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艺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比如,谈到琵琶,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还有敦煌壁画中那造型优美的反弹琵琶造型,以及描述楚汉相争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如果告诉你这种在唐朝就以高超的演奏技巧来表达丰富的感情的乐器,它最早是来源于印度、波斯,你会不会大吃一惊呢?    
    虽然隋唐是琵琶演奏盛行的朝代,尤其是唐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最早很多琵琶演奏的高手并不来自内地,而是来自西域地区。唐朝开明的政策和文化经济的空前繁荣,吸引了这些西域的演奏家,他们将高超的演奏技巧与中原汉文化相结合,丰富了琵琶曲的演奏内容和风格,使之更具生命力。琵琶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4世纪,也就是东晋时期,当时有五弦琵琶和四弦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当时多用指弹,四弦曲项琵琶多用拨弹。有人认为这两种琵琶都是从印度传来的,也有人认为前者来自印度,后者则来自波斯(今伊朗地区)。经过西域和中原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几百年的努力,琵琶演奏艺术到了唐朝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从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可略见一斑。    
    一提乡土气息浓郁的唢呐,不仅让人联想到《百鸟朝凤》等唢呐名曲,同时农村婚丧嫁娶的热闹场面也浮现于脑中。我在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时候,学习过民间音乐《河北吹歌》,曾问过演奏唢呐的老艺人,唢呐发源自哪里,他回答:就是我们河北。这答案显然有误。但你也许想不到,唢呐居然也是地地道道的外来乐器,它真正的老家在中亚、西亚、阿拉伯、波斯一带,传到中原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最早在回族地区流行,应用广泛,而且有不少演奏高手,被誉为回族颇具代表性的乐器。    
    还有一种叫箜篌(konghou)的民族乐器,现在民乐队里已经用得不是很多了。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卧箜篌,是七根弦的弹拨乐器,另一种是竖箜篌,体积大些,竖抱于怀,两只手一起弹奏。箜篌在汉朝之前就由西亚、中亚一代传入我国,但现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它的作用很多已被古筝代替了。而竖箜篌在传入西方后,经过弦数及变音踏瓣装置等方面的不断改进,演变成为今天西洋乐队中的竖琴,至今仍在乐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乐队中还有一种很有魅力的乐器管子,我们不仅在民乐合奏曲中能够听到它同唢呐等管乐器一起奏出激昂的合奏,而且在它的独奏曲中更能体味到其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表现力,如诉如泣,抑扬顿锉,那富有歌唱性的音色,把悲愤、凄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参与演奏过《江河水》不同版本的器乐改编曲,效果都远不如管子。它的音量幅度之大,音色之悲切,甚至使我觉得经过改编的声乐歌曲都远不如管子的表现力强。管子最早的名字叫悲篥,后来叫筚篥,我觉得称为悲篥更加贴切,一个“悲”字道出了它表现内心伤感情绪的独特效果。管子由于构造简单,自公元4世纪从西域龟兹传入中原,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它在唐朝已应用得非常普遍,至今我们还在用。别看它结构简单,据从事民乐的朋友讲,这种乐器很难掌握。我曾尝试过,果然吹不响。    
    此外,三弦、大阮等的前身也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融入国乐的大家庭,繁衍、变迁直到今天。    
    关于制作乐器的材质,在西周封建社会的兴盛发达时期,已经初步确定了人们常说的“八音”,也就是八类不同的材质:匏、土、革、木、石、金、丝和竹。这八类材质,包括了制作管乐器、弦乐器及打击乐器的全部材料,直到现在,即便是近代西洋乐器发达的欧美国家乐器制作,基本上也还是离不开西周时期分类定义的这“八音”。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从民乐变迁看文化交融(2)

    我国乐器制造的历史更加悠久,现今的考古成果已经证实,在山东、陕西、浙江、湖北等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埙、陶铃,到公元前11世纪,我国的乐器种类就已经发展到七八十种,尤其是打击乐器,可以算是中原最悠久的原创乐器。比如,河南出土的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编磬等;河南的陶鼓;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等。河南舞阳县大岗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支八千多年前的骨笛更令人惊诧,它有7个音孔,能准确地吹出七声音阶,与现在的笛子基本没什么差别。    
    但是,民乐也经历着变革和发展,也按优胜劣汰的法则进行取舍。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演奏功效、场地和人们欣赏趣味的不断变化,也由于乐器制作与携带的方便与否以及乐队演奏时乐器的相互配合等原因,还因为大量外来乐器的冲击,历经大浪淘沙之后,有些乐器至今我们还在沿用,而有些乐器则被历史封存,难觅踪影。综观今日之民乐,既是自身不断进化的结果,又是与外来文化,特别是自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以后,在与西域各民族的交往中相互交融的结晶,其中尤其是龟兹乐(新疆库车)和天竺乐(古印度)对汉族音乐的影响较大,其他的如西凉乐(甘肃)、高昌乐(新疆吐鲁番)、康国乐(中亚)、安国乐(中亚)、疏勒乐(新疆英古沙城)等,无论是在音乐风格、乐队编制方面,还是在乐器构造方面对汉族音乐的影响也都是很大的,所以说,通过漫漫的“丝绸之路”——这条最早的“国际航道”;不仅开辟了一条繁荣经济的商道,也引进了多国文化的精萃,提升了中原文明,对于一个自成体系的世界,它就像一扇洞开的窗口,不仅欣赏到外面美丽的风景,而且还吹进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尽管很多文化有着外来的渊源、背景,但它们与汉文化的交融从很早就开始了。经过不断的交合演变,几乎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了。公元前138年—128年和公元前119年—115年,中国汉朝的使节张骞就两次出使西域。当时有南北两条通往西域的道路:南面的一条是先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敦煌的西南部),经鄯善(若羌)、于阗(和田)到莎车,再西经葱岭(帕米尔)南部到大月氏(阿姆河流域中部)和安息(伊朗),再往西到条支(伊拉克地区)至大秦(罗马);北面的一条是先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经交河(吐鲁番)、龟兹(库车)到疏勒(喀什),再西经葱岭到大宛(前苏联费尔干纳,中原常去购买良种马的地方)等地。汉朝运往西域的丝绸等特产多走南路,再由波斯运到欧洲。    
    站在地图前,面对这条沟通东西方文化、经济的著名商道,顺着它蜿蜒的走势,点画着那些大大小小的驿站,有时我会凝视良久,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正如一位意大利朋友评价的,中国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民族。这固然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然而,孤芳自赏和自满只会使人放慢前进的脚步,而沟通与交流才会开阔人的眼界。正如荀子所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从丝绸之路对汉唐音乐的巨大影响就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正是开放的国策,使汉唐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获得空前发展,确立了国家在世界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一个大国的博大胸怀和自信。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器乐学习使人受益无穷(1)

    我上音乐附小的那个年代,能够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人还比较少,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往往出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和背景。比如,家庭生活稳定而富裕,家长对艺术教育特别重视;能接受到艺术氛围的影响,孩子又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并对某些乐器感兴趣;还有一些是与教会有关的家庭,以及一些音乐世家、社会名流的子女。    
    今非昔比。比起那个时代显得弥足珍贵、奢侈稀有的音乐教育,现在的孩子条件好了许多,如果和我们小的时候相比,简直可以说是有了天壤之别。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和鉴赏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很多人开始注重对子女素质的培养,其中包括艺术修养,音乐便是重要的一项。过去,买个二胡、吉它对许多孩子来说都是奢望,如今,就是钢琴、小提琴这些“旧时王谢堂前燕”,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大家都知道,学习乐器除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对人的成长也有好处。因为通过音乐的熏陶,可以让人感受和体验到音乐所表达的美好境界、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陶冶人的情操、提高艺术修养,这是大家已有的共识。还有一些人注重学习的直接成果掌握一门演奏技巧。灵活的手指、丰富的表情、富有感染力甚至震撼力的演奏,往往能够展示出孩子的聪明、智慧和才华,不仅会赢得大家的羡慕,同时也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然而,深层面的东西其实远远不止这些。我是钢琴专业出身,就以学习钢琴为例来归纳一下学琴的孩子需要度过的关口,以及除了学习演奏技巧,学习乐器还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样无论学习哪种乐器道理都是相通的。    
    音乐是美妙、感人的,它那优美的旋律总能在不经意间征服人的情感,然而人如若想娴熟地驾驭它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们提倡快乐教育、快乐学习,但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科目——比如钢琴,单纯凭借兴趣往往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一道又一道的关口随时都可能横在面前,挡住前进的道路。    
    第一。孩子的最佳学琴年龄是五、六岁,而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活泼好动,爱玩儿并且自制能力不强。如何呵护他的天性,又激发他的兴趣,让他能够集中精力,每天安静地坐下来坚持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