多么艰难啊!如果摆放不平稳,在烧制过程中就很容易会因失重而变形。为了避免这些困难和减少搬运的麻烦,当时很可能是原地制坯、原地筑窑烧成的。    
    根据检测,这些陶俑均是泥质灰陶,质地十分坚硬结实。烧制温度在摄氏900度左右,气孔率为26%,吸水率为15%。所以,它应该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这就排除了露天烧制的可能,因为在露天烧制的情况下,坯中所含的铁分会因充分氧化变成红色的三氧化二铁,烧成的俑的颜色也自然为红色了。另外,露天烧制,由于风力的作用,火候是不均匀的,因而体型高大的俑受热就不可能均匀,从而会使陶俑下面的温度高,上面的温度低,这样不但会造成下面熟上面生的现象,而且还会使陶俑炸裂。因此,估计这些陶俑应该是在当地建造的简易窑内烧制成的,而且窑顶应有简单的遮盖设备。因为只有封住窑顶,才能烧出还原火焰气氛,使得氧化铁得到还原,这样方能烧制出灰色的陶俑。    
    陶俑体型异常高大,怎样才能使它稳固地直立在地上呢?陶工们想了两个办法解决了这一难题。首先,是把陶俑陶马的腿部制成实心而牢固的圆柱体,使其完全可以承受腿部以上身体各部分的全部重量,同时还可使俑体的重心得到降低,增加了稳定性。其次,在陶俑的足下安一块足踏板,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下部的重量,还可以使陶俑和地面的接触面增大,从而大大增加了陶俑的稳定性。这样,陶俑就能稳稳地站立在地上了。即使是今天,在雕塑大型工艺品时,也常常是采用这两种办法来解决稳定性。    
    为了充分反映秦军的面貌,陶工们运用了明快细腻的雕塑手法和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使得写实和艺术夸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把陶俑制作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秦俑的造型,运用了模、塑、捏、堆、贴、刻、画等7种传统的泥塑技法,把体、量、形、神、色、质等基本要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塑造时,先把泥揉合在一起,捏、压成初胎(即大形),在削去多余的泥土后,再对具体的部位进行造型刻划。面容各部,运用塑、捏、贴、削;鞍马坐垫则体现出塑、压、削、刻等多种手法;战袍大褶采用捏、削、刻并施的艺术技巧;衣领、发髻、胡须、带结及鬃、尾等细纹,多用阴刻来体现线刻的效果。总之,塑、捏、贴、压、刻、削等泥塑技法的巧妙运用,是秦俑雕塑艺术的特色。    
    秦俑不仅体态丰盈、生动逼真,而且,其身上各部位都涂上了不同的色彩,显得更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因此,有人称秦俑艺术是“三分雕塑,七分彩绘”。可是,那时候除了青釉外,其他颜色釉还没问世,陶工们是怎样突破这一难题的呢?怎样才能弥补这一缺陷呢?原来他们把装饰彩陶的手段灵活地运用到了陶俑身上,从而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秦代工匠们在制作颜料时,一般是用天然的矿石作原料,在把矿石研细后,用胶水调制成颜料,然后再把它绘涂在烧制过的俑体上。刚涂上时,俑体颜色十分鲜艳,但由于是在烧制后绘上去的,所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容易剥落,再加上俑坑的上部建筑遭火焚而塌陷,致使秦俑长期被埋于地下,颜色几乎全部脱落。可是,从陶俑、陶马身上现存的颜色以及与俑、马接触的地面上留存的颜色,仍可推测出原来彩俑、彩马的彩绘全貌。    
    秦俑雕塑在继承了秦朝以前的制俑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从而把我国古代雕塑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在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秦俑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部分:秦朝“军队”秦始皇兵马俑形态逼真的陶俑陶马

    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主要是由体型高大的陶制人俑和马俑组成的。这些陶俑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与古代其他体型较小的陶俑相比,它不仅在身高上接近真人实物,而且其容貌神态也各具特色。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秦俑全部为彩绘,虽然经大火焚烧后,又经过千余年岁月侵蚀颜色已大部分脱落,但根据现存的斑斑残痕,我们仍可想像出当年这些秦俑的鲜亮与华丽。    
    从职务上分,秦俑分为将军俑、武官俑和武士俑。    
    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