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蚨蓖傥龉≡谥谢肴湛苁馑蓝氛耐保衾窒褚恢Ш沤牵嘞炜谷盏慕星衾旨矣胝绞客鸬锈椋淮丛斐鼍斓仄砩竦淖髌罚涣粝铝酥谢褡遄钭忱龅睦肥O窆馕慈蛔鞔省①呛F浊摹痘坪哟蠛铣罚宦笮伦鞔首髑摹洞蟮督星罚还鹛紊鞔省①呛F浊摹对谔猩缴稀罚谎质鍪醋鞯摹段逶碌南驶ā贰1936年,词曲作家张寒晖在西安闻听东北流亡者的哭诉,夜不能寐,愤然而作《松花江上》,这首歌传唱至今。虽然现在已是太平盛世,仍有许多人被这首歌深深打动,甚至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很多东北青年歌手选唱了这首歌;可见,一首浓缩了苦难历史、打动人心的歌曲,并不因时间的久远而被人遗忘,相反在特殊年代激发起的民族精神通过歌的传唱得以世代延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什么比歌曲更容易普及并传递下去呢? 1935年,怀着满腔沸腾的热血,田汉、聂耳为电影《塞上风云》谱写主题歌时,创作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在祖国面临危难的时刻,这首歌曲就像号角,凝聚着整个民族的向心力,鼓舞着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不当亡国奴的胜利而“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在确定国歌的过程中,虽然很多歌曲在旋律的描写、和声的运用以及歌曲的气魄等方面都有优势,但有一点无法与《义勇军进行曲》比拟,那就是她的历史价值。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是她唤醒民众,激励人们去斗争,锻造出一种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中永恒的进行曲。
法国的国歌《马赛曲》也是产生于战争年代。17、18世纪欧洲一批突破宗教思想禁锢的学者领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运动的中心在法国。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和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家,表达了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崇尚自由、平等、民主的强烈愿望。法国著名学者狄德罗(17131784)主编了近代世界第一部《百科全书》,建立起各门类知识体系,反对教会及封建专制的反动势力,宣传革命思想。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起义者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1793年1月,法国大革命走向高潮,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在大革命时期,马赛地区的起义者高唱着鲁日?德?李尔谱写的《莱茵军战歌》投入战斗,人们称这首很快流传起来的军歌为《马赛曲》,它在革命中成了自由的象征,并迅速传遍欧洲。1795年被定为法国国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赛曲》又成了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歌,它鼓舞人们战胜法西斯。至今,以《马赛曲》为主题创作的雕像仍矗立在巴黎的凯旋门上。
前苏联有一首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叫《神圣的战争》,每当我指挥这首歌曲,总会感觉骤然有一股寒气袭来,它是3/4拍的,非常简单的几个音符,却有不少休止符,乐队伴奏也极其简单,甚至只有简单的和声和节奏,但发出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却令人震撼,多少卫国战争的勇士在这首歌的感召下,燃烧着爱国的热情,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国法西斯视死如归,为国捐躯。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超越时空的音乐语言(3)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音乐能够做到很多单靠人类语言难以做到的事情,不仅西方的宗教要靠音乐来营造一种庄严、肃穆、威严而神圣的高高在上的气氛,就是各国搞巫术的人也是又唱又跳渐入佳境,来表明他们能够与神灵沟通以驱鬼降魔,祈求神灵保佑。音乐在各国的宗教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她不仅通过音乐的功能来营造气氛,加大宣传力度、巩固神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震慑住人的心灵,在文艺复兴后,近代的宗教音乐更用一些精美的和声,通俗上口又不失高雅的曲调,来营造出一个圣洁美好的乐土,吸引你主动去追求。不能想像如果宗教中没有音乐会是个什么样子。
音乐的作用也被中国古代统治者器重。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期,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统治者已经知道利用音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利用音乐的不同形式来划分社会的等级制度,把它作为与制定法典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对待。所谓“制礼作乐”中的乐就是“雅乐”,这是最典型的严肃音乐,它应用于祭天地、神灵、先祖等场合,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宫廷中的礼仪、宗庙上的大典都离不开雅乐。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乐曲,这是有严格规定的。《雅乐》之所以被称之为真正的严肃音乐,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教育功能。由于用它来配合主流社会的道德伦理,它的曲调追求平和中庸,庄严肃穆。为了适合在一些仪式等大场面中长时间演奏,所以甚至显得呆滞而冗长,它强调的是一种教化作用而不是引人入胜的艺术性,这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音乐有相似之处。装腔作势地把自己神化起来,这样的严肃音乐与人民大众有一条永远难以逾越的鸿沟。
发展至今,音乐的题材可以说包罗万象。人们用丰富的音乐语言来解释这个世界以及人们的情感,大至宇宙,小至燕雀,内容无所不及:和平,环保,社会;爱与恨,风与雷……音乐的创作者们通过音乐语言表达他们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以寻求共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寄托情感,表达爱憎,抒发或宣泄情绪,还可以有效地调剂生活。正如体育、绘画、舞蹈等艺术一样,音乐是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也许人们种族、国家不同,语言、风俗不通,价值取向、见解各异,但动人的音乐,却能够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唤起相同的感动,从而在精神的沟通和交流中传递友谊、互致善意,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多少韵味和色彩!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音乐的源泉与生命力(1)
音乐创作的源泉来自哪里?她如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记得我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二年级的时候,在一本分析肖邦作品的书中,有一段话对我影响至深,讲的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当然也应该包括所有的艺术家,绝不是靠表现他自己的痛苦和幸福而伟大起来,而是由于他的痛苦和幸福都是在社会、民族和历史的土壤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波兰音乐家肖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来自波兰民间的音乐素材,不管是波兰舞曲,还是玛祖卡,他把那些带着泥土芳香的民间音乐加以提炼,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的钢琴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波兰优美动人的民歌曲调和舞曲,如脍炙人口、百听不厌的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活泼的回旋曲),就是采用了波兰民间克拉科维亚克舞曲,轻盈活泼又略显俏皮。在舞曲节奏伴奏下的钢琴演奏精美细致,优雅而富有诗意,洋溢着纯朴明朗的快乐,令人陶醉。每次我演奏或指挥这首曲子,都觉得灵魂像被沐浴了一遍,洗去了心灵上的尘埃,精神为之焕发,这时刻,觉得人世间真美好。不禁遐想:是妙手偶得还是千锤百炼?抑或是受到何种点化,肖邦怎样写出这样令人心醉痴迷的乐曲呢?
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对祖国的挚爱表现在他的作品里。年轻时,他经常去乡间度假,欣赏大自然风光,倾听农夫歌唱。民间音乐像种子一样播在他的心田里,他无比热爱祖国。19世纪上半叶,波兰处于被列強瓜分之中,肖邦在朋友劝告下去国外深造。华沙起义后,肖邦逐渐成熟,他虽然已经成名,却忠于国家,创作了大量的怀念祖国、思乡思友的钢琴曲,直至去世。他立下遗嘱,将心脏运回日思夜想的故土。肖邦离开我们已经一百多年了,然而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仍能感受到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情操,这就是艺术不朽的生命力。
中国流传下来的很多优秀作品,也正是由于汲取了民族音乐、戏曲的丰厚养分,才得以花开不败、历久弥新。比如大家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由西洋管弦乐形式演绎的中国古老爱情故事;诞生至今已经近半个世纪了,仍旧经久不衰,成为中国乐曲中的经典曲目和上演频率最高的小提琴协奏曲。曲作者何占豪、陈钢的名字几乎是尽人皆知了,但谁能想到,他们当年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呢!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两名年轻学生一举成名?那么唯美的曲调,以及到现在看都不落伍的曲式、和声、织体和配器,使得我们不得不佩服两位前辈超众的才华,但我想更加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即将创作植根于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传说和戏曲的土壤里,进而又使之发扬光大。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经过精选的几种流派的唱腔,通过小提琴“唱”出来,如歌如泣地塑造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性音乐形象,那凄婉动人的旋律,感人至深的倾诉,征服了多少听众,陶醉了多少心灵!
回想当年在音乐附小、附中时,老师经常提到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让同学们向工农兵学习、向民间艺术学习,学校还设了民间音乐和民间戏曲课,不但要听而且要唱,如果唱不好还要补考。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学习西洋乐器的都市孩子,这确有些强人所难,那些乡土气息十足的民间戏曲,听听还可以,要唱还真是“小曲好唱口难开”。毕竟这些曲调,与日常学习的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的风格以及自己的气质、感觉相去甚远,尤其要在那么多同学面前演唱,更觉得不自在。后来学唱评剧、京剧就更觉难堪,所以,学西洋乐器的同学们都有点抵触情