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集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子为诸侯 〔2〕,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3〕。牺牲既成, 
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斡水溢,则变置社稷。 〔4〕” 

        〔1〕社,土神。稷,穀神。建国则立坛壝以祀之。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 

      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2〕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 

      下归之。天子,至尊贵也,而得其心者不过为诸侯耳。是民为重也。 〔3〕诸侯无道,将使社 

      稷为人所灭,则当更立贤君。是君轻于社稷也。 〔4〕盛,音成。祭祀不失礼,而土穀之神不 

… 页面 221…

       能为民御灾捍患,则毁其坛壝而更置之,亦“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之意。是社稷虽重于君而 

       轻于民也。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 
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 〔1〕。 
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2〕” 

        〔1〕句。〔2〕兴起,感动奋发也。亲炙,亲近而熏炙之也。馀见前篇。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1〕。合而言之,道也。”〔2〕 

        〔1〕或曰:“外国本‘人也’之下,有‘义也者,宜也。礼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 

       也者,实也’凡二十字。”今按:如此则理极分明,然未详其是否也。  〔2〕仁者,人之所 

       以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台于人之身而言立,乃所谓道者也。程子 

       曰:“《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是也。”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 
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1〕 

        〔1〕重出。 

孟子曰:“君子〔1〕之戹〔2〕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3〕。” 

        〔1〕君子,孔子也。〔2〕戹,与厄同。〔3〕君臣皆恶,无所与交也。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1〕”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2〕。 
 《诗》〔3〕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 
厥问。’文王也。 〔4〕” 

        〔1〕貉,音陌。赵氏曰:“貉,姓。稽,名。为众口所讪。理,赖也。”今按:《汉书》“无 

       俚”。 《方言》亦训赖。〔2〕赵氏曰:“为士者益多为众口所讪。”按此则“憎”当从士, 

       今本皆从心,盖传写之误。 〔3〕《诗》,《邶风·柏舟》及《大雅·绵》之篇也。〔4〕悄悄, 

       忧貌。愠,怒也。本言卫之仁人见怒于群小,盂子以为孔子之事可以当之。肆,发语辞。陨, 

       坠也。问,声问也。本言大王事昆夷,虽不能殄绝其愠怒,亦不自坠其声问之美。孟子以为文 

       王之事可以当之。尹氏曰:“言人顾自处如何,尽其在我者而已。”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1〕,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2〕,使人昭昭。” 
  〔3〕 

        〔1〕昭昭,明也。  〔2〕昏昏,暗也。  〔3〕尹氏曰:“《大学》之道,在自昭明德而施 

       于天下国家,其有不顺者寡矣。”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1〕之蹊〔2〕间〔3〕,介然〔4〕用〔5〕之而成路 
  〔6〕。为间〔7〕不用,则茅塞〔8〕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9〕 

        〔1〕径,小路也。〔2〕蹊,人行处也。〔3〕句。〔4〕 介,音戛。介然,倏然之顷也。〔5〕 

       用,由也。 〔6〕句。路,大路也。 〔7〕为间,少顷也。 〔8〕茅塞,茅草生而塞之也。 〔9〕 

       言理义之心,不可少有间断也。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1〕”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 
追蠡。 〔2〕”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3〕” 

        〔1〕尚,加尚也。丰氏日:“言禹之乐过于文王之乐。” 〔2〕追,音堆。蠡,音礼。丰氏 

… 页面 222…

       曰:“追,钟纽也,《周礼》所谓旋虫是也。蠡者,啮木虫也。言禹时钟在者,钟纽如虫啮而 

      欲绝,盖用之者多,而文王之钟不然。是以知禹之乐过于文王之于也。 〔3〕与,平声。丰氏 

       曰:“奚足,言此何足以知之也。轨,车辙迹也。两马,一车所驾也。城中之涂客九轨,车可 

      散行,故其辙迹浅。城门惟容一车,车皆由之,故其辙迹深;盖日久车多所致,非一车两马之 

      力能使乏然也。言禹在文王前千馀年,故钟久而纽绝,文王之钟,则未久而纽全。不可以此而 

      议优劣也。”此章文义本不可晓,旧说相承如此,而丰氏差明白,故今存之,亦未知其是否也。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1〕。”孟子曰:“是 
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 〔2〕虎,卒为善士〔3〕。则之〔4〕野,有 
众逐虎。虎负嵎 〔5〕,莫之敢撄〔6〕。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 
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7〕” 

        〔1〕失时齐国尝饥,孟子劝王发棠邑之仓,以振贫穷。至此又饥,陈臻问,言齐人望孟子复 

      劝王发棠;而又自言恐其不可也。复,抉又反。 〔2〕手执曰搏。〔3〕卒为善士,后能改行为 

      善也。 〔4〕之,適也。〔5〕负,依也。山曲曰嵎。  〔6〕撄,触也。 〔7〕笑乏,笑其 

      不知止也。疑此时齐王已不能用孟子,而孟子亦将去矣,故其言如此。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 
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1〕。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巨也, 
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 〔2〕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 
不谓命也。 〔3〕” 

        〔1〕程子曰:“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愿,则是命也。不可谓‘我性之所有’ 

      而求必得之也。”愚按:“不能皆如其愿”,不止为贫贱。盖虽富贵二极,亦有品节限制,则 

      是亦有命也。 〔2〕或曰:“者”当作“否”;“人”,衍字。更详之。 〔3〕程子曰:“仁、 

      义、礼、智、天道,在人则赋于命者,所禀有厚、薄、清、浊。然而性善可学而尽,故不谓之 

      命也。”张子曰:“晏婴智矣,而不知仲尼,是非命邪?”愚按:所禀者厚而清,则其仁立于 

      父子也至,义立于君臣也尽,礼之于宾主也恭,智立于贤否也皙,圣人立于天道也无不吻台, 

      而纯亦不已焉。薄而浊,则反是。是皆所谓命也。愚闻主师曰:此二条者,皆性之所有而命于 

      天者也。然世之人以前五者为性,虽有不得,而必欲求之,以后五者为命,一有不至,则不复 

      致力。故孟子各就其重处言之,以伸此而抑彼也。张子所谓“养则付命于天,道则责成于己”, 

      其言约而尽矣。 

浩生不害 〔1〕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2〕”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3〕。充实 
之谓美 〔4〕。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5〕。大而化之之谓圣〔6〕。圣而不可 
知之之谓神 〔7〕。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8〕” 

        〔1〕赵氏曰:“浩生,姓;不害,名。齐人也。”〔2〕不害问也。 〔3〕天下之理,其善者 

      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其为人也,可欲而不可恶,则可谓善人矣。凡所谓善,皆实有之,如 

      恶恶臭,如好好色,是则可谓信人矣。张子曰:“志仁无恶之谓善。诚善于身之谓信。”〔4〕 

      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5〕‘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 

      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则德业至盛而不可加矣。 〔6〕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无 

      复可见之迹,则不思不勉,从容中道,而非人力之所能为矣。张子曰:“大可为也,化不可为 

      也,在熟之而已矣。” 〔7〕程子曰:“圣不可知,谓圣之至妙,人所不能测。非圣人之上又 

      有一等神人也。” 〔8〕盖在“善”、“信”之间。观其从于子敖,则其有诸己者或未实也。 

      张子曰:“颜渊、乐正子皆知好仁矣。乐正子志仁无恶,而不致于学,所以但为善人、信人而 

… 页面 223…

       已。颜子好学不倦,台仁与智,具体圣人,独未至圣人之止耳。”程子曰:“士之所难者,在 

      有诸己而已。能有诸己,则居之安、资之深,而美且大可以驯致矣。徒知可欲之善而若存若亡 

      而已,则能不受变于俗者鲜矣。”尹氏曰:“自‘可欲之善’,至于‘圣而不可知之神’,上 

      下一理。扩充之至于神,则不可得而名矣。”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1〕。归,斯受之而已矣 〔2〕。 
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3〕” 

        〔1〕墨氏务外而不情,杨氏大简而近实,故其反正之渐,大略如此。〔2〕“归,斯受之”者, 

      悯其陷溺之久,而取其悔悟之新也。 〔3〕放豚,放逸之豕豚也。苙,阑也。招,罥也,羁其 

      足也。盲彼既来归,而又追咎其既往之失也。此章见圣贤之于异端,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