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集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语意与魏征献陵之对略相似。其所以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之意深矣。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1〕。 
人之言曰: ‘为君难,为臣不易。〔2〕’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幾乎一言而兴 
邦乎? 〔3〕”曰:“一言而丧〔4〕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 
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5〕’如其善 
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幾乎一言而丧邦乎? 〔6〕” 

        〔1〕幾,期也。《诗》曰:“如幾如式。”言一言之间,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2〕当时 

      有此言也。易,去声。 〔3〕因此言而知为君之难,则必战战兢兢,临深履薄,而无一事之敢 

       忽。然则此言也,岂不可以必期于兴邦平?为定公言,故不及臣也。 〔4〕丧,去声,下同。 

        〔5〕乐,音洛。言他无所乐,惟乐此耳。〔6〕范氏曰:“言不善而莫之违,则忠言不至于耳, 

      君日骄而臣日谄,未有不丧邦者也。”谢氏曰:“知为君之难,则必敬遭以持之。惟其言而莫 

       予违,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邦未必遽兴丧也,而兴丧之源分于此。然此非识微之君子,何足 

       以知之?” 

葉公问政: 〔1〕。子曰:“近者说,远者来。”〔2〕 

        〔1〕音义并见第七篇。〔2〕说,音说。被其泽则说,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说,而后远看来 

       也。 

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2〕;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 

        〔1〕父,音甫。莒父,鲁邑名。〔2〕欲事之速成,则急遽无序,而反不达。 〔8〕见小者之 

       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程子曰:“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夏问政,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子张常过高而未仁,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各以切 

       己之事告之。” 

葉公语 〔1〕孔子曰:“吾党有直躬〔2〕者,其父攘〔3〕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4〕” 

        〔1〕语,去声。〔2〕直躬,宜身而行者。 〔3〕有因而盗日攘。〔4〕为,去声。父子相隐, 

      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谢氏曰:“顺理为直。父不为子隐,子不为父隐, 

       于理顺邪?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当是时,爱亲之心胜,其于宜不直何暇计哉?” 

… 页面 93…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 

        〔1〕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弃”,勉其固守而勿失也。程子 

       曰,“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初无二语也,充之则睟面盎背;推而达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 

       胡氏曰:“樊迟问仁者三:此最先,‘先难’次之,‘爱人’其最后乎?”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可谓士矣。〔1〕”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2〕”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 
以为次矣。〔3〕”曰:“今之从政者〔4〕何如?”子曰:“噫〔5〕!斗筲 
之人 〔6〕,何足算〔7〕也!”〔8〕 

        〔1〕使,去声。此其志有所不为,而其材足以有为者也。子贡能言,故以使事告之。盖为使 

       之难,不独贵于能言而已。 〔2〕弟,去声。此本立而材不足者,故为其次。 〔3〕行,去声。 

       果,必行也。硁,苦耕反,小石之坚确者。小人,言其识量之浅狭也。此其本末皆无足观,然 

       亦不害其为自守也,故圣人犹有取焉,下此则市井之人,不复可为士矣。 〔4〕今之从政者, 

       盖如鲁三家之属。 〔5〕噫,心不平声。〔6〕斗,量名,容十升。筲,所交反,竹器,容斗二 

       升。斗宵之人,言鄙细也。  〔7〕算,亦作彝,悉乱反,数也。 〔8〕子贡之问每下,故夫 

       子以是警之。程子曰:“子贡之意,盖欲为皎皎之行,闻于人者。夫子告之,皆笃实自得之事。”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 
为也。” 〔3〕 

        〔1〕行,道也。〔2〕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音绢。狷者,知来及而守有馀。 〔3〕盖 

       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谨厚之人,则未必能自振拔而有为也。故不 

       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节而激厉裁抑之,以进于道,非与其终于此而已也。孟子曰:“孔 

       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也。其志硁 

       硁然,曰: ‘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 

       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子曰:“南人〔1〕有言曰: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2〕”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3〕”子曰:“不占而已矣。”〔4〕 

        〔1〕南人,南国之人。〔2〕恒,胡登反,常久也。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故虽 

       贱役,而犹不可以无常。孔子称其言而善之。夫,音扶。 〔3〕此《易·恒卦·九三》爻辞。 

       承,进也。 〔4〕复加“子曰”,以别《易》文也,其义未详。杨氏曰:“君子于《易》苟玩 

       其占,则知无常之取羞矣。其为无常也,盖亦不占而已矣。”意亦略通。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3〕 

        〔1〕和者,无乖戾之心。〔2〕同者,有阿比之意。 〔3〕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 

       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 
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 

        〔1〕好、恶,并去声。一乡之人,宜有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 

       恶者不恶,则必具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 

… 页面 94…

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 

        〔1〕易,去声。说,音悦。器之,谓随其材器而使之也。君子之心公而忽,小人之心私而刻。 

      天理人欲之间,每相反而已矣。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 

        〔1〕君子循理,故安舒而下矜肆,小人逞欲,故反是。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1〕 

        〔1〕程子曰:“木者,质朴。讷者,迟钝。四者质之近乎仁者也。”杨氏曰:“刚毅则不屈 

      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 
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 

        〔1〕胡氏曰:“切切,恳到也。偲偲,详勉也。怡怡,和悦也。皆子路所不足,故告之。又 

      恐其混于所施,则兄弟有贼恩之祸,朋友有善柔之损,故又别而言之。”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1〕 〔1〕教民者,教之以孝弟忠信之 

      行、务农讲武之法。即,就也。戎,兵也。民知亲其上,死其长,故可以即戎。程子曰:“‘七 

      年’云者,圣人度其时可矣。如云 ‘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国五年’、 

        ‘小国七年’之类,皆当思其作为如何乃有益。”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1〕 

        〔1〕以,用也。言用不教之民以战,必有败亡之祸,是弃其民也。 

… 页面 95…

                                      宪问第十四 

      胡氏曰:“此篇疑原宪所记。”凡四十七章。 

宪 〔1〕问耻。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2〕 

        〔1〕宪,原思名。〔2〕穀,禄也。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 

       也。宪之狷介,其于“邦无道,穀”之可耻,固知之矣;至于“邦有道,穀”之可耻,则未必 

       知也。故夫子因其问而并言之,以广其志,使知所以自勉而进于有为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1〕”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 
吾不知也。” 〔2〕 

        〔1〕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克,好胜。伐,自矜。怨,忿恨。欲,贪砍。 〔2〕有是四 

       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仁则夭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 “不行”不足以言之也。 

       程子曰:“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使不行,斯亦难能也,谓 

       之仁则未也。此圣人开示之深,惜平宪之不能再问也。”或曰:“四者不行,固不得为仁矣。 

       然亦岂非所谓克己之事,求仁之方乎?”曰: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