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集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弱,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洪氏曰:“二子仕 

      于季氏,凡季氏所欲为,必以告于夫子。则因夫子之言而技止者,宜亦多矣。伐颛臾之事,不 

      见于经传,其以夫子之言而止也与?”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2〕 
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3〕。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4〕。天下有道, 

…  09…

则庶人不议。 〔5〕” 

        〔1〕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征伐。 〔2〕陪臣,家臣也。 〔3〕逆理愈甚,则其失 

      之愈速。大约世数,不过如此。  〔4〕言不得专政。      〔5〕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箝 

      其口使不敢言也。此章通论天下之势。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 〔1〕三桓之子 
孙,微矣。” 〔2〕 

        〔1〕夫,音扶。〔2〕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历成、襄、昭、定, 

       凡五公。逮,及也。自季武子始专国政,历悼、平,桓子,凡四世,而为家臣阳虎所执。三桓, 

      三家,皆桓公之后。此以前章之说推之,而知其当然也。此章专论鲁事,疑与前章皆定公时语。 

       苏氏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宜诸侯之强也,而鲁以失政。政逮于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 

      三桓以微。何也?强生于安,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令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以令其下矣, 

       故皆不久而失之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 
善柔,友便佞,损矣。” 〔1〕 

        〔1〕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便,平声,习熟也。辟,婢亦 

       反。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悦而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 

      三者损益,正相反也。尹氏曰,“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而其损益有如是者, 

      可不谨哉?”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札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 

        〔1〕乐,五教反。“礼乐”之乐,音岳。“骄乐”、”宴乐”立乐,音洛。节,谓辨其制度 

       声容之节。骄乐,则侈肆而不知节。佚游,则惰慢而恶闻善。宴乐,则淫溺而狎小人。三者损 

      益,亦相反也。尹氏曰:“君子之于好乐,可不谨哉?” 

孔子曰:“侍于君子〔1〕有三愆〔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 
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 

        〔1〕君子,有德位之通称。  〔2〕愆,过也。  〔3〕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尹氏曰: 

       “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刚,戒之在门,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 

        〔1〕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 

      气所使也。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看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 

      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门,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 

       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劭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1〕: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小人不 
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3〕” 

        〔1〕畏者,严惮之意也。  〔2〕天命者,无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 

      有不能已者,而付界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 

       矣。  〔3〕侮,戏玩也。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 尹氏曰:“三畏者, 

      修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诚已,则何畏之有,” 

…  10…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1〕而学之,又其次 
也;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 

        〔1〕因,谓有所不通。〔2〕言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 

       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困而不学,然后为下。”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 
敬,疑思问,忿思难 〔1〕,见得思义。”〔2〕 

        〔1〕难,去声。〔2〕视无所蔽,则明无不见。听无所壅,则聪无不闻。色,见于面者。貌, 

      举身而言。思问,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心惩。思义,则得不苟。程子曰:“九思各专其一。” 

      谢氏曰:“未至于从容中道,无时而不自省察也,虽有不存焉者,寡矣。此之谓思诚。”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1〕。隐 
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2〕” 

        〔1〕探,吐南反。语,盖古语也。真知眷恶而诚好恶之,颜、曾、闵、冉之徒,盖能之矣。 

        〔2〕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 

       当时着颜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云然。 

齐景公有马千驷 〔1〕,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2〕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3〕 

        〔1〕驷,四马也。  〔2〕首阳,山名。〔3〕胡氏曰:“程子以为第十二篇错简‘诚不以富, 

      亦祇以异’,当在此章之首。今详文势,似当在此句之上。言人之所称,不在于富。 

      而在于异也。”愚谓此说近是,而章首当有“孔子曰”字,盖阙文耳。大抵此书后十篇多阙误。 

       与,平声。 

陈亢 〔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2〕”对曰:“未也。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 
言。〔3〕’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 ‘未也。’‘不学《礼》,无以立。〔4〕’鲤退而学《礼》。闻斯二 
者。 〔5〕”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 
远其子 〔6〕也。” 

        〔1〕亢,音刚。〔2〕亢以私意窥圣人,疑必阴厚其子。 〔3〕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 

       言。 〔4〕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5〕当独立之时,所闻不过如此,其无异闻可知。 

        〔6〕远,去声。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无异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 
称诸异邦曰“寡〔1〕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2〕 

        〔1〕寡,寡德,谦辞。〔2〕吴氏曰:“凡《语》中所载如此类者,不知何谓。或古有之,或 

       夫子尝言之,不可考也。” 

…  11…

                                     阳货第十七 

     凡二十六章。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1〕。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 
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 
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2〕 

        〔1〕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欲令孔子来见己,而孔子不往。货以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故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欲令孔子来拜 

      而见之也。归,如字,一作馈。 〔2〕怀宝迷邦,谓怀藏道德,不教国之迷乱,好、亟、知, 

      并去声。亟,数也。失时,谓不及事幾之会。将者,且然而夫必之辞。货语皆讥孔子而讽使速 

      仕。孔子固来尝如此,而亦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货耳,故直据理答之,不复与辩,若不谕其 

      意者。阳货之欲见孔子,虽其善意,然不过欲使助己为乱耳。故孔子不见者,义也。其住拜者, 

      礼也。必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涂而不避者,不终绝也。随问而对者,理之宜也。对 

      而不辩者,言之孙而亦无所诎也。杨氏曰:“扬雄谓:‘孔子于阳货也,敬所不敬,为诎身以 

      信道。’非知孔子者。盖道外无身,身外无道。身诎矣而可以信道,吾未之信也。” 

子曰:“性相近也〔1〕,习相远也。〔2〕” 

        〔1〕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 

      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 ‘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2〕气质之性,固有美恶 

      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子曰:“唯上知〔1〕与下愚不移。”〔2〕 

        〔1〕知,去声。 〔2〕此承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